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4-25 14:20

  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 成若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成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建设 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工作目标

  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 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 ICT 、医药健康、安 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不断增强 的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持续提升集群的市场竞争 协同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奋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高 地。到 2025 年,  集群的规模总量快速增长, 创新能力明显   融合水平全面提升,  力争形成 3000 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1 2000 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1 个、  1000 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4 个、  500 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4 个。

  、发展重点

   (一)聚力打造优势创新产业集群

  1.机械。  以数字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国 际化为方向,强化龙头带配套、配套促龙头的主配协同发 模式,提升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型制造水平,引进和突破发 机、液压、传动、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做强挖掘机械、起 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压实机械、铲运机械、混凝 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优势主机,大力发展矿业机械、环 装备、工业车辆、农业机械、港口机械、小型工程机械等 产品,提升工业互联网、工程机械后服务、再制造等服务 台能级,打造自主可控、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体系,构建 球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 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打造全球工程机械高 端人才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智能制造高地,将徐州工程 业集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绿色低碳能源。  聚焦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智慧 能源、氢能利用、储能示范等重点领域,打造技术领先、示 范引领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电池及组件, 延伸发展背板、线缆、逆变器、支架等细分领域,着力打造 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发电光伏全产业链。发展 新能源整车制造,推动动力电池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构建新 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力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 行效率,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 型电力及综合能源服务,加快建设智能电网,推进碳捕集及应用、碳交易和碳金融, 推动传统能源向新型综合能源转型。 利用我市工业副产氢优势,发展氢气回收、提纯利用技术,  推动新能源制氢、氢能装备制造、储运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制运储用”一体化氢能产业链。开展储能多元应用和 回收示范,推进一批储充一体化项目建设,提升储能系统商 业化应用水平。到 2025 年, 力争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规模达到 2000 亿元。

  3.材料。  聚焦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前沿材料重点领 坚持资源带动、需求拉动、技术驱动,加快推动产业规 模扩张、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积极发展针状焦、特种炭黑功率石墨电极等碳基新材料,人工晶体、特种玻璃、功 瓷等硅基新材料,高性能树脂、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 信息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先进化工材料,高端铝板带 稀土永磁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等特种金属材料,防水卷 新型墙材、水泥基材、耐火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前瞻 增材制造、纳米材料、仿生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一批支撑带动力强的重大 项目建。到 2025 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形成 具有强竞争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加快培育新兴创新产业集群

  1.数字经济。  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 价值化为主线,  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治理提 、数据价值化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创新赋 、数字经济生态优化,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 、城市数字化建设创新高地。实施产业数字化“汉云” 程,  发挥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优势,  导入设计、生产、 造、销售、仓储物流等全环节的服务伙伴,推动制造业企 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区域工业互联网第一城”。 实施城市数字化“汉风”工程,整合优质国资信息化资源  联外引顶级头部企业,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地理实体数 、规范提升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加快构建可视化城市 空间数字平台,打造淮海经济区首座数字孪生版“汉风徐州”。 施内容数字化“汉韵”工程,加快徐州优秀历史文化和生 态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塑造徐州“汉文化名城”“国 汉韵之都”数字文化品牌。到 2025 年,  力争数字经济核心 产业增值达到 1000 亿元。

  2.集成电路与 ICT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做 强半导体材料、做专集成电路设备、做大先进封装测试、做 优第三代半导体,拓展智能终端应用和智慧信息服务等域。 重点发展大尺寸硅片、电子级多晶硅、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 加速发展光刻机、刻蚀机等特色设备以及整流罩、过滤器等 关键部件,全力提高先进封装测试发展水平,优化提升碳化 衬底、氮化镓功率器件等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竞争力。到2025 年,  力争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着力构建具有徐州特 色的集成电路与 ICT 产业生态。

