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四五”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9月)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4-24 12:54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 8

  (一)发展现状 8

  (二)发展特色 9

  1. 船海产业历史悠久 9

  2. 船海科教全省领先 9

  3. 产业体系较为完整 10

  4. 工程船舶优势明显 11

  5. 配套产业知名度高 11

  (三)存在不足 12

  1. 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12

  2. 核心产业链未形成 13

  3. 海工装备尚需突破 13

  4. 产学研结合待加强 14

  二、发展形势与发展机遇 14

  (一)发展形势 14

  1. 市场形势 14

  2. 产业形势 15

  3. 政策形势 16

  (二)发展机遇 17

  1. 新兴海工发展机遇 17

  2. 清洁能源发展机遇 17

  3.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 18

  4. 镇江产业强市战略机遇 18

  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发展战略 19

  1. 资源利用提升战略 19

  2. 产业链条拓展战略 19

  3. 特色产业强体战略 20

  4. 科技创新促进战略 21

  5. 重点园区集聚战略 22

  (三)发展目标 22

  1. 产业定位目标 22

  2. 产业规模目标 23

  3. 产业提升目标 23

  4. 科技创新目标 23

  5. 人才提升目标 23

  6. 安全提升目标 24

  四、重点任务与产业布局 24

  (一)重点任务 24

  1. 做强高端船舶配套业 24

  2. 拓展海洋工程配套业 26

  3. 做大新兴海工制造业 27

  4. 彰显工程船舶知名度 28

  5. 发挥船海科教影响力 29

  6. 盘活四大存量资源 31

  7. 提升行业本质安全 32

  8. 推进智能制造步伐 32

  (二)产业布局 33

  1. 产业布局思路 33

  2. 产业布局规划 33

  五、保障措施 34

  (一)形成规划引领机制 34

  (二)强调重大项目招商 35

  (三)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5

  (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 36

  (五)提升人才人力水平 37

  (六)强化支持政策落地 37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需要强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支撑。

  积极对接“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四五”发展的纲领性要求,全面落实《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发展战略,坚持以“狠抓项目招引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深度激发创新活力、全面增强平台承载力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更大力度地推进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遵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跟产业前沿,立足比较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将镇江发展成为集船舶配套、海工配套、船舶制造、海工制造、船海科教、船海生产性服务为一体的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江苏知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在国家、江苏省和镇江市相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为进一步明晰镇江市“十四五”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加快产业链拓展和产业集聚,全面推进五大发展战略,进一步明晰六大产业定位,完成好八大重点任务,实现镇江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镇江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克服市场大幅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实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建设更上层楼,取得较为显著成就。

  “十三五”期间,镇江拥有61家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2家,拥有新韩通一家一级Ⅰ类资质企业,拥有镇江船厂和大津重工两家一级Ⅱ类资质企业,拥有苏洋船舶一家二级Ⅱ类资质企业;船舶与海工配套企业49家,拥有中船动力、赛尔尼柯、康士伯船舶电气、同舟螺旋桨等重点配套企业;船海科教资源全省领先,拥有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拥有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现代造船二家船舶设计甲级资质单位;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6亿元,同比增长2.8%。

  经过“十三五”的发展,镇江已基本形成船舶建造特色鲜明,高端配套门类丰富,海洋工程装备稳步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回转拖轮、船用中速柴油机、船用螺旋桨、船舶环保电站、船舶电器、船用救生艇柴油机等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拥有具有较高影响度的镇江高新区特种船舶与海工船舶配套设备、扬中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两大产业园区。

  (二)发展特色

  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代人的艰辛努力,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

  1. 船海产业历史悠久

  镇江船海产业起步早,历史长,发展稳,基础好,技术装备先进,产业产品特色鲜明,是镇江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是镇江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国家火炬计划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是江苏省高新技术船舶及配套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江苏省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是江苏省重要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镇江目前拥有镇江船厂、中船动力、江苏新韩通、赛尔尼柯、镇江四洋柴油机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集聚了芬兰瓦锡兰、挪威康士伯、德国贝克尔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

