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11月)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4-24 11:05

  序  言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确立“三高一争”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不断把“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推向新高度,让“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纲要》明确,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按照《纲要》描绘的蓝图,我市经过深入研究谋划,结合发展实际,编制了《镇江市“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作为《纲要》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十四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市将大力发展“四群八链”产业体系,即构建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设备八条产业链。同时,《产业规划》对“四群八链”总体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进行了明确。为全市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强市“一号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9

  (一)城市基本情况 9

  (二)产业发展现状 13

  (三)面临形势 18

  二、总体要求 24

  (一)指导思想 24

  (二)发展目标 24

  (三)产业体系构建原则 25

  三、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26

  (一)打造“四群八链”产业体系 26

  (二)产业链发展方向和布局 28

  四、实施路径 54

  (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54

  (二)加快龙头企业培育 55

  (三)加快产业项目招引建设 56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57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58

  五、保障措施 58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58

  (二)推进政策协同保障 59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59

  (四)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59

  镇江市“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立足“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城市定位,“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空间布局,在对全市“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现状评估基础上,主要明确“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市产业发展体系和重点产业链、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和总体目标。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城市基本情况

  从社会经济来看,“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镇江市GDP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2020年GDP突破了4,220亿元,十年间实现了翻倍。但年均增速总体上略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规模在省内占比略有下滑。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平衡,服务业占比稳步上升,近两年基本保持在48%左右。但从十年间的固定资产投入和近两年的重点投资项目来看,制造业仍将是“十四五”期间城市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

  从土地空间来看,截止2019年镇江国土开发强度为26.1%,低于苏南地区平均开发强度28.9%,仍具备提高的空间。而镇江的土地价格也是苏南五市中唯一没有超过30万元/亩的城市,从成本角度对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区位条件来看,镇江是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城市,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镇江的区位因素有利于企业布局供应链和拓展商务,也是企业落户镇江的关键之一。但由于苏锡常都市圈的存在弱化了镇江与上海的联系,镇江在招大引强上,特别是外资项目招商上面临来自苏锡常城市的竞争。

  从交通条件来看,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江海通达发展良好,物流便捷,是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有利于产品的供应和对外进出口。虽然镇江位于黄金水道,但面临着上下游港口的激烈竞争,驳船船期较少,港口的作业效率有待提高,物流产业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科技创新来看,在上海交大发布的2020年全国高校排名清单中,镇江有2所高校入围全国前200名(江苏大学85名,江苏科技大学173名)。镇江的高校资源在苏南区域乃至全江苏省内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的金属材料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国家级特色专业与城市主导产业相吻合。

  优质的科教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专利本地转化率不高,本地高校与南京、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合作较多。大学参与科技创业的动力较弱,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由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占比10%左右。镇江的高企、科企虽然在增长,但是科技型企业比重轻,企业规模小,城市总体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及苏南其他城市,产业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从人力资源来看,镇江市的劳动力成本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2020年镇江市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约9万元,低于苏南其他城市。薪资增长较为平稳,企业劳动力成本较低。镇江的平均房价在省内相对不高,生活成本低,适宜留居,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镇江对人才吸引力优势不突出。一方面,制造业基层招工困难,年轻人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中高层管理人员留镇江意愿弱,高端配套设施与上海、南京等地相比相对缺乏,难以支撑这类人群在镇江长期发展。同时面临周边城市对本地优秀人才的虹吸。镇江对本地高校大学生的吸引能力有待提升,2020年驻镇高校毕业生的留镇人数约3,000人,留镇率20.34%,相比南京的约30%和苏南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制约镇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城市活力来看,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河交汇,城市山水,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镇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目前镇江拥有A级景区35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12家。2020年10月,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办公会审定,授予镇江“中国醋都”称号。引用国家城建和文物部门罗哲文一行专家、学者的话,“在江苏,除南京是六朝都会、民国首都不可比以外,镇江的历史文化可以与其他各市媲美,是一张亮丽的名片”。2019年,镇江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24.59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13.32%。

  镇江虽然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但是旅游产业的知名度相对有限。文旅资源、自然禀赋有待整合开发。优质文旅项目不多,特别是吸引年轻人进行深度游的新鲜体验型项目相对缺乏。镇江2020年重点投资的60个服务业项目中,只有4个文旅相关项目。镇江入境过夜旅游者低于苏南平均水平,各类旅游网站普遍推荐镇江作为过渡游目的地,城市营销宣传也有待加强。

