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苏发〔2022〕7号)文件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激发数字时代新动能,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围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建设,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和政府监管能力、经济发展质效、民生服务品质、现代化治理水平。
到2025年,数字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持续壮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培育数字经济相关高新技术企业40家,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0项以上,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形成数字政府“泰”政通、数字经济“泰”兴业、数字民生“泰”幸福、数字治理“泰”平安等“泰”系列品牌。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创新策源,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1.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数字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围绕高端芯片、集成电路、核心电子器件、人工智能等领域,以“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高校院所进行科技合作,提升关键技术对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2.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创新载体。支持企业建设数字经济离岸研发机构,主动承接先进地区创新链中技术、服务溢出。鼓励数字经济核心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各级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数字经济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搭建数字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着力突破科教资源匮乏瓶颈,推动数字经济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3.加速培育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研究制定数字经济紧缺人才目录,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加快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推动产教融合,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学科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加强数字经济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复合型“数字工匠”。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来泰就业创业。
(二)聚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4.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提升,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0%。分行业分层次培育标杆工厂梯队,引领制造模式转型,累计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28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60个。深入开展园区数字化转型行动,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园区产业链企业整体数字化升级,创争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2个。提高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实现重点产业集群聚集区域5G网络高质量覆盖,构建较为完善有序的标识解析体系。
5.引领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创新发展数字商务,推进数字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应用直播电商开拓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出口业务。完善智慧物流业,发展“互联网+”物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加快向综合型物流运营商转型。提升数字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利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与信用体系,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增强客户风险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做优数字生活服务业,做大数字文娱产业,重点推动戏曲音乐艺术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基地。打造VR全景直播、AR沉浸式体验、AI旅游服务等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着力开发元宇宙、电子竞技、研学培训、云会展博览等新兴业态。
6.促进农业数字化提升。促进智慧农业升级赋能,在种植、养殖、农机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深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加强全市涉农数据资源与数字泰州平台、“苏农云”联通对接,逐步实现省、市、市(区)三级联动。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对接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应用。整合升级市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农技耘”等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建设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线上平台,完善农村电商生态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以数字化追溯打造兴化大闸蟹、河横大米等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三)做强关键增量,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
7.聚焦数字产品制造业。围绕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和信息终端设备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单晶硅、高效异质结、铜铟镓硒薄膜等新一代太阳能组件重点领域,大力支持光伏核心企业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完善“硅料—电池—组件—服务—电站”产业链。
8.壮大数字技术应用业。积极招引软件龙头企业,支持小而精的工业软件企业,在测试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培育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推荐并且推广应用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培育软件企业技术中心,推动软件业做大做强。引导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强做优。
9.培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一批从事大数据生产、采集、清洗、加工分析等业务的龙头企业,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泰州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数字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面向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等特色产业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力开发工业大数据深度应用产品。
(四)坚持改革引领,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
10.推动政务治理数字化。增强政府部门数字化履职能力,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构建便捷泛在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党政机关高效运行,全面梳理党政机关核心业务,围绕党政机关协同“办文、办会、办事”需求,全面建设“掌上政府”,提高行政办公效能。加速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全面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加强和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系统对接,积极融入长三角“跨省通办”新模式。打造营商环境全省高地,推进智能惠企服务。提升智慧税务能效,依法运用大数据强化税收监管,实现“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转变。强化数字技术在政务治理中的应用,探索推进无线政务网、政务物联网建设。
11.推动经济治理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掌握产业、行业、区域等多维度经济运行状态,开展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智能化分析。健全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管理机制,开发建设“三比一提升”大数据平台,形成市、市(区)、开发园区和企业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系统性把握项目建设全过程,为科学决策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数据归集力度,创新“信易+”系列守信激励应用场景,强化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提升国资国企监管水平,深化国资监管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理念加强监管。构建国资综合监管一体化体系,制定国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财务管理、产权管理、投资管理等信息,创新问题发现、趋势分析、预测对比等监管应用,打造国资监管动态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的新模式。
12.推动民生治理数字化。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重点领域,深化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推进“智慧校园”100%全覆盖,全面推广应用电子社保卡和医保电子凭证,拓展“健康泰州”APP健康医疗便民服务,统筹推进“泰康云”数据平台建设,推广“电子健康码”在公立医疗机构领域的应用,实现“一码就医”。聚焦农民和农村工作,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村现代化,提升防止返贫监测能力,加强新农民新技术教育培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聚焦文旅、交通、社区等重点领域,推动各类场景数字化,发展全方位、多渠道、精细化的一站式文旅服务,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公共交通电子支付覆盖率达到100%,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以及公共服务,全面丰富数字生活体验。
13.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加强“一网统管”系统建设,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各类社会治理数据融合应用。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形成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的联动共治体系,把服务、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完善多元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市(区)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率超过90%。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撑能力建设,城乡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推动执法办案现代化,建成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单轨制协同办案比例超过95%;建成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掌上执法率力争超过95%。建立地下管线基础数据库,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智慧监管系统。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五)夯实发展根基,建强数字基础设施
14.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推进5G网络快速合理建设,逐步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深化“宽带泰州”建设,加快实现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争创“双千兆”城市,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支持企业应用5G、IPv6等技术改造升级企业内网,推进重点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建设“双千兆”高速外网。支持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运营中心,推动标识解析应用向重点行业渗透延伸。加大计算资源整合力度,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统筹推进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
15.全面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邮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泛在感知、即时预警、协同管控和伴随服务。推进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地下综合管廊、灯杆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推进智慧水利工程建设,布局视频监控点、监测站点等物联感知基础设施,构建智能融合的涉水要素全域感知网络体系,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延伸,打造物联数通的新型感知基础设施体系。
(六)释放核心价值,促进数据要素流通
16.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为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可靠支撑。拓展数据采集渠道,构建省级数据回流、市(区)数据汇聚、横向数据共享、内外数据联通的数据资源整合汇聚体系,打造数据资源超市,为全市提供优质可靠的基础数据服务,全面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水平。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提高数据治理和数据运营能力。
17.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健全公共数据共享供需对接机制,建立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制度,以市场主体应用需求为导向,分批制定公共数据开放清单,推动教育、科技、就业、医疗、社保、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力争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对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管理,无偿共享基础数据。培育具有泰州特色、市场化主导的数据交易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数据交易平台。
18.加大网络安全保障力度。加强对重要数字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升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水平。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网络安全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工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制度,推动重点企业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培育一批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测管理平台,形成集态势感知、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市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加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任务的统筹推进和督促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成立专项行动工作组,由市有关部门(单位)分别牵头负责。探索组建市数字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市数字经济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健全推进体系。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泰州“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泰政发〔2021〕118号),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加速建设、数字经济科技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强基、数字经济人才引培、数字安全筑盾护航等七项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绩效考核”的全链条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工作。
(三)营造发展氛围。紧扣国家有关数字经济决策部署和省、市具体工作安排,精心组织主题宣传。举办多领域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大赛引人才、招项目、聚资本。树立一批数字赋能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典型模式,加大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传播阵地和渠道建设,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监测考评。开展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完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工作机制,制定全市数字经济单位认定、增加值核算、贡献度测算等统计指标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定期发布数字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考核,对年度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按照规定给予表扬。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