  2. 船海科教全省领先

  镇江船海科教资源全省唯一,全国知名,具有支撑镇江船海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条件。

  镇江拥有船海行业知名高校--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海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海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镇江拥有多个知名企业中心。拥有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远洋船用中速柴油机领域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江苏省镇江船厂有限公司、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有限公司、镇江同舟螺旋桨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江苏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

  镇江拥有全省知名的海洋装备研究院。海洋装备研究院是进行海洋装备研究、设计和开发的专业科研机构,也是面向海洋装备产业进行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规模最大最全的3D打印中心。

  镇江还拥有江苏省船舶设计所有限公司、江苏现代造船有限公司等甲级资质设计公司;拥有“海工装备与船舶数字化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平台;拥有“江苏省中小企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江苏省海洋船舶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拥有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船海)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3. 产业体系较为完整

  镇江船海产业历史悠久,上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产业体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镇江已经发展拥有集船舶配套、海工配套、船舶制造、海工制造、船海科教、船海生产性服务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船舶与海工产业体系。

  船海制造。镇江拥有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江苏苏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

  船海配套。镇江拥有中船动力、挪威康士伯、德国贝克尔、四洋柴油机、中船日立等10多家国内外船用设备与海工配套骨干企业。

  船海科教。镇江拥有江苏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等。

  船海物流。镇江拥有惠龙易通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镇江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等专运物流公司。镇江还拥有长江独一无二的中船动力重载码头、二重(镇江)公司重载四万吨级码头。

  船海设计。镇江拥有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现代造船有限公司等。

  4. 工程船舶优势明显

  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的造船企业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家船舶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生产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多用途海洋工程船的主要厂家,是江苏省百家重点高成长型培育企业,是国内全回转拖船和海洋工程船两大系列产品的“单打冠军”,创造了44项“中国第一”。其中,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建造总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具有品牌与技术竞争优势。2020年,镇江船厂交付船舶35艘,实现主营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6%。

  5. 配套产业知名度高

  船海配套知名度高。镇江船舶与海工配套品种多,且多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成套关键设备,产品层次高,技术先进。在中速柴油机、柴油发电机组、锚链、系泊链、配电板等船舶配套产品方面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船海配套基地荣誉多。镇江先后被国家及省政府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产业基地、江苏省高新技术船舶及配套设备产业化基地、江苏省船用动力特色产业基地、江苏船舶产业集群等,首批江苏省船舶海工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镇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特种船舶、船舶与海工配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

  多个关键设备全国第一。镇江船用中速柴油机、螺旋桨、环保电站、船舶电器、船用系泊链、救生艇柴油机等六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其中,镇江中船动力的中速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赛尔尼柯自动化的高端船用配电板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进入国际前列,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船用螺旋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镇江四洋柴油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救生艇用柴油机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三)发展不足

  1. 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镇江船海工业发展历史久、体系全,但受到下游长江大桥和航道的影响,大型船舶产品、海洋油气开采平台、20万吨以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等大型海工、船舶产品总装受到限制,直接制约了船舶海工大型总装厂的引进和发展。因此,镇江与南通、泰州、扬州相比,缺少大型龙头总装型造船企业和海工企业,很难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带动性和贡献度大的项目,致使产业规模总量一直偏低。2020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255.6亿元,最高年份业也未能突破300亿元,与镇江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科教领先不太相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 核心产业链未形成

  镇江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船海产业体系,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核心产业链未形成。

  船舶海工装备有几十个关键成套设备,但镇江仅有动力设备、发电设备、部分辅机设备,整个船海关键配套设备的产业链未形成。

  核心配套设备产业链也未能形成。镇江拥有全国知名的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其中速船用柴油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低速柴油机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中船动力以总装为主,镇江船用柴油机的产业链没有形成,直接制约了产业体量的提升和产业集聚的形成。