  总结:从城市基本情况分析,镇江应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并支持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表1:城市基本情况维度下的产业筛选

  (二)产业发展现状

  1. 制造业

  镇江市制造业基础良好,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制造业31个行业中,镇江市共涉及30个。镇江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2个省级高新区。至“十三五”末,镇江已经发展形成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省内重要的新型生物医药与高端医药器械产业基地、世界主要的锚链生产基地、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和醋酸生产基地。

  镇江市的制造业偏重,产业结构较为传统。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口径的统计数据分析,2020年镇江市的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占比达74.8%,位居全省前列,电力、钢铁、化工等产业产值贡献突出。通过区位商分析,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镇江制造业中具备较强的主导能力。造纸和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省内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

  基于“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营业收入分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仍是镇江的两大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保持高水平增长。近两年的重点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以传统机械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较快。

  从重点产业链口径分析,镇江原有的十二条产业链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三个梯队。300亿元梯队包含先进高分子产业链、高性能合金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智能电气产业链;100亿元梯队包含光伏太阳能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船舶海工产业链、医疗器械产业链;50亿元梯队包含眼镜产业链、木业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香醋产业链。从产业链增长速度的角度,镇江现有的十二条产业链中,眼镜产业链、香醋产业链、医疗器械产业链、智能电气产业链增长较好。从土地和能源集约的角度,医疗器械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智能电气产业链表现较好。

表2:制造业发展现状维度筛选结论

  总结:从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镇江应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并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机械、传统建材、传统冶金、电力和特色轻工。

  2. 服务业

  从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或营收排名来看,镇江旅游业在全省拥有较高的排名,相比其他服务业优势明显。星级酒店数量与其旅游收入和游客规模略有差距,对高端客群吸引力相对有限。

  从科技服务业来看,部分制造业内部科技研发投入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是镇江发展的主要创新源泉。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几乎超过江苏平均水平的一倍。

  从软件信息服务业来看,镇江虽然在工业软件、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产业规模小,未形成集群效应,与南京等周边区域城市相比差距大。支持软件产业的资金、政策等关键要素配置不足,来自南京的虹吸效应强,镇江难以留住高端软件类人才,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以软件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规模小,知名度低,产业园区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物流业来看,镇江市物流产业发展整体与城市产业发展相匹配,但行业效率相对较低,物流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从康养产业来看,镇江市的老年人口多,存在一定的康养需求。截至2020年底,镇江市6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72.4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6%,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以政府投资为主。镇江需要引入龙头的大型康养项目支撑,形成组团式、市场化、高端化的发展模式。

  从广义的文化产业来看,以造纸、印刷为代表的文化制造业仍是镇江在“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以创新设计、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正发展壮大,已成为镇江文化产业的新名片。根据《镇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中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2%;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即“十三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成为镇江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镇江的文化产业中,文化制造业的比例依然偏高,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全面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潜力文化产业和转型发展文化制造业,是镇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主线。

表3:服务业发展现状维度筛选结论

  总结:从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镇江应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和科技服务业,并支持发展康养和文化产业。

  3. 农业

  2020年镇江市农业总产值为257.1亿元,在苏南城市中仅高于无锡。但从城市产业结构来看,镇江市农业占比超过3%,高于其他苏南城市,仍有优化发展的空间。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农业(种植业)总产值占比过半,其次为渔业(15%)、牧业(14%)。镇江市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特色,拥有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句容)。全市共有乡村旅游农家乐、规模休闲农业基地441个,示范点(园)18个,省级示范点(村)20个,省级主题创意农业园14个。镇江拥有“金山翠芽”“镇江江蟹”“茅山长青”“丁庄葡萄”等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但与江苏其他城市相比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与南京盐水鸭、阳澄湖大闸蟹等相比,知名度尚不突出,产品特色及知名度仍有待进一步发掘。

  总结:从农业发展现状分析,镇江应支持发展高效园艺等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等农业服务业。