  3.医药健康。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 器械等制造领域,延伸提升健康服务、医药流通等服务 ,推动药品制造向创新药、特色优势制剂、高端原料药 向发展。推进重组人胰岛素原料、制剂产业化,扩大中 经药物规模,提升东湖医学创新港、复星医药产业园平 台支撑能力。依托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 大力发展医疗器械、 检测等产业;依托徐州医科大学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 工程实验室,加快发展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依托我市高 水平医疗源,  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大力推动精准医 疗、康复养老、医疗美容、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  着 打造淮海经济区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到 2025 年, 力争医药 康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4.安全急。  突出创新驱动、提升服务业态、壮大产业 规模,   聚力打造全方位安全防护装备、全天候监测预警、全 列应急救援、全过程安全应急服务的“四位一体”安全应 产业体系。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学科优势、徐州市丰富的矿 防护装备企业集聚优势,全力提升矿山智能采掘、智慧矿 装备、无人驾驶等特色安全防护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云龙 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作用,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监测预警 备技术研发力度,全力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监测预警能力。大力发展大型消防车、 登高平台救援车等应急救援现场保障设备,打造全国最大的 消防应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全面提升安全风险评估评价、 隐患排查、工程设计监理、检测认证、教育培训等服务水平。 推动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力打造中国 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行业会展品牌。到 2025  年,力 争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构建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服务 高效的产业生态,打造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将 徐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安全谷”。

   (三)提档升级特色创新产业集群

  1.精品钢材。  坚持生产工艺绿色化、过程控制智能化 品性能高端化发展方向,推进钢铁全产业链绿色化改造, 强化数据、人工智能、 5G 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加快推 焦一体化发展和废钢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坚持长短流程 ,全力提升高强螺纹钢等建筑用钢产品质量,持续加大 镦钢、弹簧钢、汽车用钢等高附加值特种钢材研发力度, 推动钢铁行业向系统性优产能转变, 聚力打造高、中、普“金 字塔”产品结构。到 2025 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 ,建成全省重要的高附加值精品钢材基地。

  2.纺织。  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做大 特色化纤、巩固提升纺纱优势、加速突破绿色印染、大 育服饰制造,数字化提升制造、营销、供应链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大 力发展聚酯纤维、莱赛尔纤维、粘胶纤维等高性能、多功能、 复合型差别化纤维,加快新型纺织技术及高品质纱线生产,  推动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在环保生态修复、医疗健康等领域 应用。积极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  推广清洁绿色生产工艺。推动时尚服饰、文化服饰、个性化 定制等生产运营模式创新,培育发展品牌产品,提升产品附 加值。到 2025 年,力争高端纺织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3.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以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为 ,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发展路径,推动农产品加工由初级 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加工向绿色加工转变。做大做 禽加工,做深做精粮油食品,加快发展功能性饮品、保 食品, 巩固提升高端木制品, 全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农产品加工在优势区域、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发展。大力 研发设计、机械设备改进、原材料供应、仓储物流、食 装、品牌营销、食品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代 牌、平台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具有 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 2025 年, 力争食品及农副产品加 工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

  、主要任务

   ()扩增量,强化项目投资牵引。  紧盯全市创新产业 集群的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精准编制产业招商图谱,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积极跟踪对接央企总部外迁动态,全力争 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紧盯项目 建设内容、功能形态、建设时限、投资强度等重要指标开展 持续跟踪,全面提高履约率、转化率和产出率。做强园区功 能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协同配套,  全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大技术改造焕新力度, 在高起点、 大规模技术改造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整体水 平。力争每年招引 10个以上“招商引资 1号工程”项目,  每年 实施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00项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改 委、科技局、工信局、资规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应急 管理局)

   (二)强基础,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  用为牵引,全面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持续推进工业强基,  聚焦“卡脖子”“补短板”领域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加快攻坚步伐。抢抓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 区机遇,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全力打造一批重 域应用示范。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对接知名高等院校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 和应用示范全方位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推广 应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 年实施市级以上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0项左右,实施市 以上技术创新导向项目 100项左右。(责任单位: 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