  3. 海工装备尚需突破

  海工装备制造规模偏小,在市场门槛高、技术标准严、资金需求大等因素的制约下,海工装备尚未形成系列化、批量化生产,海工装备制造尚需突破。

  海工配套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康士伯船舶电气的海洋工程用配电板、驾驶室控制台、机舱集中控制台等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对海洋石油平台等海工装备的配套;赛尔尼柯以自主品牌获得DLS-4200大型起重铺管船配电板订单,实现了国内品牌配电板配套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零的突破。但总体而言,镇江海工配套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

  4. 产学研结合待加强

  镇江船海科教全省一流,也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但产学研结合不足,就地转化率偏低。镇江拥有全国两所船舶类本科院校之一的江苏科技大学,有全省最大的船海科技平台(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省现代造船有限公司),有江苏知名的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有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每年有众多的高层次船舶海工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者来镇江(江苏科技大学)进行培训和交流,江科大的校友遍布全国船舶海工行业。但总体而言,镇江船海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较低,产学研结合待加强。

  二、发展形势与发展机遇

  (一)发展形势

  1. 市场形势

  受新冠疫情、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中美贸易冲突和世界经济明显下滑的影响,航运业波动加大,船舶市场有所回暖,油气类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开始增长,部分类型装备订单开始改观,但高端配套产业转移我国的进程趋缓。受上述因素深层次的影响,预计“十四五”期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会好于“十三五”时期,但波动幅度会加大。

  新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不断涌现,市场需求稳步提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主要有:新兴类海洋工程装备(如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海洋牧场平台、深远海养殖工船等)不断涌现,市场需求稳步提升;跟随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与LNG相关的船型、装备及其配套设备市场(如LNG加注船、LNG动力船、LNG运输船、LNG气化装置等)也非常好;随着极地航线的不断开发和极地资源的开采利用,极地船舶和极地采油平台及极地平台设备,发展潜力巨大。等等。

  2. 产业形势

  从全国来看。2020年,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比重为42.3%、45.0%和45.1%,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地位十分牢固。在海工工程装备产业方面,我国在近海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船和新兴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优势明显,连续多年新承接订单名列全球第一。

  从全省来看。江苏继续保持我国第一造船大省地位,三大造船指标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强。2020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占全国的46.4%、51.3%和42.7%。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上述产业态势不会改变。

  从船舶与海工制造业来看。我国船舶与海工制造主要集中在长江口、环渤海湾和珠江口,主要集中在上海、南通、大连、青岛、舟山等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相对集中现象,且有进一步向长三角集中的趋势。从江苏来看,江苏正在形成以南通、泰州、扬州为核心的船舶与海工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愈加明显。

  从船舶与海工配套业来看。江苏是我国船舶与海工配套业的核心集聚区,船舶与海工配套产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形成了镇江、南京、泰州、南通四大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基地,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产业份额,但高端船舶配套和关键海工配套设备仍然相对滞后,需要突破瓶颈提升发展。

  从规范和标准来看。国际航运和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密集出台,船舶产品节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升级,围绕技术、产品、标准的竞争日趋激烈。

  3. 政策形势

  从政策层面来看,无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内河航运发展纲要》,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提升产业对海洋强国的支持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需要强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需要船海装备优先发展。

  (二)发展机遇

  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四五”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于镇江得天独厚资源禀赋、厚重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拥有政策之机遇、趋势之机遇。

  1. 新兴海工发展机遇

  从海洋装备研发和应用来看。除了传统的油气海洋装备之外,随着人类不断走向深远海,不断开发新的海洋资源,势必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家族必然不断壮大,装备的范畴也已大幅度扩大。近年来,海上风力发电装备、海洋牧场平台装备、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发电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上核电装备、海上大型浮式结构装置、岛礁建设及近岸工程装备等新型海工装备不断涌现。

