我苏网

【穿越时光 家乡之变】从挑水吃到户户通自来水 宿迁发展脚步未曾停歇

我苏网 2019-05-13 18:11

  【编者按】

  很多记忆已经泛黄,很多变化正在发生。岁月流转,这些人,这些照片,是否有你的时光故事?是否有你的故土情怀?

  时隔两年之后,“江苏最强朋友圈”又要来了!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行。5月9日起,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系列报道《穿越时光,家乡之变》,带你听时光故事,感受家乡变迁。  

  

  水是生命之源,宿迁市作为江苏最年轻的城市,老百姓从过去在老井挑水吃,到家家户户打压水井,再到如今装上了热水器、净水器,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体现出了宿迁几十年来的巨变。

  宿迁市黄河新村居民丁美云家刚刚安装上了电热水器,她说这样在家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就不成问题了。据了解,这个社区的自来水早已经全覆盖,只有一户还保留着之前的压水井。

  记者按照指引来到住户王墩华家时,老人的孙子王天伟正在熟练地操作压水井:“我记事儿的时候家里就有的,小时候比较喜欢玩,就是倒一点水引一下,就能压出很多来,当然也挺累的,基本上压一桶水就得腰酸背痛的。这个和现在自来水比那当然自来水要方便很多,随时开随时用,而且自来水是经过过滤消毒的,安全有保障。”

  王墩华家的院子里的这口压井,很简单也很实用,只要压动手柄,清澈的水就会汩汩地流淌出来,64岁的王墩华说这口压井比自家宅子的年份还长。王墩华笑着向记者介绍,当初自己打井就是为了造房子的时候解决水源问题。

  四十年前,当时二十来岁的王墩华还是王集公社王林大队第一生产队的村民,整个生产队50户居民靠着河边的一口砖砌井生活。每天一大早,王墩华就会和父亲带着一副扁担两个铁桶去井边提水。“力气大的可以提上来一桶水,力气小的只能提半桶水,有木桶、有铁皮桶,那会还没有塑料桶。”

  王墩华介绍,井口的直径约有一米五左右,十几米深。那时的井边总是一片繁忙景象,打水声、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以及人们相互问候的话语,伴着炊烟飘在村子的上空。“尤其是新年的头一天,每家每户都去抢头一桶水,井边人围得非常多,抢先就意味来年生活更好一点。”

  80年代初,村子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村民们纷纷购买水泵,只要接通电源,就能吃上井水。1983年,王墩华进了城,被安排到了县里的葡萄酒厂上班,还住进了单位的员工宿舍,早就听说城里面开始吃自来水了,没成想在宿舍附近200米就有自来水供水点。王墩华回忆,那个时候都是自己用桶扁担去挑水吃,一分钱一挑水,不洗衣服一挑水一天用不完。

  因为自来水有早晚供应时间,附近的居民往往一大早就赶到供水点排队打水,叮叮当当把扁担、铁桶放在一旁,大家伙说说笑笑好生热闹,可要是错过了供水时间,那一天就麻烦了。“当时感冒,不想起来,早上就没去挑水,一起来没有水吃,很着急,后来去邻居家要点水。”

  有一天上班,王墩华得到消息说单位的宿舍全部接入自来水,这下全厂职工可高兴坏了,提早打开宿舍门等着安装管道和水表,水龙头一开水就流出来。听爷爷讲到这里,王天伟由衷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代:“爷爷经常跟我说,那时候家里有一口井就是很不错的了,有的人家只能拎着桶去别人家借水,不像现在,家里厨房、洗澡间、阳台都是热水器,想用热水几秒钟的事,确实社会发展太快了,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从2008年开始,国家为解决农村饮用水源不足、水源水质不达标等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自来水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而在黄河新村民宅片区,一些居民家中还装上了饮水机、净水器,恒温、二次过滤成了百姓饮水的新时尚。王墩华坦言:“确实一天一变化,老百姓都有受益,都过得很舒坦。我们六十岁了,也要跟着潮流步伐跑啊。”

  目前,宿迁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通村率100%、达户率92.5%,460万当地农民喝上源自大湖大河、经城市水厂加工的“好水”。用水变化只是宿迁市城市发展浪潮中的一小部分缩影,这座1996年才成为地级市的年轻城市,新增设施农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每年都有长足的进步,创造了领先全省的“宿迁速度”。随着徐宿淮盐铁路年内计划通行,宿迁也将进入“高铁经济时代”,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正在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积蓄宿迁力量,再创宿迁奇迹。

  相关链接:

  阔别两年的“江苏最强朋友圈”又要来啦!

  情怀满格、干货满满!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精彩活动提前剧透

  目前,我苏网、“我苏”客户端均已开辟“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专区,大会专题也即将上线。更多精彩报道,敬请期待~

我苏网“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专区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王文欢 宿迁台广播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