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实施意见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4-25 11:34

  淮安作为长三角北部的江淮水乡、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优质生态农产品供应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必须奋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迈进,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夯实“四化同步”的发展基础。做好2023年全市“三农”工作,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紧紧围绕市委“153”发展战略,始终紧扣“四聚焦四突破”工作主线,坚持以“三级先导”工程建设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以全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积蓄乡村发展动能,以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加快推进共同富裕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扎实做好稳粮保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强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淮安样板”。

  一、坚持以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围绕新一轮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20万亩、产量98.4亿斤以上。围绕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向“三级先导”区域倾斜,全年新建21.84万亩、改造提升24.01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1万亩;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等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和淮涟、渠北、临湖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与提档升级,新建成4个省级节水型灌区。优化粮食种植模式,调优直播稻机改面积50万亩。深化粮食仓储设施整市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32.4万吨仓容。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责任制,加快1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推进湖泊生态渔业试点和5.3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12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550家以上。

  2.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围绕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力争实现“五群”综合产值650亿元。紧扣“种源、标准、加工、品牌”四项重点推动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年内新增稻虾综合种养28万亩、宜养水面养殖13万亩,建成6个1000亩连片稻虾核心基地,高标准示范推广区10万亩,建成国家级盱眙龙虾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示范基地,招引培植万吨级加工龙头企业2家、5000吨级精深加工企业5家。聚焦“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建基地、壮主体”做大做强稻米产业,年内选定推广“淮安大米”优质品种2-3个,建设优质稻米核心示范基地12万亩,培育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稻米精深加工企业7个,扩大稻米低温冷储能力3万吨;由淮安文旅集团牵头组建淮安大米集团,负责“淮安大米”品牌建设运营工作。统筹推进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建设20个省级生态健康畜禽养殖示范基地,提升12个千亩连片特色蔬菜基地发展层次。加快淮安红椒、涟水芦笋、淮阴黑猪、洪泽湖螃蟹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升级改造,积极创建丁集黄瓜、苏嘴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产业集聚度。

  3. 重抓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以高效种养、精深加工、体验文旅为招引重点,瞄准行业500强、民企500强等头部企业,围绕闽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主攻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绘制完善招商图谱,调优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开展“4+N”招商活动,全年新签约投资超亿元项目77个、新开工57个、新竣工37个,“农产品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项目比重达70%以上。完善每月调度排名、每季过堂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卫岗乳业、大角牧风、益海嘉里等投资超1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早日达产。

  4. 提升主体载体发展水平。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大育强、平台载体扩能升级行动,增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积极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布局原料生产基地,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培育发展“链主”企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矩阵,年内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强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加大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全年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200个。支持县区高标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金湖县、清江浦区力争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全覆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淮阴区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实施盱眙县整县推进三产融合示范工程,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加强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镇村原产地布局集聚,新培育国家产业强镇1个。

  5.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化学农药和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行化肥农药集采统配,实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试点,农用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0.5%。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设,全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9%以上。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开展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三品一标”培育工程,支持申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年内建设洪泽区国家级20万亩绿色稻米基地、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建28万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2%以上。

  6.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支持市农科院、南农大淮安研究院、驻淮高校等科研院所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开展良种选育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按照国家级标准,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做强主导产业,推进淮阴区创建国家级农高区。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和农业技术的培训指导、试验示范等。落实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荐制度,推进金湖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洪泽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建设,支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快先正达万亩MAP示范农场、全程品控溯源农场和淮田万顷数字农场、宇旺生态蔬果物联网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带动智慧园区、智慧农场等扩面发展,提升农业物联网基地覆盖率,新培育市级以上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地15个。大力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提高畜牧、林果、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确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特色农机化率分别达88%和65%以上。

  二、坚持以“三级先导”工程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城乡高水平融合

  7. 实施“三级先导”工程攻坚行动。紧扣“193”目标分级分类探索集成集聚、整体联动、自我造血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在市级层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导区建设试点,在镇街层面推进9个先导镇特色化发展建设试点,在村居层面开展3类村庄建设分类试点,重点在20个村开展现代化和美村庄、50个村开展特色化康居村庄、90个村开展生态化宜居村庄建设试点。严格按照四项规划编制内容和全域整治计划方案,全面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等工程,一体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年内全市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不少于10个,各先导镇储备一定数量相对集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围绕“七步工作法”要求,突出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分类编制“三级先导”区域重点项目,探索EPCO代理模式,确保年内实施项目不少于200个,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农业研学、精品民宿等体验式农文旅和高效种植、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有效植入,集聚“自我造血”的发展后劲。

  8. 深化农业农村集成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集成改革,统筹叠加各项改革在“三级先导”区域试点,持续释放改革叠加效应和制度红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规范经营权流转服务保障机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年内“三级先导”区域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每个先导镇打造不少于3个千亩连片田块。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和“空关房”常态化整治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推进盱眙县农村宅基地相关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成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2023年上半年,试点县区相关制度机制基本形成,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9.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三级先导”区域为重点,统筹实施全市乡村建设“183”行动,年内完成“三级先导”区域“路畅、水美、乡韵、优居”四项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一环一带多线”路网有效贯通、先导区水美乡村建设彰显形象、镇村“4+N”环境设施提档升级、农民居住条件分类改善。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累计完成30%左右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的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安防工程500公里,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440公里,在党群服务中心叠加建设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550个以上;按照基础设施“九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五必配五选配”的标准,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电信等生活配套,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稳步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鼓励支持农户以进城入镇购房为主要方式改善居住条件,有序引导留乡意愿强烈的农户到规划发展村庄新建改建住房,年内完成5500户改善任务,6月底前完成全市行政村集体土地上现有危房改造工作。统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实际需求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因地制宜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水平,着力打造留住乡愁记忆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年内改造提升农村户厕40340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以上,建设生态河道550公里,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3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3个。