  从新兴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海上风电装备及其配套设备、海上核电装备及其配套设备、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及其配套设备均能保持高速度发展。

  新兴海工装备层出不穷,新兴海工装备产业潜力巨大。随着人类不断走向深远海,开发海洋新资源,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海洋工程装备的家族会不断壮大发展,会有更多种类的海工装备产生和运用。

  2. 清洁能源发展机遇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对碳排放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致使船舶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LNG、电池动力)船型和装置需求明显提升,新燃料(混合动力、氢能、乙烷气、生物柴油)等研制进程加快。

  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关于大力推进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十四五”需要优化用能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航运。船舶用能结构中,LNG能源的应用进程加快,LNG加注船、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FLNG)等一枝独秀,表现良好。

  3. 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

  镇江具有显著的港口型经济特征,长江一直以来都是镇江经济的“发动机”。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力度的机遇,用好国家战略和政策红利,想办法、变思路,使得镇江船舶与海工产业更加适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需要。

  4. 镇江产业强市战略机遇

  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镇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江苏省和镇江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镇江全力推进产业强市发展战略,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镇江地标性千亿级产业集群,海工装备是镇江八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镇江增强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镇江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通过强链、延链、补链,激发“链”式效应,提升产业高度,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内河航运发展纲要》《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发展战略与规划,聚焦镇江“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发展战略,遵循船舶与海工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跟产业前沿,立足比较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将镇江发展成为集船舶配套、海工配套、船舶制造、海工制造、船海科教、船海生产性服务为一体的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江苏知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二)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资源利用提升战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产业链条拓展战略、特色发展强体战略、重点园区集聚战略。

  1. 资源利用提升战略

  在现有的发展环境下,尽快把闲置资源用起来,提高存量资源利用率,是镇江“十四五”船海产业上规模的唯一路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未开发、未使用及使用效率差的岸线、土地和厂房,提高岸线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土地的单位产出。

  2. 产业链条拓展战略

  产业拓展:拓展海洋工程配套产业。船舶配套和海工配套产品相近,工艺相似,关联度高。鼓励和支持中船动力、中船日立、镇江船舶电器、康士伯船舶电气、贝克尔船舶系统等现有船舶配套优势生产企业进入同类海工配套产品的生产,推动海工动力、海工电气、海工救生系统等海工配套设备的率先突破,形成以船用促海工、船舶配套与海工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补链:努力补缺产业链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核心产业链短缺的项目和核心技术,关键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形成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延链:全力推进柴油机及动力集成系统、发电机及电气集成系统、电气与自动控制集成系统等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产业链”到“项目链”再到“价值链”的良性循环。注重延伸再配套产业链,推进对大型船用设备、海工设备的再配套,做长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设备的产业链,促进配套产业链的形成。

  3. 特色产业强体战略

  镇江船海产业,特色比较鲜明,但大多特色产品规模不大,企业体格不强。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强体发展。

  在特种船和海洋工程船方向,镇江市有核心竞争优势,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品牌产品,既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强。支持镇江船厂进一步做大做强,建成国内外特种船舶的知名企业;支持大津重工、苏洋船舶走特种船舶发展方向,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全力支持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在镇江打造船舶动力系统集成基地,进一步支持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中船现代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等船舶动力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进一步支持康士伯船舶电气(江苏)有限公司、贝克尔船舶系统(江苏)有限公司、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有限公司、镇江四洋柴油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小产品大知名的小巨人型企业发展壮大。

  进一步发挥新韩通船舶重工在绿色环保型散货船、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的优势地位,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江苏省知名前列的散货船和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加大对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镇江市亿华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镇江金舟软件有限公司等船舶海工设计、软件类公司的培育力度,促进其上规模上层次,努力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知名专业服务型企业。