   ()促融合,深入推进数字赋能。  推动龙头企业集成 用创新, “一企一策”组织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 型, 加强智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突出柔性生产与精益管理, 打造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 化普应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建设一批综合型、特 色型、专业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拓展中小企业服务领域, 带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 链数化升级,大力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 新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 2025年,力争全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总数达到 5000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达到 100家以上(责 任单: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 局)

   ()育企业,做强市场主体支撑。  持续开展企业分类 ,打造高质量企业梯队。聚焦龙头链主企业,集中优势 资源和政策,推动开展并购重组、合资合作、挂大靠强,  培 育成为原创能力强、生态主导力强的徐州特色地标企业;  推 点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提升企业发展能级。聚 焦高成长型企业,  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工艺升级、产品迭代 形成核心优势,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 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 通过生产要素共享、创新资源开放,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协同互动。到   2025  年,力争全市产值超  100  亿元企业达到 20  家、产值   10— 100 亿元企业达到 130 家;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达到 140 家;制造业上市企业达到 45 家。 (责任单位:    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地   方金融监管局)

   (五)提质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落实碳达峰、  碳中要求,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优 制造业能源结构,加强产能准入控制,坚决遏制“两高” 项目目发展,统筹推进工业固废利用、工业余热余压余能 应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绿色制造领跑,积极开 展碳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全力打造一批 绿色试点示范。加强安全环保督促检查,针对技术、设备、  流程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产业 本质安全水平。到 2025 年,全市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 30  ,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 20 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技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

  、推进机制

  、市政府定期听取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情况,市制造 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工信、发改、科技、 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分别牵头推进,  建立“四个一”推 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一)组建一个工作专班。  各产业集群分别成立由牵头 部门、龙头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工作专班,统筹抓好产 业诊断分析、企业问题摸排、发展措施谋划等工作,推动有 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精心开展产业调查研究,梳理 产业链条图、区域分布图、产品品牌图、重点企业图、重大 项目图等产业图表,为产业培育提供支撑。精细制定产业提 升方案,围绕企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 定目标、定节点、定责任,确保培育任务全面落实到位。精 准开展运行分析监测,针对产业的营收情况、产业链供应链 情况、创新创优情况开展动态监测,针对重大项目、重点企 业发展问题落实清单化销号解决。

   (二)成立一个产业联盟。 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 过程参与产业集群培育。加强政企协同,联盟深度参与产 政策制定、培育方案谋划,以市场角度提供决策咨询。加 创新协同,围绕产业共性问题搭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 台,联合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协同,围绕采购、生 产、营销等关键环节,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  支 撑上下游企业深度拓展合作。加强要素协同, 强化信息资源、 仪器备等共享共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和研发创新成本。

   ()打造一个创新体系。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研发资 ,推动产业培育和科创载体协同发展,系统构建产业创新 态体系。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  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发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面向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 和企业衍生孵化能力。引育高精尖创新人才,大力引进产业 发展亟需的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支持海外人 才参与我市产业创新活动,打造体系化人才竞争优势。对接 高层次智库机构,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咨询机构、大院大所、 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  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搭建技术创新交流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

   ()建强一套要素支撑。  各地各部门围绕集群发展需 置要素资源,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行动同步的支 务体系。加强政策集成支撑,推动财政、土地、科创等 政策向创新产业集群倾斜,全力向上争取重大发展政策支持。 金融资本支撑,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多渠道扩大直接 融资,推动每个产业引育产业基金,大力开展股权投资,  支 业增资扩股、并购重组。加强项目要素支撑,强化工业 、用能、用水、用电、排放等要素保障;持续深化“放 ”改革,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打造项目建设全程无堵点 “徐州速度”。

  :  1.全市创新产业集群包挂目录

  2.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职责清单

  