表4:农业发展现状维度筛选结论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近年来,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上位规划和政策,为“十四五”期间镇江市重点产业规划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刻理解上位规划和政策对镇江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是保证镇江市在“十四五”期间落实国家大战略、抓住发展大机遇的关键。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 国家上位规划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论述对于“十四五”期间镇江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备极高的指导意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以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数字化技术,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产业和以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健康等为代表的民生热点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国家和区域战略

  “十四五”期间,在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的背景下,镇江应深度融入宁镇扬“小三角”,全面对接长三角“大三角”,助推长江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助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镇江应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物流枢纽。一方面,镇江应优化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和布局,逐步淘汰排放大、耗能高、产能过剩的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电气、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走出具有滨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着力推进大枢纽、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企业培育、重大物流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区域物流枢纽。

  长三角一体化要求镇江更加主动深入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和要素市场建设。镇江应依托自身产业特色优势,以配套互补和关联发展为方向,深度融入上海先进制造产业链。推动园区精准对接上海重点产业平台载体和战略性空间板块,主动承接上海优质企业和产业溢出。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面向上海高层次人才探索多样化“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充分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优势,打造上海高端服务拓展延伸的重要承载地。深化都市农业对接,提升农产品进沪比例和质量。

  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要求镇江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参与建设,充分发挥南京紫东地区、镇江宝华下蜀高资板块比较优势,推动两地产业创新全面合作,助力南京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镇江更高质量城市建设。

  3. 城市定位和战略路径

  镇江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期间镇江市“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定位,为提升镇江城市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思路。“创新创业福地”,从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人才集聚等方面提出目标,要求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山水花园名城”,从生态自然、历史文化、宜居宜业等方面进行概括,鼓励发展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等生态经济,落实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与产业的衔接,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

  产业强市战略要求镇江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找准镇江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智能电气、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海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强链补链,在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协同发展的区域性重要产业基地。

  创新驱动战略要求镇江充分发挥利用镇江及周边城市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智力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将镇江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融合发展战略要求镇江全方面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军民融合、校地融合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充分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机遇。以市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加强统筹联动,促进各功能板块协调发展。

  4. 政策文件指导

  通过分析国家、江苏省和镇江市的多项产业政策文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制造业在现有政策文件中提及次数最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康养产业和乡村振兴等一产和三产也有所涉及。

  5. 区域竞合关系

  厘清镇江与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对于确定镇江的产业定位,实现“争先进位”至关重要。镇江相比周边四市存在地域面积小、经济总体量规模小、人口基数少、人均指标高等特点。

  从制造业发展的现状看,镇江与周边的常州、扬州在优势制造业上相似程度较高;从制造业规划的发展方向看,常州和扬州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链也与镇江高度重合。常州近年来在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上对镇江的虹吸问题较为突出。

  通过梳理镇江近年外来投资项目发现,上海和南京在投资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对镇江贡献最为突出,而两市来镇投资的项目特点和对镇江产业发展的意义有所不同。

  来自上海的投资项目对于镇江的产业规模带动作用突出。上海来镇的投资项目在数量和总投资额均位列国内城市首位,特别是总投资额远超其他城市,对镇江的经济成长做出巨大贡献。投资项目的产业相对集中在汽车及零部件和大健康(生物医药制造和健康食品)领域,主要落户在镇江新区和丹阳,多为大规模生产基地,因土地和成本优势落户镇江。一些传统产业的转移,不仅投资规模较大,其创新附加值也不逊于本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镇江具有重大意义。

  来自南京的投资项目对于镇江的产业结构优化潜力巨大。南京来镇的投资项目在数字经济上表现亮眼,主要包含电子器件的研发制造、互联网和数字文创等成长性更高、对年轻人吸引力更强的产业。同时,宁镇两市的合作空间更聚焦,地缘临近的特点十分突出。2020年南京来镇的投资项目约70%来自于与镇江直接接壤的江宁、溧水和栖霞区,约60%落户在句容市。

表5:江苏省和周边城市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比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镇江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和“三高一争”奋斗目标,坚持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战略路径,聚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打造一批地标型产业集群,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形成2个(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500亿元、1个(数字经济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1个(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主导产业集群。基本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协同发展的区域性重要产业基地。

  到2035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地,部分重点产业链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产业体系构建原则

  1.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镇江市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产业发展趋势、政策环境等多方因素,研究确定镇江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池,并将重点产业池中涉及的产业进行融合、归纳和总结,提出“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应聚焦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