  三、坚持以全域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加快推动乡村资源高效能利用

  10. 精准把握空间治理重点。聚焦“三生”空间一体推进,分阶段开展农地、道路、水体、镇区、园区、社区、村庄内外和集体资源资产等“七空间一资源”全要素治理,实现镇村治理全覆盖。全面厘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范围,以农地空间、镇区空间和村集体资源资产治理为重点,明确权属,全面整治各种侵占行为。农地空间方面,重点治理违规乱占耕地、溢出土地未收归村集体等行为,实现边界、产权、收益清晰。镇区空间方面,重点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产,提升镇区环境和功能配套,因地制宜打造小镇客厅,彰显集镇特色。集体资源资产方面,重点治理被强占、侵占、赖占等行为,充分发挥集体资源资产富民强村的带动作用

  11. 科学运用治理方法。坚持全面清、有序收、长效管,严格依法依规、充分激发群众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对排查出的侵占问题及时公示,逐个建立“一单一表一图”问题台账,分类施策,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确保有据可查。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对违规侵占公共空间和集体资源资产行为科学界定,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对违规侵占集体土地、沿河沿路空间种植农作物等行为的整改,可根据农时收获后再统一治理,减小问题处置矛盾。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运用好老党员、老干部力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上门政策宣讲等渠道,力争将纠纷争议化解在诉讼之前、诉讼之外。全年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问题整治率超过95%。对通过治理回收的集体土地,及时开展确权办证,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管理,保障集体权益不受损。对沿河沿路空间,推广“先确权后授权”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维护,确保治理成果常态长效

  12. 务实推动高效利用把提高公共空间资源利用实效作为根本追求,激活资源资产效能,助推产业能级提升,实现村平集体经济增收超18万元。坚持“先整合后利用”,对收回的零星土地,合理调整、聚零为整,“小田变大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坚持“先策划后利用”,拓展老村小、老村部等集体资产使用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旅、乡村民宿、加工制造、冷链仓储,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提供支撑。盘活低效资产,对长期闲置的园区厂房、镇区闲置资产,通过完善规划和配套设施,实施“腾笼换凤”,提高资源资产使用效益。创新资源资产运营机制,鼓励探索村企联建等模式,引入国有平台公司或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提升资源资产运营能力。提升镇区、村庄、社区空间治理效果,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宜居示范居住区,年内综合整治提升集镇10个以上。

  13. 全面提升治理水平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实现治理的叠加效应。强化党建引领,建强建优村级党组织,以县区为单位保持软弱涣散党组织动态清零,整体优化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持续深化村干部“双专”建设,深入实施“定制村干”工程和村干部学历提升“8090”计划,推动村“两委”成员在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为牵引的乡村治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领域建功立业。完善村规民约,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纳入其中,推广积分制、红黑榜等做法,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依法治理,促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推进“精网微格4.0”工程,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全面推广“援法议事”,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依法依规调处治理中的矛盾纠纷,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开展文明镇村、文明户评选,编演促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年内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送戏下乡380场。

  四、坚持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加快推动农民生活高品质提升

  1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管理机制,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加强社会救助、就业创业、产业帮扶等资源统筹,建立健全精准救助帮扶机制,持续实施防返贫保险,推进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扩面提质,保持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房动态清零,推动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确保低收入人口脱贫巩固率达100%。实施重点帮促村“强身健体”行动,推进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全覆盖,优先支持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产业创业园,完善衔接资金项目储备清单和年度实施项目清单,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效。建立健全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明晰产权关系、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处置方式和监管职责。

  15.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坚持多途径拓宽增收渠道、多要素激发增收活力,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年内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生态友好、生产安全、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引导中心镇发展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进乡村传统作坊、手工业等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做优做强“盱眙龙虾厨师“洪泽农产品+电商”等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加强项目推荐、创业培训、融资等服务,加大创业补贴和贷款贴息力度。推进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三农”,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 1.3 万人以上。完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引导有条件的村依据章程开展分红。

  16. 大力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出台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确保年内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80%以上,明年实现收入50万元以下村“清零”,2025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较2022年翻一番。推行清单管理,按照“一村一策”,编制实施村集体增收清单,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应用,不断提升监管覆盖率和监测精准度。坚持多元发展,引导村级集体开展耕种收管生产服务和农村社区物业服务,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提供服务并适量收取服务费用。支持联合经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模式,与社会资本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推动村企联建,构建常态对接平台,拓展联建共建路径,推动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深度对接融合,树立一批联建带动效应好的典型范例。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对一些区位偏僻、资源缺乏、规划受限的村,支持县区统筹项目资金,建设促进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飞地”项目,实现共同增收。

  17. 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开展个人账户奖励性基础养老金调整试点,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良性长效增长。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对象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低于90%部分所需费用由各县区按原渠道自行解决。推动医保公共服务向镇村下沉延伸,依托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等,将高频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站点办理。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一老一幼”联系制度、志愿服务者关爱服务制度,经常性开展探访服务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购买关爱保险。

  五、加大组织推进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18. 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专题研究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县镇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扛起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要当好 “一线总指挥”,亲自抓好重点任务分工、重大项目实施、重要资源配置、重大政策制定等工作,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村安全生产;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全力以赴抓好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根据需要建立工作专班,充实、优化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指挥部工作体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高效推进年度重点任务,每季度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障有序运行。

  19.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把乡村振兴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各县区、园区年内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6%,支持依法依规发行地方政策债券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落实土地支持农村三产融合、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用地保障政策,市县每年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用地计划应不低于省下达新增计划的5%。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县域村庄规划留白机制,预留指标用于点状农业产业用地。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在省域、市域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全部用于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质增效,加大农村道路、水利、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实施“人才下乡助振兴”行动,加强乡土人才和“新农菁英”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外出能人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选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挂职。