  4. 科技创新促进战略

  镇江船海科教领先,对船海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而言,科技创新对船海产业的贡献度还不高,科技创新对镇江船海产业促进作用潜力巨大。

  强化创新发展。高端船用设备、海工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科技进步快,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保障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进一步加强研发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研究+资本+政府+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潜力。

  5. 重点园区集聚战略

  镇江拥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镇江高新区特种船舶与海工船舶配套设备、扬中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两大产业园区。还拥有新民洲集聚区(点)、镇江新区集聚区(点)等。

  发挥镇江高新区特种船舶和船舶海工配套产业承载地、创新驱动主引擎的作用,推动特种船舶和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在高新区的进一步集聚发展;放大新韩通造船总部落户扬中船舶海工产业园的效应,盘活原龙源港机的存量优质资源,支持大津重工、苏洋船舶特色发展,实现高技术船舶和海上风电产业在扬中船舶海工产业园的进一步集聚;进一步发挥镇江的江苏省船舶海工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推动在镇江高新区或高校园区形成船舶海工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本规划以2021年为起始年,考虑到能够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五年发展规划相协调,特别是与国家、江苏省海工与船舶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衔接,规划目标定至2025年。

  1. 产业定位目标

  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链,打造成全省先进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领先发展、船舶制造产业规模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稳步发展、船海科教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

  2. 产业规模目标

  到2025年,力争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的规模,形成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江苏知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到202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以上企业8家,新增中大型船舶及海工配套企业3-5家。

  3. 产业提升目标

  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十四五”期间全行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

  4. 科技创新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六个一”。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高端海工配套产品;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品牌的船用设备;拥有一批具有自主设计及知名度高的高技术特种船型;拥有一批在江苏具有重要地位的船舶与海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新增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力争建成一个海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不低于3.5%;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比例高于80%;船海企业专利申请量大于100件/年;创成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

  5. 人才提升目标

  加强与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联合开展船海高级人才培训;加快引进高层管理、高端研发人才;实现省“双创计划”人才、市“金山英才计划”人才在船海领域的倍增;加快培训一批高素质员工。

  6. 安全提升目标

  到2025年,实现修造船企业本质安全提档升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率100%;规模以上海工配套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率高于80%。

  四、重点任务与产业布局

  (一)重点任务

  紧紧抓住新兴海工装备、清洁能源船舶、高端船舶配套与海工配套产业的良好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技术可行、资源许可、产业支撑为依据,以“完备产业体系、树立产业品牌、壮大产业规模”为主线,明确“做强高端船舶配套业、拓展海洋工程配套业、做大新兴海工制造业、彰显工程船舶知名度、发挥船海科教影响力、盘活四大存量资源、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推进智能制造步伐”等八大重点任务,将镇江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江苏知名的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

  1. 做强高端船舶配套业

  高端船舶配套产品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招商竞争激烈,要做强高端船舶配套业,需要明晰发展重点,强调延伸发展,强调国际招商,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推进“三个类别”规模化,“五大系列”产业链化,努力拓展豪华邮轮配套,实现船舶岸电系统集成式配套。

  ——重点任务:“三个类别”规模化,“十四五”期间要实现船用机械类产品、船用动力与发电类产品、船用电气类产品实现较大规模的增长;“五大系列”产业链化,船舶动力设备系列、甲板机械系列、舱室机械系列、船舶电气与控制设备系列、船舶发电设备系列要形成各自的产业链,通过不断延链和补链,实现强链目标;注重关联度发展,率先实现优势船舶配套设备向相关海工配套设备的拓展;努力拓展豪华邮轮配套,实现船舶岸电系统集成式配套。

  ——重点产品:继续保持中速船用柴油机、船用螺旋桨、大型液压起锚机、液压回转起重机、舵机、救生吊艇装置、船用操舵设备与船用净化处理设备、发电机及发电机组、主配电板、驾驶室控制台、船舶电器等现有船舶配套设备的优势地位。