  2. 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主导产业侧重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长期目标,代表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在发展壮大后,能够成为后一期的支柱产业,而在新的时期又会有另一些产业替代原来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是现阶段和短期内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入研究镇江市的产业现状,聚焦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带动镇江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的主导产业,统筹考虑镇江现阶段的支柱产业。

  3. 突出产业链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求。在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发展的八条产业链,并针对每条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未来补链强链的环节和重点发展的区域分析明确,指导未来的产业和空间的规划、招商和孵化培育工作。

  4. 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既包含制造业相关产业,也包含了物流、科技服务等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八条重点产业链的图谱绘制中,既包括制造生产的相关环节,也包括研发转化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环节。

  三、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一)打造“四群八链”产业体系

  基于发展背景中城市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现状、上位规划政策和区域竞合关系等维度的分析,筛选出镇江应大力发展和支持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归纳、优化,提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中选择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设备八条产业链作为全市“十四五”期间发展的重点产业链。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镇江八条重点产业链的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新吸纳约10万从业人员,需配套产业用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图1:重点产业体系——打造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和八条重点产业链 

  (二)产业链发展方向和布局

  1.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1)发展现状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包含原智能电气和光伏产业链。2020年全市智能电气产业链规上企业共18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90亿元,比上年提高3.8%。已形成以大全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支撑、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格局。

  镇江市智能电气设备制造集中在开关柜、变压器、配电箱、母线槽、电力电缆、电缆桥架、电力安装材料等传统配电产品,应用于风能、太阳能、核能、铁路电气化等组合集成产品,以及以一次设备为主的变电设备。成套设备中关键原材料和高端元器件基本依赖外地供应,镇江本地配套能力不足。

  科研创新方面,镇江在中低压输配电设施、控制系统等领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共建有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但近年来智能电气的企业研发创新后劲不足。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度不够,中小型企业受自身资金、战略思维和研发能力的制约,产品整体水平属于中档偏低,导致产品整体水平属于中档偏低,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从近年来招引的项目数量、质量和体量看,大项目、行业领军优质项目的招引、储备匮乏。

  截止2020年,光伏产业链包含规上光伏产业生产企业2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3元。全市的光伏产业链覆盖了从硅料加工、硅片,到太阳能电池及其组建,至终端的光伏发电站等,是我市产业链中链条最长、基础最完善、配套最全的产业链之一。龙头企业,如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江苏环太集团、江苏润驰,位于中游的中节能和位于下游的艾斯玛(SMA)均拥有行业单项冠军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受“531”国家新政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市部分重点光伏企业增长较为乏力。

  (2)发展趋势

  十四五”期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大发展机遇。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中国制造2025解读:推动电力装备发展》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智能化转变,向绿色低碳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的战略总体布局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必须要加快实施“走出去”,能源方面的合作将立足于能源项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电力装备可以整套设备甚至工程总承包、项目运营的形式出口。未来产业链需重点发展火电装备、核电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以及输变电成套装备。开展电力装备用关键零部件、材料自主研发并实现工程应用,加快电力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建设。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特高压设备列入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智能电网列入50条重点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围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能源服务六个环节强链补链。重点是加快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包含加快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电力装备的制造工艺和效率,也包含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智能电气装备制造;加强绝缘新材料和核心元器件研发,提升镇江本地的配套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从传统设备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并在客户的安全监控、电能质量治理、节能降耗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在电压等级上,从中低压向特高压拓展;在变电设备上,从一次设备向二次设备发展;在成套设备组装的基础上进军物联网市场,研发生产各种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未来招商重点关注以南京为主的拥有产业链研发设计和高端产品制造等环节的城市。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上营收前40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扬中高新区、镇江新区和句容市。综合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扬中市、丹徒区、句容市、镇江新区发展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

图2: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图3: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2. 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1)发展现状

  镇江市的汽车产业起步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迄今已近50年。目前,我市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整车企业为龙头、零部件企业为支撑、汽车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汽车工业体系。2020年全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共2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8亿元,同比增速8.7%。

