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方案

江苏发展大会合作交流组 2023-05-05 15: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为江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推进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六个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全国前列,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为全国探路示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交通运输部支持江苏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并以部省共建的形式共同推进。

  为加快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序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省全局性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效率全国领先。高铁、机场、港口、过江通道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省内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跃居全国第三,初步实现成环成网,苏北、苏中、苏南干线铁路通道全面打通。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以及10万人口以上城镇全覆盖,普通国省干线一级公路占比全国最高,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高等级航道总里程、港口通过能力、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港口吞吐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形成8个亿吨大港。建成9个运输机场,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

  二是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不断提升。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实现1-1.5小时快速通达,省内设区市之间基本实现2.5小时通达。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6%,居全国前列,行政村镇村公交基本实现全覆盖,南京、苏州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有力推进,定制客运班线数量居全国第一。“公转铁”“公转水”扎实推进,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61%,居全国前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3.8%。全省沿江沿海港口开辟集装箱近远洋航线80条,国际及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达13条,中欧班列实现规模化运营。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达100%,率先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三是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智慧交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完成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建设,建成全国首家智能商用车领域国家级检验中心。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集群、新平台、新应用”五大方向,出台全国首个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行动方案。突破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世界级桥梁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实现五个“世界首创”,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等为代表的江苏省交通优质工程多次荣获“詹天佑奖”“鲁班奖”,“江苏十年路面百年桥”品牌享誉国内外。

  四是交通安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20年交通运输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5年分别下降76.3%和78.3%。科技兴安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研发应用道路运输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两客一危”运输车辆安装率达100%。成为全国首个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完成117个沿江港口非法码头整治工作,恢复长江自然岸线13.3公里。南京禄口机场成为全国首个绿色运行机场。

  五是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省级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落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建立省级交通运输部门与设区市党委、政府合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机制。获全国第一批“信用交通省”建设典型省份称号,在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信用交通省”建设评估中获全国第一。

  (二)存在问题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江苏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格局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轨道交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间层次的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较为薄弱,全省铁路面积密度仅为德国的38%,苏南地区干线铁路及市域(郊)铁路合计面积密度仅为德国北威州的42%。过江通道、综合交通连接线等仍然是发展短板。

  二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枢纽机场和深水海港的全球竞争力不强。枢纽机场和港口的国际通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南京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苏州港、连云港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全球排名均明显落后于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主要枢纽。

  三是面向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交通运输供给质量仍待提升。各种运输方式间一体化融合发展程度不够,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占比仅2%,对比德国46%的水平差距明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远高于德国和美国8%的水平。优质服务供给仍然欠缺,客运服务体验感不强,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枢纽经济总体上位于价值链中低端。

  四是行业发展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待加强。5G通信、北斗系统、车路协同、高分遥感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安全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全省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约为发达国家的2-3倍。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三)形势要求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发挥交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江苏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必须对标国内外发达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水上长三角”“空中长三角”。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现代物流供应链,支撑“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要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构建与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保障作用。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着力解决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扩大交通运输普惠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出行需求。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服务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加快交通运输与国土空间格局协调融合发展,补齐过江通道、深水海港、综合交通连接线等短板,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服务效能,完善省内全域高效协同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提升用能效率,倡导全社会绿色出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固碳能力,更大力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做好治污添绿留白工作,将综合运输通道打造成为生态绿色景观廊道,夯实美丽江苏的生态基底。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求加强交通运输法治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加速智慧交通赋能,以交通高效能治理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统筹交通运输发展与安全,坚守安全发展底线,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疫情防控的应急保障能力。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求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交通文化,打造思想文化引领高地。

  落实交通强国建设新任务,必须发挥江苏交通运输探路示范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江苏是全国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要求以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作为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飞跃的重要载体,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努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要充分运用先进理念、制度和技术打造典型样板,努力成为交通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发展、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的,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出行服务、物流服务、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行业治理现代化,生动展现中国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壮丽成果,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当好开路先锋。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时间、成本、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文化体验和社会关爱,以幸福交通的新高度满足公众出行需求。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让乡村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安全监管向抓本质、抓预防转型,以平安交通的新成果拓展平安发展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大交通管理体制、多方联动推进机制、土地资金保障和交通运输领域环境保护方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把创新摆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率先实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全球视野、围绕国家大局谋划交通运输发展。结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推进进程,从苏南地区和全省范围两个区域空间,分步骤打造各具特色和内涵丰富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土空间发展相协调,以交通一体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按照交通运输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围绕交通运输全面现代化及重点领域、优势领域、急需领域和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充分彰显江苏特色。注重落地,确保尽快见成效、出经验、可推广。