  努力突破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燃气轮机、电力推进系统为主的船舶动力设备;努力突破高效混合对转推进系统、极地甲板机械、船用变压器、大型船舶机舱集中控制系统、液货装卸装备及系统、船舶智能系统及设备、LNG 船上再液化装等高端船用设备。

  领先发展集装箱式岸电设备、码头岸电接线箱、岸电电缆圈筒、电缆提升装置等船舶岸电系统设备,实现船舶岸电系统集成式配套。

  ——重点企业: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有限公司、镇江船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康士伯船舶电气(江苏)有限公司、贝克尔船舶系统(江苏)有限公司、镇江中船日立造船机械有限公司、镇江四洋柴油机有限公司;招商引资1-3家大型知名品牌企业。

  2. 拓展海洋工程配套业

  我国海工配套业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海工配套产品依靠国外进口,而海工配套产品与船舶配套产品相通性强,相似性大,面广量大,产业链长。因此,镇江有基础有条件率先实现优势船舶配套设备向相关海工配套设备的拓展,在江苏率先实现海工配套产品的更大突破。

  ——重点任务:以船用促海工,鼓励和支持现有船用设备优势产品生产企业进入同类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的生产。重点招商海洋工程动力与电力设备、动力定位系统、大型海工起重设备等项目。海工配套项目大多为重大项目,一旦招商成功,海工配套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重点产品:继续保持以下海工配套设备的优势地位:以大功率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电力变压器为主的主动力发电系统;以中速柴油机、柴油应急发电机组为主的应急发电系统;以海洋平台起重设备为主的海工甲板机械与起重系统;以海工用主配电板、集中控制台为主的海工电气与控制系统;以海洋石油平台救生艇架、应急密封式防火救生艇、吊艇机为主的海工救生系统。

  努力突破以下高端海工配套设备: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大型海上发电用内燃机/双燃料燃气轮机、大型海洋平台吊机、海洋能相关系统与设备等。

  ——重点企业: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中船绿洲镇江船舶辅机有限公司、镇江赛尔尼柯自动化有限公司、镇江船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康士伯船舶电气(江苏)有限公司、贝克尔船舶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中能建华东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1--3家大型配套企业。

  3. 做大新兴海工制造业

  抢抓新兴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新机遇,力争在海上风力发电、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工船、海上核电装备、潮汐能波浪能发电装置等新兴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合力,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制造为一体的新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成为江苏省有影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重点任务: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提升鼎盛重工资源利用率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厦门国贸(大津重工母公司)在建设大型滚装码头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原龙源港机的存量优质资源(土地资源、长江岸线资源一流);支持二重选择优质合作伙伴,发挥存量土地资源潜能和拥有长江第一吊的重载码头(4万吨级码头)独特优势,拓展重型高端新兴海工结构件类产品(如大功率海上风电桩基等)和适宜的海工成套装备;全力支持镇江船厂利用原胜华船坞发展新兴海工装备产品。

  ——重点产品:依据园区的岸线条件、现有落户企业、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全力发展“三大海工系列产品”。

  新兴海工装备系列:力争在海上风力发电、海洋牧场平台和深远海养殖工船、海上核电装备、潮汐能波浪能发电装置等新兴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率先研发,形成规模。

  海洋工程结构与模块系列:大型海上风电桩基与塔筒、平台上部模块、平台生活楼模块、海上升压模块等。

  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系列: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圆筒式储油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存装备(LNG-FPSO)、穿梭油轮等。

  ——重点园区:镇江高新区、扬中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园、新民洲港口产业园、丹徒经济开发区。

  ——重点企业: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鼎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二重(镇江)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4. 彰显工程船舶知名度

  在全回转拖轮、海洋工程船方向,有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有优势产品,有核心竞争优势,也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既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强,完全有条件在国内外做响做强海洋工程船品牌。在小型工程船领域,在小型挖泥船、采盐船、分体式采砂船、拼装式多用途抛锚船、环保型清淤船、选矿船等也具一定的影响力。

