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行动计划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4-25 10:08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大会有关要求,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水平构建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赢得持续创新发展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以苏州特质创新文化为纽带,通过优化高品质创新生态,依托高效能创新网络,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高能级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集群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释放数字技术对创新集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打造全国“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年认定数达5000家,累计新增科技上市企业100家以上,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集聚10名以上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8%以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竞争力和集群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到2025年,全市建成10个以上高质量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三、主要任务

  (一)高水平创新企业培育工程

  1.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努力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和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采用创新券等政策工具支持科研和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到2025年,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280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税务局)

  2.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行业研究院、建设自主品牌先进技术研究院。培育一批平台型领军企业,搭建开源共享的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每年度遴选瞪羚企业500家左右,到2025年,独角兽培育企业累计达3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推动科技企业上市

  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通过境内外主要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健全完善科技企业挂牌上市扶持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瞪羚计划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辅导,提升拟上市企业规范化水平。鼓励已上市科技企业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公司债等做强做优。发挥国有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快私募基金在苏州高水平集聚,发挥对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作用。依托交易所在苏服务基地,优化上市服务“生态圈”。(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战略科技人才

  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行动。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集聚一支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量身定制、按需支持方式,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贯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

  2.引育双创领军人才

  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集聚一支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工程的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大创新团队量身创设发展平台和工作机构,实行全方位配套的特殊政策。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化程度。到2025年,新增10000名左右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3.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

  引育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支持在苏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数字领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提升太仓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品牌影响力,推广昆山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实践模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鼓励设立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定制班。探索建立卓越工程师创新基站,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引进培育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符合条件的可按“驻留计划”给予支持。到2025年,引育10000名左右卓越工程师。(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三)高能级创新载体推进工程

  1.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推进姑苏实验室全域化多点布局建设,力争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谋划布局一批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公共实验等创新平台。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力争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领域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水平,布局建设特种合金技术创新中心、未来膜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获批1个国家实验室,新增5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3~5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2.深化校地融合创新发展

  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打造中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苏州特区”。加强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助推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打造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国际化办学主阵地。支持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城市学院等本地高校发展壮大,构建共生共赢的新型城校关系。强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合作,组织实施新一轮苏州清华创新引领行动专项。(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3.支持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推动创新集群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组建知识分享、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标准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创新协同。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加快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四大主导产业及其重点领域都建成创新资源广泛链接、高效配置、深度嵌入的产业创新联盟。(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高质量数字经济提升工程

  1.前瞻布局数字创新链

  聚焦高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加快创新资源布局。推动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着力构建国际领先的量子科技产业创新体系,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萃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等数字研发机构建设。以信息化协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为纽带,支持形成数字产业创新联盟,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化

  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力争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推动量子计算机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以建设国家级车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目标,改造升级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的道路与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人—车—路—网—云”高度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及研发支撑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布局。到2025年,力争形成30个全国领先、特色鲜明、深度应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网联、元宇宙、数字电竞、在线新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打造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旅局等)

  3.做深做优数字金融产业

  布局和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昆山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等平台高水平运营。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支持央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建设。在数字金融细分赛道上布局一批优秀创新企业,加快持牌金融机构数字金融部门的引进,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金融创新实验室、数字金融子公司在苏州落户,努力建设国家级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实现10家大型持牌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功能性部门、金融科技子公司或创新实验室落户苏州,建成1~2个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集聚数字金融企业超1000家。(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

  4.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持续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服务,建设一批省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鼓励优秀企业建设全球“灯塔工厂”。培育领军服务商,推进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形成一批“智改数转”行业解决方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升级。到2025年,全面实现规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并持续扩大中小企业覆盖面。累计建成100个示范智能工厂、2000个示范智能车间,省星级上云企业600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类项目50个。打造60家左右拥有苏州自主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20家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力争在制造服务业领域培育4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五)高效能创新网络建设工程

  1.打造“一环两轴三带”创新格局

  全面拓展中环科技创新走廊、沪宁产业创新轴、通苏嘉产业创新轴、环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沿江科技产业创新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为主体架构的“一环两轴三带”科技创新格局。(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一环” 中环科技创新走廊 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吴江区等板块在内环、中环交通圈两侧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布局。

  “两轴” 沪宁产业创新轴 推动太仓市、昆山市组团发挥纽带作用,向西融入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苏州主城区,向东全面对接上海,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建设。

  “两轴” 通苏嘉产业创新轴 推动张家港市、常熟市和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融合发展,吴江区和吴中区组团发展,强化产业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三带” 环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 推动相城区、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利用太湖品牌作用,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和建设。

  沿江科技产业创新带 推动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等利用沿江优势,强化高新产业、新兴产业载体布局和建设。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 支持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等地对接依托虹桥商务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

  2.构筑高协同区域创新布局

  科学规划市域产业创新集群布局,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围绕苏州市及各辖区集群发展特色及发展需求,立足不同基础条件和特色资源禀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共同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做强产业创新生态。各扬所长、各美其美,高水平打造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区域协同、竞相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生动局面。(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

  (六)高技术创新集群融合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与市场优势,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发展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高水平打造智能融合、自主可控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加快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2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2.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

  坚持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高附加值方向,进一步完善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重点突破高端装备、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加强对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标准研制,以标准引领创新,促进产业话语权提升。集聚一批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建设一批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打造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企业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13500亿元,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的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和制造高地。(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3.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

  促进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医疗产业,促进信息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围绕AI辅助研发、生物计算、生物储存、生物3D打印等技术,通过AI算力提升加速新药发现及研制,通过数字化模组集成促进医疗器械装备智能化。加大医用软件和医学数字平台支撑力度,提升评价检测、临床研究、药品注册、上市监管等环节服务能力。探索医药、器械智能制造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提高柔性生产和质量保证,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优先加快CXO(第三方研发制造服务)领域智改数转。聚焦智慧医院建设,推广导医导诊、远程医疗、精准医疗、AI基因诊断等新应用场景。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命科学研发协作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4.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把握先进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合金、稀土功能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石油化工材料、高端纺织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规模支撑材料。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规模达1250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七)高品质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聚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专利导航、要素配置、运营引导、保护强化、强企培育和产业促进等六大工程,打造“创新+知识产权+资本+产业”的创新经济生态。聚焦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推动各县级市(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统计分析机制。到2025年,新增4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形成1200家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

  设立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创新财政支持创新集群发展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做优产业创新集群的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创新集群支持力度,保障重点核心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完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机制。发挥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优势,利用征信数据助力企业获得信用融资,帮助更多企业实现“首贷”突破。到2025年,实现金融与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产业创新集群融资企业数超10000户,融资规模超10000亿元,备案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7000亿元。(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人行苏州中支)

  3.加快构建知识服务体系

  围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评估、标准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税务等,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技术交易体系,组建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鼓励国际、国内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和其分支机构落户发展,培育一批支撑创新集群发展的高端专业服务集群。到2025年,全市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4.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围绕数字政府一体化、数字政府赋能数字经济,全面夯实“一网通用”创新体系,深入推动“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协同发展,持续优化惠民“苏周到”、兴业“苏商通”、优政“DTIOC”(苏州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三大数字化品牌,全面打造平台型、整体型、智治型数字政府。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支持创新集群建设。持续打造“苏州科学家日、科学家苏州日”品牌盛会,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依托苏州“最江南”文化特质,在崇文睿智、开放包容的苏州城市精神引领下,推动更多头部企业、优秀人才、高端平台、优质资本在苏州融合汇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大数据管理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公安局、市科协)

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主要指标

  附件:苏州市2022年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工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