  从设计研发环节来看,镇江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企业正在技术创新上逐步发力,与学校、研究院密切合作,专注部件设计研发和精细化应用材料,但整体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从整车制造环节来看,镇江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业态上正抓紧布局。全市列入工信部《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整车企业(含改装车)有11家。其中,以北汽蓝谷麦格纳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首款产品ARCFOX N60首车下线,即将批量生产,预计将形成15万辆年生产能力。同时,北汽正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的全球首款搭载5G技术量产概念车ARCFOX ECF Concept已经达到有条件自动驾驶水平(L3)。

  从零部件环节来看,一方面,镇江拥有新泉汽车、超力电器、新通达电子、大赛璐、瑞尔隆鼎等全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大赛璐的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瑞尔隆鼎的ABS防抱死阀体、凯迩必的减震器、华东泰克西的发动机缸体等一批产品保持国内占有率前列。另一方面,镇江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多集中在汽车灯具、内饰件、紧固件等后市场的中低端产品,产品可替代性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蜂巢易创、孚能动力电池等一批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项目陆续规模投产,镇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集群发展。

  (2)发展趋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引导,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即整车技术创新链和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积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研发攻关机制,聚焦核心工艺、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短板弱项,从不同技术路径积极探索,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零部件和材料环节,在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方面,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并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整车制造环节,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汽车后服务环节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建立健全动力电池模块化标准体系,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的引导,车联网列入实现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动力电池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列入50条重点产业链,是江苏省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4: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围绕汽车设计研发、零部件和材料制造、整车制造和汽车后服务四大环节强链补链。重点聚焦零部件材料和整车制造两大环节。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发展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转型,以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精密化、轻量化的零配件为突破方向,增强本地配套能力,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附加值。做大整车行业,快速提升产销规模,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围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提早谋划。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环节,充分发挥江苏大学等驻镇高校的研发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整车设计、集成控制、智能驾驶的研发项目落地镇江。在汽车后服务环节中加强产业的推广应用,着重考虑动力电池循环回收。目前上海、南京已经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而青岛则是新能源汽车产能最大的城市,是未来的镇江招商应重点关注城市。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营收前40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分析,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丹阳市(丹阳汽车零部件生产集中区)、丹徒生态汽车产业园和镇江新区,初步形成沿沪宁高速和沿长江的带状产业集群。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丹阳市、丹徒区、扬中市、镇江新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图5: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3. 高性能材料产业链

  (1)发展现状

  高性能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江拥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高性能材料产业规模大,2020年销售规模达663.8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比重38%。其中,高性能合金的规模达238亿元,规上企业71家;先进高分子材料规模约315亿元,规上企业96家。

  镇江在碳纤维、高性能合金等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恒神股份为独角兽企业,鼎胜新材,图南合金等已在国内上市。在研发环节,全市拥有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等3个重点研发平台,49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但目前研发平台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对产业链规模的快速增长贡献度低。高性能材料企业集中在深加工产品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与化工关联度大的材料,随着全省化工整治力度加大,环保、安全等标准进一步严格,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将进一步增加。整体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发展趋势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引导,我国未来的新材料发展重点如下:

  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快调整先进基础材料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关键战略材料生产研发比重。应组织重点材料生产企业和龙头应用单位联合攻关,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模式,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实施重点项目,按照产学研用协同促进方式,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

  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以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空铝材、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电池材料、特种分离及过滤材料、生物材料等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应用示范。

  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手段,开展新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新材料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新材料集聚水平。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先进碳材料列入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纳米新材料、特钢材料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高温合金材料列入50条重点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围绕材料研发、原材料制造、产品深加工和材料应用领域四个环节强链补链。重点引入高性能材料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聚焦世界500强、全球化工前50强、知名上市公司等大型优质企业布局规划。围绕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通用航空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核心领域的材料需求,编制采购目录,实现供需双方更多的对接。

图6:高性能材料产业链

  积极拓展高性能材料在国防军工、热处理工业、自动化设备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储备产业人才;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梳理技术创新链,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和首台(套)示范应用;加强智能化制造,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性能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性能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产业链利润率。未来招商重点关注碳纤维产业发展较好宜兴和吉林,以及高性能合金材料发展较好的厦门、上海、宁波、山东威海和山东滨州等城市。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高性能材料链上营收前40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分析,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镇江新区、丹徒经开区、丹阳经开区和京口经开区。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镇江新区、丹阳市、京口区发展高性能材料产业链。

图7:高性能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4.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