  20. 大力营造乡村振兴氛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我市“三农”工作,充分利用各大媒体资源、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和平台,总结宣传推广基层典型做法和优秀经验,在全市上下营造关心“三农”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聚焦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三级先导”工程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农民增收等重点热点问题,加强舆情引导,增强正能量。在乡村持续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挖掘一批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乡村故事和先进人物,有力宣传展示全市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

  21. 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进展情况逐级报告制度。将市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和乡村振兴重要指标、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督查检查范围,推动落实。完善“一月一推进、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核”乡村振兴推进机制。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并作为市委市政府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事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附件:

  1. 淮安市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2. 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全市域推开实施方案

  3. 淮安市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实施方案

  4. 2023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5.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重点项目计划表 

  附件1

  淮安市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

  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安排,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建设聚力攻坚、突破成势,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淮安样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突出“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建设”,深化“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改革创新、乡村治理”四个协同,发挥重点镇街的引流带动作用,集聚资源要素,集成整体推进,加快建设“空间布局优、基础设施好、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治理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的乡村振兴先导区、先导镇、先导村,奋力展现具有淮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风貌、新气象。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三级先导”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和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计划、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计划“四规划两计划”一体编制、联动实施、刚性执行,突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节点等关键内容,科学布局调整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为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地区发展差异,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制定先导镇村分类建设标准,形成全面突破、特色培育和生态宜居等区别化发展格局,引导各地尊重实际、因地制宜、错位竞争,进一步积累多样性、特色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探索经验。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把农村集成改革贯穿“三级先导”工程建设全过程,在广泛吸收外地先行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建立相应的改革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探索改革成果与市场衔接转化机制,持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坚持项目支撑。围绕“七步工作法”,将“三级先导”工程的全域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分类编制项目库,严格落实“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压茬推进、滚动实施,每月考评、季度观摩,切实以项目化推进压紧压实各地建设责任。

  三、目标任务

  2023年,“三级先导”工程建设要实现“193”的目标,1”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导区建设,“9”是在9个先导镇探索镇街层级乡村振兴特色路径,“3是分类试点开展3类村庄建设,即:在20个村试点开展现代化和美村庄建设,在50个村试点开展特色化康居村庄建设,在90个村试点开展生态化宜居村庄建设。

  (一)先导区建设。以“淮上原乡、水绿新洲”为总体定位,以建设先导区1期启动区马头镇、南陈集镇、城南街道部分区域为重点,以“新骨架、新经济、新空间、新品质、新机制”为理念,围绕“一廊三单元”总体结构,突出“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建设”,年内完成启动区内“一环一带”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国土空间全域整治、青年路沿线等“十场景”打造等任务,大力招引高效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精品农文旅等产业项目落地,全域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

  (二)先导镇建设。足9个先导镇的资源禀赋、乡土特质、产业基础,着力探索切合实际、彰显特色的镇街层级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淮阴区马头镇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农业发展基础,探索以国家农科园、古清口国家文化园、五河口生态科普园为核心引擎,农旅文旅“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淮阴区南陈集镇以大地田园景观与二河滨水廊道为支撑,探索布局未来乡村、内开发和精品民宿项目,综合展示生态农旅特质;淮阴区高家堰镇探索依托高堰古街、洪泽湖古堰等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发展特色休闲旅游;清江浦区和平镇探索以古庄牛特田、有机农庄、共享田园等项目为牵引,利用近郊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研学休闲等农文旅一体化产业;洪泽区西顺河镇依托国蟹园、洪泽湖湿地等资源禀赋,探索建设形成以湿地康养、渔业观赏为主的农旅产业;盱眙县黄花塘镇探索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为特色,打造“盱眙乡村振兴红飘带”文旅IP,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涟水县高沟镇探索以今世缘酒业为龙头,集聚一产酿酒作物、二产食品加工、三产“缘文化”衍生的产业融合发展;金湖县吕良镇发挥紧靠白马湖的生态优势,挖掘千年古镇、湖西古镇、棋盘古镇的文化底蕴,探索打造农旅融合生态水乡;淮安区施河镇立足“教体装备、绿色食品、现代羽绒”三大产业优势,探索以镇带村、产业配套的发展模式。

  (三)先导村建设。根据先导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在20个村试点开展现代化和美村庄建设、50个村试点开展特色化康居村庄建设、90个村试点开展生态化宜居村庄建设。现代化和美村庄要立足全面现代化的高标准,紧扣“产业强、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乡风好”目标,着力培育彰显城乡融合、体现现代文明、承载产业兴旺、宜业宜游和美的全方位领先典范村庄,展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果。特色化康居村庄要围绕本地既有的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大力培育乡土特色鲜明、彰显个性内涵、村庄环境优良的乡村发展“特长生”,展现江淮康居农村特色新风貌。生态化宜居村庄要以“环境友好、村庄整洁、设施配套”为目标,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常态长效实现村庄干净整洁、生态宜居。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全域整治提速攻坚。严格按照四项规划编制内容和全域整治计划方案,全面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各先导镇围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等工程,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明确实施项目清单,分步实施、压茬推进。2023年,全市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不少于10个(其中,盱眙县黄花塘镇于3月底前启动实施,其他先导镇于3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6月底前启动实施),各先导镇储备一定数量相对集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2023年上半年,11个先导镇(街)规划师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并常态化运作,年内开展乡村规划精品评选奖励。(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农业农村局等,各县区)