  2

  产业集群培育职责清单

  、专班职责

  1.加强产业调研梳理,形成产业链条图、区域分布图 产品品牌图、重点企业图、重大项目图,以及重点企业表 点项目表、重点品牌表、重点基地表、产业链优势表、产 业链短板表等“五图六表”,为产业精准培育提供支撑。

  2.制定产业培育提升方案,针对企业培育、招商引资、 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确定目标、节 和责任,确保培育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3.加强产业运行分析监测,针对产业的营收情况、产业 应链情况、创新创优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形成周报、月 报、季报等工作总结

  4.建立问题解决机制,梳理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发展 在的突出问题,形成问题清单,逐个突破解决

  5.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会商产业推进的重大问 、重大事项,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每月召开 一次专题会办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

  6.适时调整出台扶持政策,紧扣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 阶段、瓶颈短板等特点,制定“专属”的支持政策,协调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

  7.加强纵向横向沟通协调,强化部门间的沟通配合,指 各县(市、区)制定培育方案,督促落实培育任务。

  、联盟职责

  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国内外上下游配套企业、商会 会和研发、基金、人才、工业互联网等关键节点服务机构 参与的产业联盟。

  1.参与市委、市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培育方案谋划等工 ,及时反馈产业投资融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的 突出问题、共性问题,以市场角度提供决策咨询。

  2. 围绕产业共性短板,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成员间的创 新资源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联合突破核心技术,形成重要 的产标准,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3.建立联盟公共技术平台,以及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 交流平台,促进市场信息、仪器设备、中试设备等资源共 。建立知识产权及成果保护、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机 ,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共建共享。

  4.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联盟成员的交 动。积极开展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聘请高水平海外专家 优秀科技人才团队,与联盟开展合作交流、学术交流、技 术培训或工作任职,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5.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合作,推动联盟企业共建原料采购、市场销售等渠道, 通过集体谈判等形式稳定供销体系, 抵御市场风险。围绕拓展共同市场、降低创新成本,探索实 行联盟成员间融资拆借、互相担保、采购让利、基础设施和 基础平台共用。

  6.推动联盟各成员通过合资、合作、联合研发、交互许 、供应商契约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国内外市场的 拓和竞争。各成员单位共同打击侵害联盟专利权、商标权 等行为,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7.加强行业交流合作,纵向上对接国家和省级协会、联 ,横向上加强与外省市行业协会、联盟的交流合作,充分 聚和利用市外产业资源。积极组织技术交流会、银企对接 、技能培训会、产品推介会等交流活动,凝聚抱团发展的 大合力。

  三、创新平台职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全市产业“卡脖子”领 技术短板清单,集聚高端科研要素开展精准突破;加强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研制出一批先进的重大技术装 、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2.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 过密合作、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开展创新成果孵化培育,加快市场化应用进程

  3. 不断积累创新信息数据,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和系统成,汇聚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

  4.推动技术资源流通共享,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和价值 模式,加强与市内外创新平台的深度合作,开展大型科学 等科技资源联合共享,提升创新成效。

  5. 积极孵化科技型企业,围绕企业的成长需求,为创新 业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孵化培育一批 技型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中小企业队伍。

  6. 大力开展产业咨询研究,对接国内外顶尖咨询机构、 名大院大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载体,形成高质量产 业智库,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点研究课题,开展前瞻性 略性咨询研究;瞄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 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技术主导权和发展主动权,开展 性、储备性咨询研究,推动颠覆性创新、引导性创新。

  、县区职责

  1.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本级产 业培育提升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编制产业发展 划,市、县“双向联动”推动产业发展

  2. 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各工作专班的工作部署,统筹抓 好产业招商、重点项目建设、园区载体打造、企业精准培育、 业技术创新等工作,推动产业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常态化摸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 出问题,县级层面可解决的,限时办理解决;需市级部 调解决的,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对系统性问题、重大推 进问,报市委、市政府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