  (1)发展现状

  2020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中医疗器械规上企业32家、生物医药27家、视光学领域55家,全年实现销售约190亿元。目前镇江已经形成了以医疗器械为主、生物医药为补充的产业链发展方向。

  龙头企业在该产业链发展中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医疗器械行业的鱼跃医疗是产业链上最大的龙头企业,位列全球百强,集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健康护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最大的基础医疗器械供应商,其生产的制氧机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鱼跃在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投入,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聚焦医学影像设备、远程医疗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和健康检测设备,计划引进多排螺旋CT、核医学影像设备、医疗康复机器人等设备的生产项目。生物医药行业的金斯瑞生物科技是全球最大的DNA合成供应商,其基因合成服务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具备细胞疗法及创新生物药研发所需的一站式产品和服务能力。

  但相比省内苏州、南京等地区,镇江的小微企业、成长型企业较多,龙头企业偏少,产业规模小,产品关联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暂未形成产业链“闭环”。服务环节中目前只有鱼跃医疗的健康养老大数据初具规模。产业整体仍缺少高水平、全行业性的科研平台,高端产品不多,产业链的高端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

  (2)发展趋势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发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的引导,未来需瞄准市场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加快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产品、技术、质量升级。生物药方面,重点开发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产品等药物以及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化学药方面,加大化学新药、化学仿制药、高端制剂、临床短缺药物的开发以及产业化技术的开发。中药方面,推进中成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名族药的开发及产业化技术。医疗器械方面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和医用材料和移动医疗产品。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生物医药列入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新型医疗器械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化学药、中药列入50条重点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8: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

  围绕研发及原材料供应、医药制造与流通(医疗器械制造)和医疗健康服务三个环节强链补链。下一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强化产业集聚度。重点关注产业链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医疗健康服务各环节相关企业的招商引资。加快核磁共振、智能可穿戴设备、医用高分子耗材等重大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医疗资源云端共享。积极向时尚产业和健康产业延伸,高度关注健康管理、老年护理、个人防护等相关项目。加快推进高水平、全行业性的科研平台,提升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医疗器械招商重点关注已经形成产业集聚的苏州和南京,高端材料配套关注珠三角区域;生物医药招商关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城市。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上营收前27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丹阳经开区和镇江新区。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镇江新区和丹阳市发展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

图9: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

  (1)发展现状

  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7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产业链规上企业15家,主营业务收入27.1亿元。镇江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生产、封测,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大数据应用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大部分集成电路企业集中在门槛比较低的封装测试与应用领域,总体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产业体量相比无锡、南京等周边城市较小。配套材料环节缺少关键原材料产品,除奇美化工的光刻胶项目正在建设外,其余材料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不是产业链所需核心产品。工艺设备环节和制造环节尚无通用集成电路制造和关键设备企业。芯片设计环节的企业不多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封测环节缺少核心芯片封装企业。应用端产品目前还比较集中在消费电子等传统领域。软件产业中高端工业软件具备一定基础,主要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大数据+”初现规模,截至2020年有20多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地图。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车联网、集成电路、大数据+被列入推动实现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软件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传感器、5G、人工智能列入50条优势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2)发展趋势

  根据国务院2020年7月27日发布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引导,未来发展趋势聚焦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先进存储、先进计算、先进制造、高端封装测试、关键装备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结合行业特点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鼓励软件企业执行软件质量、信息安全、开发管理等国家标准。加强集成电路标准化组织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验证,提升研发能力。提高集成电路和软件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支持软件产业园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建设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各类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积极引导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业务发展服务外包。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电子政务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处理工作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1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

  重点加强与南京的在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分工协作,推动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业、新型显示等南京优势的产业链的转化、制造、运营环节的对接协作,充分发挥镇江的成本优势。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大数据服务中心和互联网后台中心,积极承接南京等周边区域的数据存储和服务,积极引入呼叫中心、后台运营中心等新型人力密集型数字经济。加大关键材料或元件环节研发力度。以集成电路配套材料为突破口,发挥本地化工企业优势,加大关键材料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平板显示等行业专用芯片分立器件,鼓励采用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开发进程,推进封装工艺技术升级。未来招商重点关注深圳、东莞、南京、苏州、昆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较好的城市。结合5G商用,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上营收前15家企业分布以及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句容经开区和镇江高新区。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镇江高新区、句容市、京口区、润州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