  (二)实施乡村建设提优攻坚。认真落实《淮安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三级先导”区域镇区和规划发展村庄为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等三类设施短板。实施“路畅”工程,重点在先导区内构建“一环一带多线”,围绕330省道、328县道建设、青年路北拓、明远路拓宽等完善启动区环状路网,建设从二河西堤连接先导区内部的多条西进通道;在各先导镇区域围绕串联产业基地、文旅项目、文化景观等重要节点,通过“补盲、连线、成环”构建循环路网;市级统筹建设连接先导区和各先导镇的市域乡村路网“闭环”工程。实施“水美”工程,统筹推进先导区内淮阴区水美乡村、临湖灌区改造、张福河中小河流提升等项目建设,充分彰显先导区“田园水乡”特质;各先导镇结合生态河道建设实施水系联通、水体治理、河塘整治等,在透水亲水中让水利设施更好发挥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实施“乡韵”工程,先导镇区在配备“镇区主入口形象识别系统+小镇客厅+生活广场+乡愁记忆馆”等“四个一”基础上,根据实际配齐建强文化创意、寄递物流、商贸流通、电商直播等基础设施,提升重点镇区的引流带动能级;在先导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按照基础设施“九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五必配五选配”、建设管护“五有三统一”的标准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实施“优居”工程,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综合运用政策、金融等手段,鼓励支持农户以进城入镇购房为主要方式改善居住条件,有序引导留乡意愿强烈的农户到规划发展村庄新建改建住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交通局、水利局、工信局、住建局、城管局、农房办,各县区)

  (三)实施集成改革提效攻坚。在“三级先导”区域内深入实施推进包括承包地、宅基地、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村资镇管”“政经分离”等农村集成改革,积极争取更多改革试点资格在“三级先导”区域集聚集中,持续释放改革叠加效应和制度红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规范经营权流转服务保障机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2023年,“三级先导”区域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每个先导镇打造不少于3个千亩连片田块。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和“空关房”常态化整治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2023年上半年,试点县区相关制度机制基本形成,并取得实质性进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资规局,各县区)

  (四)实施产业植入提质攻坚坚持以产业振兴为龙头,统筹“三级先导”区域一二三产协同布局、融合发展,全力围绕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对先导区、先导镇关于“三生空间”的功能定位,聚焦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项目招引、产业植入,有效集聚“自我造血”的发展后劲。大力推进以五大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一产种养提质拓面,年内建成3个千亩连片稻虾种养核心基地、5万亩淮安大米核心产区,加快推动先正达万亩MAP示范农场、全程品控溯源农场和洪泽区西顺河镇万亩河蟹标准化池塘、涟水县高沟镇酒用高粱、淮阴区南陈集镇五彩番薯等项目建设投产,不断提升高效种养科技化、景观化、功能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动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二产制造提级增效,积极支持施河镇围绕百斯特食品产业园、高沟镇围绕今世缘酿造产业园补链延链强链,招大培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配套加工企业;引导其他先导镇村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强化初级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设施建设,加速“农产品”向“农商品”转化。全力推动以彰显“江淮风貌、田园水乡”特质的三产服务提档升级,依托先导区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景观资源,与头部文旅企业整体打包、合作开发,构建马头运河文旅小镇、古清口国家水工文化园、五河口生态科普园、青年路沿线“十场景”等点线面结合、农文旅并重的体验类休闲项目组团,加快发展生态康养、农业研学、乡情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服务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发改委、文广旅局、资规局,各县区)

  (五)实施基层治理提档攻坚。加强“三级先导”区域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功能需要,优化“镇街党(工)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积分制管理,大力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行动,深化“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持续开展“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集中走访,完善红色代办服务群众机制,构建党建引领、融合共治、运行高效的新型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实效化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以红白事规范化管理为切入点,试点在部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兴办乡村大食堂,为群众红白事聚餐和平时老人助餐提供场所,强化“一条龙、吹鼓手、帮办人”三支队伍的规范管理、行业自律,以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格,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作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纠纷“宣传、促调、解决”一体处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市文明办等)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三级先导”工程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性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级统筹、县区主体、镇村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程指挥部下组建市“三级先导”工程建设指挥部,抽调市资规、住建、水利、交通、文广旅、农业农村、工信等部门精干力量组成高素质专班、实体化运作,并建立专班包工作片区、包业务条线“双包”机制,着力强化对先导区、先导镇、先导村的捆绑指导。各县区要参照市级建立相应组织机制,配齐配强专班常务负责人,切实担负起承上启下、具体谋划、一线推进的责任。市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横向协作、强化纵向指导,形成共抓并促“三级先导”工程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要素统筹。加强政策集成,进一步强化金融、土地、财政、人才等支持政策的叠加效应,推动城乡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结余指标交易比例、乡村建设专项债务发行、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投放等政策手段向“三级先导”区域倾斜集中。加强资源集聚,紧盯国家、省级各类改革试点和各项创建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将改革试点和项目资金争取情况纳入市对县区和部门考核范畴;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下乡,精准开展“百企联百村”结对帮促活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三级先导”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加强资金整合,统筹中央和省市安排的支持“三农”领域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住房改善及乡村振兴衔接等方面资金向“三级先导”工程倾斜投入,推动各县区以财政专户方式强化对统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三)强化项目推进充分发挥项目化推进“定目标、定时序、定责任”的机制优势,围绕“七步工作法”和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按照农房改善、全域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五大类项目清单,科学分类编排一批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项目,谋划储备一批项目。细化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月度推进计划表,明确时间节点、建设进度、责任单位,按计划组织实施。2023年,“三级先导”工程开工建设各类项目200个以上,投资总额不低于120亿元。创新项目建管机制,探索与头部企业合作EPCO代理模式,优化从项目招引、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管理,提升项目存活率和运行质效。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围绕“三级先导”工程项目清单,按月督考推进,每半年对进度严重滞后项目给予退出处理,并将追回已使用的市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四)强化督查考核。进一步深化过程性和结果性督考,优化完善“一月一通报、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考核”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和改革攻坚红蓝榜制度,真正倒逼各项工作按序时、达进度、显绩效。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重视不够、推进不力、落实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责令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月度推进会上作表态发言;连续两个月考核落后的县区和镇街,由市指挥部约谈县区分管负责人和镇街主要负责人。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三级先导”工程建设纳入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科学设置“三级先导”工程建设考核指标,按照“级差制”考核,坚决不打和牌,考出差距压力。开展先导镇第一轮绩效评价,对低于60分的镇街给予退出处理,所在县区乡村振兴考核给予降档。