  ——重点任务:保持全回转拖轮的领先地位及其品牌知名度;做强海洋工程辅助船,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做大小型工程船,打响小型工程船品牌,形成批量和规模优势;拓展海洋工程船与海洋勘探船,力争形成新的增长点。

  ——重点产品:全回转拖轮、起重船、挖泥船、采矿场等工程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石油平台支援船、起锚供应船、消防船等海洋工程船系列:大型起重船、深海铺管船、潜水作业船、海上风电场工程船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船;破冰船、海洋勘探船等新兴海洋工程船。

  ——重点企业: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鼎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江苏苏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

  5. 发挥船海科教影响力

  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现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专业科研院所的影响力,形成以科研院所为龙头,以企业技术(工程)中心为载体,以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纽带的镇江船海科教服务体系。

  ——重点任务:

  推进中船集团江苏船用动力研究院建设;依托中船海洋电气产业园落地建设,争取在高新区设立相应的高端研发机构。

  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科技大学深蓝研究院等在行业的影响力,促进产业招商引资,推动船海科技成果在镇江的转化,加强船海产业新技术、新装备的协同攻关。

  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乌船舶及海洋工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力争“江苏省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户高新区。

  提升海工船舶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申报国家、省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力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3-5家;支持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做大做强,支持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建设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院士工作站和成立江苏省船用动力研究院,支持在贝克尔船舶系统(江苏)有限公司设立全球船用舵研发中心。

  ——主要路径:依据企业主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通过三个层面构建、三种途径发展,构建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教服务体系。三个层面构建是指形成政府层面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市场层面的科教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层面的技术中心。三种发展途径是指“联姻式发展”,即产学研技术与资本合作的研发机构;“借智式发展”,即课题与项目攻关形式的合作;“企业式发展”,即企业自主发展的设计所或研发中心。

  ——重点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深蓝研究院等。

  6. 盘活四大存量资源

  镇江具备发展船海产业的资源禀赋,但现有部分优质资源还没能发挥作用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有四大存量资源需要盘活或大幅提升资源产出率。分别为:盘活原龙源港机的存量优质资源;二重(镇江)公司的存量优质资源;原胜华船厂的存量优质资源;提升新民洲鼎盛重工资源的产出率。

  ——重点任务: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提升鼎盛重工资源利用率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在建设大型滚装码头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活原龙源港机的存量优质资源;支持二重选择优质合作伙伴,发挥存量土地资源和拥有长江第一吊的重载码头独特优势,拓展重型高端新兴海工结构件类产品(如大功率海上风电桩基等)和适宜的海工成套装备;全力支持镇江船厂充分利用原胜华船坞进军新兴海工装备市场。

  ——重点部门:国土、发改、工信、海事、环保、应急等。

  ——重点园区:扬中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园,镇江高新区,新民洲港口产业园,丹徒经济开发区。

  ——重点企业: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鼎盛重工有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二重(镇江)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7. 提升行业本质安全

  “十四五”期间,镇江船舶海工生产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 年12 月1 日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行业标准》之《造修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AQ/T7008-2013),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全行业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实现修造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规模以上海工配套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高于80%。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通过转型升级、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培训、制定企业风险防范管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保障措施,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

  “十四五”期间,通过不断完善船舶海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用“6s”等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水平,促进船舶海工行业安全发展。

  8. 推进智能制造步伐

  我国船舶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切割、成形、焊接和涂装等脏险难作业过程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作业人员明显减少,造船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型材加工、板材加工、分段喷砂除锈、分段涂装以及VOC 处理等智能制造单元,建成型材切割、小组立、中组立、平面分段、管子加工、构件自由边打磨等船舶中间产品智能生产线,以及分段制造、管子加工、分段涂装等船舶智能化车间。