图1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6. 航空航天产业链

  (1)发展现状

  2020年全市涉航规模以上企业共26家,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116.2亿元。形成了航空新材料、航空关键部件、发动机动力核心部件、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整机(通用航空)、航空服务等六大特色板块。逐步建设了以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为特色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以军民融合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及制品等为特色的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以空天信息技术应用和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为特色的京口航空航天产业园。

  (2)发展趋势

  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趋势聚焦飞机制造和运营与管理两大方面。飞机制造聚焦发动机包括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重点发展14000kgf推力级CJ1000A涡扇发动机,满足国产客机C919对动力的需要。中等涵道比中小型涡扇发动机,重点发展1000kgf推力级小型中等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满足国内外7-8座轻型公务机对动力的需求。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及传动系统,大功率涡桨发动机和航空活塞发动机。关注以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航空材料和元器件为主的航空机载系统。运营与管理方面重点发展大中型喷气公务机和大型救援/灭火水陆两栖飞机。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被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12:航空航天产业链

  航空航天产业链围绕设计研发、飞机制造、销售与市场、运营与使用、保障与服务五个环节强链补链。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性能纤维材料制品、复合材料构件、钛合金材料精密成型件等关键原材料制造,大飞机机体、机翼、副翼、垂尾、副翼等关键部件制造,通航整机研发和制造。重点关注通航应用包括短途客运货运、农林喷洒、医疗救援等。积极引入辅材制造、辅材模具的制造,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机匣、粉末盘等发动机核心部件。引入飞机设计研究机构,关注飞机设计仿真等,加强飞机维修等保障服务。未来整机制造招商重点关注上海、西安、哈尔滨、成都、沈阳;零部件招商关注舟山和天津;辅材环节关注上海、天津和合肥。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航空航天产业链上营收前24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镇江新区、丹阳市和京口区。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镇江新区、丹阳市、京口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链。

图13:航空航天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7. 海工装备产业链

  (1)发展现状

  2020年镇江拥有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及配套规模以上企业29家。包括镇江船厂、新韩通、大津重工等船舶制修造企业和中船动力、赛尔尼柯、瑞吉格泰、瓦锡兰螺旋桨等海工(船舶)装备配套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目前全市拥有船用中速柴油机、螺旋桨、环保电站、船舶电气、船用系泊链、救生艇用柴油机六大主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但是行业接单面较窄,新增订单基本集中在以镇江船厂为首的大型龙头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发展受限,甚至出现停工破产现象。产业创新动力不足,除中船动力、赛尔尼柯等龙头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外,大部分企业的自身研发实力较弱,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多,产品高端化趋势较缓。目前愿意从事造船业务的年轻劳动力,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基础劳动力缺乏,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

  (2)发展趋势

  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发展的引导,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1)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包括深海探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上作业保障装备等产品;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包括深海空间站和海洋大型浮式结构物;3)综合试验检测平台,包括数值水池、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场;4)高技术船舶,包括大型LPG船、豪华游轮,超级节能环保船舶、智能船舶等;5)核心配套设备,包括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系统、水下铺管系统等,以及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高技术船舶被列入推动实现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豪华游轮游艇列入50条重点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14:海工装备产业链

  围绕船舶设计、船舶配套、船舶总装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环节强链补链。重点引导校企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加强江苏科技大学和海装院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强化产业链的研发环节。进一步做强以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中速船用柴油机、船用螺旋桨为主的船舶动力设备,抓住技术复杂船型需求持续活跃的有利时机,攻关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积极发展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公务执法船和应急保障船等船舶和关键设备系统。探索大功率深海石油平台支援船数字化技术,万马力级深水三用工作船压法等新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在海上风力发电、深远海养殖工船等新兴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合力。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海工装备产业链上营收前28家企业分布以及2020年新建投资项目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镇江新区和镇江高新区。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辖市区的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镇江高新区、扬中市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链。

图15:海工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8. 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

  (1)发展现状

  2020年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镇江市目前产品涵盖耕作、种植和施肥、植保、园林、收获、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可再生源利用等8大类近百个品种农机装备。

  (2)发展趋势

  根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中国制造2025》解读: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引导,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其次是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力争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最后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