  附件2

  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全市域推开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2022年“三级先导”区域试点成果,推广试点经验、深化治理成效、促进集体增收、规范公共秩序,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全面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淮办〔202216号)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一体推进,围绕“清、收、用”,分阶段系统开展“七空间一资源”全要素治理,到年底,问题整治率和土地收回率超过95%,村集体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平均增收超18万元,镇村面貌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水平大幅提高,为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淮安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县区主体。县区作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总结试点阶段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切实履行好政策支持、业务指导、督查检查等工作职责。市级层面主要采取抽查等形式开展督导,推动责任落实。

  ——全面推开。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所有涉农村居均在工作范围之内。县区、镇街要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发动、组织安排等工作,确保村居干部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理解准确、工作推动扎实有力。

  ——分步实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面广量大,为聚焦重点,将采取两步走的形式有序推开,推动“三生”空间整体提升。第一阶段以农地空间为核心,同时开展道路、水体和集体资源资产治理,推动村集体增收。第二阶段以镇区空间为核心,同时推动园区、社区和村庄内外空间治理,推动闲置低效国有资产盘活和镇村整体环境秩序提升。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231月—3月)。加快完成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扫尾工作,全面总结试点阶段工作经验,汇编制度文件和典型案例。做好全市域推开的宣传发动和培训,为全面推开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三空间一资源”治理阶段(20234月—8月)。重点推进农地空间、道路空间、水体空间和集体资源资产治理,围绕“清、收、用”,全面排查违规侵占公共空间和集体资源资产行为,建立“一单一表一图”问题台账,有序开展回收工作。整合用好收回的零散资金资源,采取小田变大田、村资镇管等模式,促进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三)“四空间”治理阶段(20239月—12月)。重点推进镇区、园区、社区和村庄内外“四空间”治理,提升镇村整体面貌和功能配套。全面排查激活镇区、园区闲置、低效国有资产,统筹利用,采取“腾笼换凤”方式,提高资源资产使用效能。根据规划安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四空间”公共秩序,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问题排查。推广淮阴区问题排查“五步工作法”,通过一排、二看、三听、四公示、五评议,全面摸清问题底数。农地空间上,重点排查违规侵占集体土地、土地流转后通过集中整治形成的溢出土地未收归村集体等行为;道路空间上,重点排查违规侵占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种植、建设等行为;水体空间上,重点排查违规侵占水体及两侧公共空间种植、建设、养殖等行为;镇区空间上,重点排查国有资源资产闲置、低效使用等问题,以及侵占公共空间私搭乱建等行为;园区空间上,重点排查工业集中区或农业园区土地批而未用、国有或集体厂房长期闲置等问题;社区空间上,重点排查在新型农村社区内私搭乱建、乱种乱养等行为;村庄内外空间上,重点排查违规多占宅基地、侵占公共空间私搭乱建等行为;集体资源资产上,重点排查集体资源资产闲置、被侵占、违规发包等行为。

  (二)强化分类整治。坚持依法依规、稳妥有序、统筹兼顾、对账销号。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个建立“一单一表一图”问题台账,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确保有据可查。对违规侵占集体土地行为的判定,要以承包地确权登记证书为准,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对违规侵占集体土地和沿河沿路空间种植农作物等行为的整改,可根据农时收割完毕后再统一整治,减小问题处置矛盾。对农村集体资源违规发包问题,应根据《关于为全市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淮乡振指办发〔20227 号),采取司法措施解决。同时,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用,力争将纠纷争议化解在诉讼之前、诉讼之外,防止矛盾激化,减少问题整治时间。

  (三)强化高效利用。以村集体增收为核心目标,遵循“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村一策”原则,推动收回资源资产高效利用。整合零散资源,对回收的零星土地,可借鉴涟水县经验,对流转50亩以上的成片土地进行重新丈量,收回溢出土地,合理调整、聚零为整,实现小田变大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对沿河沿路空间,可借鉴金湖县经验,探索“农户+村集体+平台公司”三方合作机制,统一种植黄花菜、紫花苜蓿等多年生农作物,实现村集体、农民、企业三方共赢;对回收的老村小、老村部等集体资产,要合理拓展使用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加工制造、冷链仓储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盘活低效资产,对各类低效闲置空间资源,可采取盱眙县经验,通过完善规划、环境整治、强化设施配套,提高市场吸引力,利用项目招引、对外合作等方式“腾笼换凤”,提高资源资产的利用效能,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强资源统筹运营,可借鉴清江浦区和洪泽区经验,深化村资镇管模式,利用集体资源资产,引入国有或社会资本,对资源进行集中治理、统筹使用,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提高村集体资源资产运营能力和效益。鼓励以镇街为单位,在保障村集体投资分红权益的前提下,统筹资金,实行异地置业等。

  (四)强化综合治理。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面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理各类生活垃圾,整治非正规堆放点,突出特色乡村风情和历史文化,提升村庄形象,利用家前屋后空间,配套小篱笆、小菜园,栽植经济林果、乡土树种,美化绿化庭院空间。持续优化镇区环境,积极提升镇区环卫治理水平,彻底清除历史积存垃圾,配齐垃圾集运处置设施,整治杆线管线杂乱、车辆乱停乱放、店招店牌无序、重要节点脏乱等现象。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通过公共空间治理腾退出来的土地,合理规划、妥善使用,既考虑到产业发展,又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充分利用边角地块、废弃地块打造小镇客厅、停车场、绿化小游园、“小巷手艺人”工作区等公共设施,满足群众需要。