  ——重点任务:进一步发挥镇江船厂智能仓库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镇江船厂和新韩通建设智能制造车间,支持新韩通福麟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支持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其他中小企业建设型材切割、小组立、中组立、管子加工、构件自由边打磨等船舶中间产品智能生产线。

  ——重点企业: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江苏苏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

  (二)产业布局

  1. 产业布局思路

  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布局的思路是盘活存量资源和大幅提升资源产出率。

  2. 产业布局规划

  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规划为“221”,即二个核心园区、二个集聚片区和一个科教服务区。

  第一个“2”是指二个船海产业核心园区,即以镇江高新区、扬中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园为核心发展区。二个核心发展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分别为:镇江高新区特种船舶与海工船舶配套设备产业园区、扬中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园区。其中:

  镇江高新区重点发展:船舶关键配套设备、海洋工程配套产品、各类工程船、船海科技服务业、船海物流业、新兴海工装备与产品。

  扬中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园重点发展:中大型散货船及其他运输船、各类工程船、新兴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海工配套产品。

  第二个“2”是指二个船海产业集聚片区,即新民洲片区、镇江新区片区。其中:

  新民洲片区重点发展:新兴海洋工程装备。

  镇江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船舶配套设备、海工配套产品等。

  “1” 是指一个科教服务区,即镇江高校园区。重点为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在行业的影响力,开展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培训,促进产业招商引资,推动船海科技成果在镇江的转化,加强船海产业新技术、新装备的协同攻关。

  五、保障措施

  (一)形成规划引领机制

  落实以《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海工与船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镇江市“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为框架的镇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划体系。

  《镇江市“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由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

  (二)强调重大项目招商

  镇江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不断的增量投入,招到商、招好商、招大商至关重要。

  制定船海产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项目招商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开展项目专题招商活动,大力引进国外知名船舶及海工及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和推动产出强度不高或运行不佳的现有企业实施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

  强化“项目为王、项目为先”意识,紧紧抓住存量项目推进、在手项目招引、项目服务升级等重点环节,紧紧盯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涉船涉海的大院大所等重要招商资源,实现招商引资增量、质量、效率的更大突破。积极发挥商务局招商工作的主导作用,发挥科技局科技招商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创新产品多,国家引导资本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对船海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支持船舶与海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引导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其上市;全力争取各类省级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苏科贷”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对镇江船海企业和项目的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级各类专项资金对镇江船海产业的支持;协调银企关系,力争银行加大对船海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多样化科技信贷支持方式。

  (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船海科技创新服务。推动全国知名涉船涉海科研院所、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中-乌船舶及海洋工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在镇江的转化,建设船舶海工类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形成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来镇江设立分支机构;建成船舶海工专业检验检测中心,设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镇江船厂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对船海技术进步的引领作用;加强“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发挥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的攻关。

  充分发挥江苏科技大学等船海科教资源优势,通过高层论坛、产学研对接、科教成果转让、重大项目带动等途径,促进镇江船海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走在全省前列。

  (五)提升人才人力水平

  积极争取和利用好国家级人才计划、省“双创计划”、市“金山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大力推进船海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产才融合”型高层人才招引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顶尖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技大学对船海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优势,条件成熟时,成立船舶与海工产业学院;进一步发挥镇江技师学院对专业技术工人培训的优势,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扩大一线高素质工人规模,为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工人支持。

  (六)强化支持政策落地

  国家、省市已经出台多个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诸多支持政策,强化支持政策落地,组织汇编国家、省、市支持船舶与海工产业政策,宣传政策、解读政策、落实政策。

  充分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技术改造专项、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和国家鼓励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更新等政策,大力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化升级。

  争取镇江市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船舶海工科技型孵化企业的优先支持,发挥科技基金对船海产业的助推作用;力争出台鼓励(奖补)本地船舶与海工制造企业优先使用本地配套产品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