  根据《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的引导,农业机械装备被列入30条优势产业链,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方向。

  (3)产业链强链补链措施

图16: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

  围绕设计研发、零部件、农机机械等环节强链补链。重点推进农机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大型高效喷灌溉机械、高效能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全程作业智能整机装备。以推进建设“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产业园”“省部共建高端智能农机设备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契机,重点突破智能农机设备传动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化作业系统、远程监控监测系统和核心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积极依托江苏大学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食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突破智能农机在专用芯片、核心算法、无人驾驶系统、视光学系统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终端整机装备中的智能化应用,发展新一代农业机器人、节水灌溉装置、农产品检测加工设备等。

  (4)布局规划

  从2020年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上龙头企业落户地址可以看出,该产业链目前集中在丹阳市。综合考虑政策引导,结合各市、区的产业规划方案,未来依托丹阳市发展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

图17:智能农机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区域

  四、实施路径

  (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重点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面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特别是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环节,加强技术攻关,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推动处于价值链底部的加工组装环节的企业向研发设计环节和销售服务环节移动,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

  3. 加快区域创新资源对接。抓住创新链上的小试、中试、原型试验和应用开发环节,推广科技创新机制,深化区域创新链整合和产业协同。提高创新成果在镇江的本地转化率,建立与本地高校与本地企业间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争取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在镇江落地实践。

  4. 提升创新载体建设质量。推动城市功能空间融合共享,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众创社区、创新街区,高水平推进官塘创新社区建设,强化镇江新区和镇江高新区的创新引擎地位。积极争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省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省创新平台落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智能制造加速器等特色产业创新载体。

  (二)加快龙头企业培育

  1. 壮大产业链链主企业。明确每条产业链中处于“链主”地位的企业,并围绕其展开关键要素部署,“一链一策”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支持力度,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生态主导能力。鼓励大企业积极探索、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组织推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

  2.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强产业链细分领域主导能力,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民营企业五百强行列。支持产业链企业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终端产品等环节延伸,拓展设计、研发、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3.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聚焦龙头企业、重要产品进一步梳理“供应链图谱”,优化产业配套半径,防范产业链向外转移风险,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采取研发众包、“互联网+平台”、大企业内部创业和构建企业生态圈等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互动机制。

  (三)加快产业项目招引建设

  加大项目招引。实施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在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关键节点,面向全球500强、大型央企、军工企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开展项目招引。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和八条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培育产业生态。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校友协会、专业招商机构、产业运营商、科技中介等的合作沟通,利用机构的自身的渠道和人脉资源开展项目招引。强化市域统筹机制,统筹市域层面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招商,完善企业迁移的财政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更多优质企业项目落地。

  推进项目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从项目的前期洽谈、签约落户,到建设实施、运营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促进项目早建成、早达效。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两业融合。培育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为服务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支持,实现从单一生产向“生产+服务”的转型。打造两业融合示范高地,创建一批融合应用标杆企业试点,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两业融合示范园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加强各平台间服务资源、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和质效。

  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的比例。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模式和业态创新的典型企业。

  深化校地融合。发挥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在镇高校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激励力度属地高校科技成果更多地为镇江企业服务。围绕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设备等学科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的产业链,深化产学研政协同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五)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推进园区整合优化。按照“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的总体发展布局,以国家级开发区或省级开发区为主体,通过整合、撤并、共建等方式,整合或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开发园区,打造“一区多园”模式,进一步促进各类资源向重点园区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能力,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促进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发挥好主阵地作用。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我市“四群八链”产业定位,推进各开发园区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细化项目准入标准;围绕主导产业,构建创新体系,完善公共平台,营造产业生态,着力集聚一批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优质企业和项目,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加强市产业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全市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政策制定,重大问题解决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套服务推进机制、一个工作团队、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联盟、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推动产业链培育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地区联动,统筹推动规划实施、项目推进、政策拟定、试点示范等各项工作。

  (二)推进政策协同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科技、知识产权等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主动融入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深化“金山英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镇兴”行动,持续实施引才引智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健全重点产业用地管理机制,完善符合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优先保障创新平台、重大项目用地。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不见面审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擦亮“镇合意”营商环境品牌。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行政审批服务实行挂钩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强化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的运行监测和分析,定期对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行业领域和共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规划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