  (五)强化长效管理。加强集体资源资产管理,开展确权登记,建立规范的管理运营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依法公开集体资源资产使用和收益分配情况。对治理出来的集体资源资产,及时办理集体土地经营权证,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管理,确保权属清晰、管理到位,严防集体资源资产被重复侵占等现象。对水体和道路两侧空间,要开展好划界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机制,可借鉴淮安区经验,按照“先确权、后授权”的原则,将沿路沿河资源经营权有序下放至镇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维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其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各县区作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责任主体,要强化工作专班力量,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形成共同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资金保障。市级层面将加大向上争取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各县区要建立财政、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等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安排,不得增加镇村两级债务负担。

  (三)加强督促检查。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纳入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范畴,继续实行一月一督查、一考核、一排名“三个一”推进机制。各县区要根据重点工作,合理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和任务清单,每月开展督查通报,以强有力的督查问效倒逼工作落实。

  (四)加强业务培训。坚持做到稳妥有序、合法合规,加大对涉农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业务水平和素质素养,切实把工作做实做好。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宣传,强化政策解读,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社会公众认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附件3

  淮安市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夯实粮食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淮安水稻生产的区域优势,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升“淮安大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总体要求,围绕中高端市场定位,紧扣“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建基地、壮主体”五个重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依托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着力解决淮安大米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品牌不响、基地不大、龙头不强等突出问题,全力构建以绿色生产为导向、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稻作技术为切入点、规模经营为基础、标准化生产为抓手、龙头加工为关键、市场营销为突破口的淮安稻米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鲜明生态特色的淮安大米产业体系,做优做强淮安稻米产业经济。

  二、工作目标

  ——产业总值力争翻番。2025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稻谷总产量300万吨,年加工稻谷180万吨以上,稻米产业综合产值达260亿元、力争300亿元。

  ——主导品种地位凸显。选育“淮安大米”主导品种1-2个,到2025年,国有平台公司和重点培育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面积100万亩,“淮安大米”主导品种应用率100%;带动全市“淮安大米”主导品种推广面积200万亩,占粳稻面积的60%以上。

  ——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对标“中国好大米”标准,制定包含环境、种植、品控、加工、包装、贮运、溯源等全过程“淮安大米”团体标准体系。“淮安大米”生产基地全部采用绿色、有机标准贯标生产,到2025年,认证绿色稻米基地30万亩,有机稻米基地1万亩。建成从种肥药投入品到包装商品的“田头至餐桌”、国内一流的全程质量监管和追溯大数据平台。

  ——品牌价值实现跃升。强化“淮安大米”中高端市场产品定位和营销,到2025年,优质淮安大米稳定占领省内市场,“淮安大米”年销量突破50万吨,“淮安大米”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稻米科技创新行动

  1. 开展“淮安大米”专用品种选育。由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和淮安大米集团等单位组建成立“淮安大米”专用品种筛选、选育工作小组,对处于区试(或生试)阶段的品系进行考察和评选,在2-3年内筛选出品味、品质、品相等性状明显优于当前主要种植品种的水稻品种1-2个,筛选出并经审定的品种由淮安大米集团买断独家经营,并负责指导种子繁育和后续品种选育工作。联合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淮安大米”专用品种更新研发进程,支持市农科院海南水稻南繁基地建设,力争用最短时间培育出“淮安大米”专用品种。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专有品种,进军高端大米市场。

  牵头单位:市农科院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科技局

  时间节点:202412月前

  2. 成立南农淮安水稻新品种研发中心。支持南京农业大学与金湖县合作成立南农淮安水稻新品种研发中心,依托金湖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加快“淮安大米”专用品种培育进程。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万亩,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籼稻新品种制种基地。

  牵头单位:金湖县

  责任单位:金湖县农业农村局、南农淮安研究院

  时间节点:20236月前

  3. 建好南集粳稻新品种试验基地。深化省农科院与涟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合作,高水平建设南集粳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作为渠北片区“淮安大米”专用品种选定和生产规程基本参照。

  牵头单位:涟水县

  责任单位:南集镇、涟水县农业农村局

  时间节点:202312月前

  4. 成立淮安大米绿色栽培技术创新中心。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淮阴区与扬州大学合作在淮建立淮安大米绿色栽培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提升稻米品质,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毯苗(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强化技术集成融合和推广工作。到2025年,各县区建成推广示范基地不少于500亩,其中淮阴区三级先导区域内不少于1000亩。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312月前

  5. 开展稻米加工贮藏技术联合攻关。以市县区平台公司和重点培育的15家骨干龙头加工企业为主体,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低温烘干、慢速升温干燥技术、稻谷低温保优加工贮藏技术、精米二氧化碳包装及低温保存技术等研究攻关,改进设备和工艺水平,最大限度保持稻米存贮风味值、延长保质期。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市文旅集团

  时间节点:202312月前

  (二)实施稻米品质提升行动

  1. 确定“淮安大米”主导品种。在“淮安大米”专用品种选育审定通过前,“淮安大米”主导品种渠北片以南粳9308、渠南片以南粳9108为主,在全市“淮安大米”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统一种植。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农科院、发改委、科技局

  时间节点:20236月前

  2. 修订完善“淮安大米”标准体系。对标“中国好大米”标准,对现行“淮安大米”团体标准包含的产地环境要求、稻谷生产技术规程、大米加工技术规范、稻谷、大米等五个方面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建立包含环境、种植、品控、加工、包装、贮运、溯源等全过程标准体系,突出“淮安大米”外观品相、食味值和包装文化的“靓丽美味”特色,引领稻米生产全面提档升级。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农科院、农业农村局

  时间节点:20236月前

  3. 建设规模化核心生产基地。采取“核心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延伸、扩大总量”的方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三级先导”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到2025年,建成“淮安大米”生产基地100万亩,其中,淮安大米集团和各县区平台公司分别建成核心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带动各县区重点企业建成示范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原则上每个“淮安大米”品牌授权企业自有基地2023年不低于3000亩、2024年不低于5000亩,对自有基地15000亩以上的企业给予补助奖励。生产基地全面依照“淮安大米”团体标准,采用绿色、有机生产方式,实施“五统一”模式,即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育秧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综合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确保稻米品质稳定。认证绿色稻米基地30万亩,有机稻米基地1万亩。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512月前

  4. 建设全程标准化大数据监管平台。高标准建设淮安大米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将全市“淮安大米”生产基地和加盟企业等全部纳入平台监管。规范从生产环节的生产者管理、产地管理、种肥药等投入品监管、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产量预测,到收储环节的收储企业信息、农户售卖信息、稻谷质量、仓储环境记录,再到加工环节的烘干加工企业信息、加工量、批次、包装、二维码标识、仓储出库记录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做到全程可追溯。各县区配合做好企业和基地的数据接入、信息上传、质量监测等工作。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412月前

  (三)实施强龙头壮产业行动

  1. 做强国有领军企业。市级层面由文旅集团牵头组建淮安大米集团,作为引领“淮安大米”品牌创建的龙头和先锋,专门负责“淮安大米”品牌建设推广、全产业链开发、产业联盟建设、行业标准制定、营销渠道拓展等运营工作,力争到2025年进入全国稻米产业龙头企业50强。各县区明确一个平台公司参与稻米基地、“淮安大米”产加销和品牌建设等。

  牵头单位:市国资委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淮安文旅集团,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312月前

  2. 培大育强现有企业。选取发展潜力较大和当前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益海粮油、圣玉米业、鼎丰米业、鹏润粮业、岔东米业、瑞泰农业、尧乡粮油、岛田粮油、大庭昌米业、甘泉山粮油、永泰食品、苏粮工贸、凌优米业、涟水米业、志富米业等15家优质企业作为“淮安大米”品牌建设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升级、技改扩能、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增强带动等措施,实现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提升加工水平和能级到10万吨级,打造“淮安大米”品牌企业“硬核矩阵”。支持引导百斯特、益海粮油、今世缘等企业原粮直供基地本土化建设,做强淮安大米特色产业。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512月前

  3. 建好产业园区。着力提升盱眙、涟水以稻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和鼓励淮阴区、金湖县争创以稻米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以益海嘉里淮安食品产业园为主的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稻米加工总产值达60亿元,形成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带动力强的现代稻米加工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加工基地。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盱眙县、涟水县、淮阴区、金湖县、清江浦区

  时间节点:202512月前

  (四)实施补链强链行动

  1. 深挖稻米文化。深挖淮阴区漂母文化、淮安区青莲岗文化、淮扬美食文化、漕运文化等与淮安稻米生产相关的历史、传统、风俗等文化资源内涵,提炼淮安稻米“看点”和“卖点”,讲好淮安稻米故事,让“产稻米”“用稻米”成为一种文化享受,实现稻米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淮安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牵头单位:市文旅局

  责任单位:市文旅集团、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312月前

  2. 重抓米制品加工。市、县区在大米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中加大稻米制品企业招引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围绕高档配方米、速煮米、即食米饭、冷冻米饭、雪饼、儿童米粉等米制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留胚米、营养强化米、发芽糙米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开发,延长产业链、提升增值收益。到2025年,每个县区建成一家年销售亿元以上的稻米制品加工企业。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商务局,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512月前

  3. 提升仓储能力。大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提升改造,鼓励国有粮库、稻米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建设一批与淮安大米产能相适应的稻谷单品储存库、低温冷储粮食库点,形成“4+10+N”仓容布局,“4”是清江浦、金湖、盱眙、洪泽四个粮食物流园,“10”是105万吨以上大型中心粮库,“N”是若干个1万吨以上骨干库和收纳库。到2025年,地方国有粮库仓容总量达300万吨以上,单品储存、低温(准低温)冷储能力分别达30万吨、10万吨,切实提高稻米仓储保质能力。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各县区

  时间节点:202512月前

  (五)实施放大品牌效应行动

  1. 打造知名会展平台。发挥稻博会发源地优势,全力申办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并争取将淮安作为永久会址,打造永不落幕的“淮安大米”交易平台。积极争办省际及大型区域性稻米展销活动,提升淮安大米的影响力。鼓励淮安大米企业参加国内外大米展会,根据展会层次和影响力对参展企业予以奖补。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各县区

  时间节点:常态化

  2. 鼓励参与优质稻米评比活动。支持市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加工企业和核心基地参加“中国好大米”、江苏“味稻小镇”等评比和国家级、省级稻米品鉴活动,对“淮安大米”品牌、产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大米金奖的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5万元奖励。市及各县区每年开展优质稻米品鉴和评选活动,造浓氛围,促进各类主体生产高品质稻米。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各县区

  时间节点:常态化

  3. 强化品牌维护。由淮安大米集团负责“淮安大米”品牌运营、管理工作,联合市粮食行业协会组织好“淮安大米”品牌“贯标”工作,严格“淮安大米”品牌商标授权使用范围,提高商标运用和保护的掌控度,提升商标使用安全度。常态化开展“淮安大米”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对淮安境内的大米加工企业和商标印制企业从包装标识的印制、使用到广告宣传全方位开展检查,对涉及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行为一律查处;在上海、南京、广州等淮安大米主销区开展打假保牌行动,维护“淮安大米”品牌形象。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各县区

  时间节点:常态化

  4. 加强市场开拓。按照“稳定省内,拓展上海、杭州,辐射珠三角以及西南省份”的思路,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推动产销对接。加强与京东、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以及盒马、叮咚、美团等影响大的新零售平台合作,设立“淮安大米”专区,拓展销售新渠道。以淮安大米集团为市场主体,与大型连锁超市、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大型企业或机构开展合作共建,优化宁淮挂钩和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保供机制,在淮建立优质稻原料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大米加工企业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设立“淮安大米”直销窗口。在我市各大型超市、宾馆、酒店和主要旅游景点游客中心设立“淮安大米”专柜,方便淮安市民购买消费。推进单位团体、城市居民等与稻米加工企业、稻米生产主体共建和认种优质稻米基地。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文旅局、供销社

  时间节点:常态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攻坚指挥部下成立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工作专班,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淮安稻米产业发展思路举措谋划、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协调处理产业发展矛盾、研究政策扶持、组织创建活动、开展督查考核等事宜,实行一月一调度。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强化做优做强稻米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本地区做优做强稻米产业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做好稻米品牌媒体宣传;发改部门负责稻米仓储、加工、营销能力提升,品牌建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淮安文旅集团负责组建淮安大米集团,作为稻米产业发展龙头和先锋;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稻米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商务部门负责稻米电商平台建设,为稻米产业招商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科技部门负责科研平台建设、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创新;文旅部门负责稻米文化发掘、稻米文旅产业推进;市农科院负责专用品种选育、种子提纯复壮与繁育;淮安大米集团负责市场化运营工作。

  (三)提供要素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生产主体自筹、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财政涉农资金“拨改投”模式。整合相关部门可统筹使用资金,在政策范围内优化稻谷补贴实施方案,设置良种补贴政策,向生产基地、示范主体倾斜。梳理优质涉农经营性资产注入淮安大米集团,优先安排产业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定向采购淮安大米等。研究制定对“淮安大米”生产主体在土地使用、资金、税收和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品种选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主导品种推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营销方式创新、品牌推广等重点工作,激发相关主体参与“淮安大米”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发展稻米产业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围绕重点任务策划、编排一批关键性项目作为抓手,压实各地各相关部门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把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年度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内容。市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工作专班适时开展督导,准确评估发展水平,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附件4

  2023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市乡村振兴总体部署,高水平推进项目攻坚突破,为乡村产业振兴增添新动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围绕“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紧盯“建链、强链、补链”结构调整目标,聚焦“大而强”“精而优”“小而新”项目,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农业重大项目招引活动,全力推进项目招引新突破。

  二、目标任务

  2023年,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重点招引一批农产品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加、新、高”)农业重大项目,实现“161310”目标。具体是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60个,协议引资额160亿元,新开工130个,新竣工100个,当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含新建和续建项目),其中亿元以上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项目77个、57个和37个,新开工“加、新、高”项目占70%以上。 

  工作举措

  (一)唱响招商“四季歌”。办好农业招商“四季歌”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央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台资企业、外资企业、上市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头部企业,围绕闽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主攻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举办“4+N”招商活动,“4”是计划开展1场请进来和3场走出去招商推介活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承办,各县区(园区)、市直相关部门参加,活动采取拜访、推介和集中签约形式,现场签约投资额每场不低于70亿元;其中淮安(福建)全市综合性招商活动签约投资额不低于200亿元。“N”是市、县区农业招商专班和招商小分队围绕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不定期开展产业链招商和项目推进活动,每县区不少于3次,打造淮安农业招商品牌。

  (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突出“2+3”产业集群建设抓招商。2023年,稻米产业建成单一主体规模化核心生产基地和订单基地20万亩,小龙虾产业推动建成6个千亩连片高标准示范基地、28万亩稻虾种养和13万亩宜养水面小龙虾养殖基地,招引或培育1个万吨级和45000吨级小龙虾加工企业。螃蟹产业方面,将推进洪泽省级螃蟹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建成西顺河镇千亩连片螃蟹高标准示范基地。稳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在150万亩以上,推进1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提档升级,重点扶持辣椒、黄瓜、芦笋、西瓜等优势产业发展。

  (三)明确招商主攻方向。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招商,推动“撒网式招商”向“产业集群、产业链集聚”转变。围绕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需求,瞄准京津冀环渤海等地的央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米面粮油、薯芋啤麦深加工项目。聚焦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城市群的领军企业,招引小龙虾良种育繁、精深加工项目。跟踪河南、山东、南京等地畜禽头部企业,延伸本地禽肉蛋奶产业链条。对接沪苏浙皖长三角等地优秀蟹类养殖加工企业,新建精制醉蟹、蟹黄油、蟹膏加工项目。对准农产品消费升级和海外市场需求,引进福建、山东等地蔬菜、食用菌育种和深加工项目,壮大预制菜和休闲食品产业。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市县联动招商协作机制。全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由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攻坚指挥部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组统筹推进,负责全市农业招商工作谋划、推介活动组织、联动服务保障、招商成果确认、农业重大项目督查推进等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时调整更新领导小组成员,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强化上下联动,统筹各方资源,主动对接市直部门及驻外招商局,了解农业项目信息,发挥项目招商主体作用;积极参加市级层面农业招商活动,各自开展多元化、高频度的农业专题招商系列活动。

  (二)强化农业招商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调度通报力度,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落实招商经费,每季度自主开展专题农业产业链招商活动不少于一次。市招商工作专班每月收集发布各县区党政分管负责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每月外出招商动态、项目洽谈和签约情况;听取各县区招商工作汇报,了解招商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三)强化农业重大项目考核机制。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大而强”“精而优”“小而新”项目以及“转龙入规”培育考核权重,注重过程考核,坚持结果导向。建立项目研判和决策机制,对新签约项目从产业政策、项目规模、市场前景、土地、环境容量等方面开展分析研判,从源头把控项目质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重大项目考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和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对在农业重大项目攻坚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