  (三)示范方向

  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率先探索交通运输跨方式、跨领域、跨区域、跨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路径与举措。充分展现江苏公铁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和水运资源禀赋特色,立足各运输方式经济互补性,在打造轨道江苏、水运江苏,推进网络一体化、通道复合化、枢纽国际化等方面争做示范,提升江苏交通在全国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在统筹江苏与周边省市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大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争做示范。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在统筹存量与增量、传统与新型、速度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等方面争做表率。围绕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和货运物流服务现代化,重视用户体验感、获得感,在推动运输服务普惠均衡、实现出行即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争做示范。率先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举措,在推动绿色运输方式发展及结构调整、交通装备设备低碳化转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争做示范。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在降低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争做示范。

  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引领区。率先探索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与举措,在推进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推动交通行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争做示范。率先探索交通领域共享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路径措施,促进交通运输共建共享,实现交通运输存量资源高效利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便捷化程度居世界前列,客货运输服务高效连接全国、全球,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

  一是着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形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枢纽机场和港口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苏南地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全省范围以高铁、城际铁路、干线公路、过江通道、综合交通枢纽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初步实现现代化,高铁县(市)覆盖率达90%,城市群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已建、在建里程力争达到1000公里,隔江相望的县(市)之间实现过江通道直通。机场和港口竞争力显著提升,南京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世界排名进入前50位;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000万标箱,其中苏南地区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1200万标箱,苏州、南通组合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进入全球前15位。水运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千吨级航道通达全省87%以上的县级节点和60%以上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

  二是着力实现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形成以大容量公共交通运输为主的出行服务体系,实现不用私家车也可便捷出行。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南京、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勤。国际、国内、城际、城市和城乡交通有机衔接、“零距离”换乘,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以铁路为主体的区域客运服务基本成型,铁路客运量占营业性客运量比例超过30%,其中苏南地区超过40%。民航正常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机场航班正常率达80%以上。城市、城乡出行服务更加公平、舒适、多元、可靠,城乡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达到98%。

  三是着力实现货运物流服务现代化,形成以全链条一单制为标志、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方向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服务效率和可靠性全国领先。构建以公铁水、江海河为主体的多式联运体系,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货物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低至11.8%左右,其中苏南地区降低至11%左右。货物运输本省出港率显著提升,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海运、航空、国际班列直达率达到80%。运输产业更具竞争力,货运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快递物流全程时限更加可靠,实现国内重点城市次日达、长三角当日达、同城小时达、主要品牌快递行政村通达。

  四是着力实现智慧绿色平安交通现代化,形成全国领先的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交通发展加速向低排放、高安全迈进。交通运输智能网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完成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智慧升级1200公里,干线航道智慧升级700公里,苏南地区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在商用领域应用。交通运输碳达峰逐步迈进,营运货车和货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逐步实现交通设施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显著改善,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完备,行业安全监管更加精准高效,设施设备本质安全和安全应急能力显著提升,道路运输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以上。

  五是着力实现行业治理现代化,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行业制度更加成熟。形成大交通管理体制、信用交通体系和法治交通品牌的示范,信用监管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和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感染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在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交通运输文化品牌。交通运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争创一批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行业文明水平全国领先。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表

  到2035年,苏南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综合交通网络先进适用、立体互联、一体融合,机场和港口枢纽的资源配置能力全球领先。出行服务体系充满人文关怀、便捷而有序,人性化、友好型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微不至”。以一单制为标志的全程货运物流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一批前沿技术和江苏标准引领世界,在物联网、云控调度、网络货运、自动驾驶、自动化作业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平台和载体。单位运输碳排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安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交通运输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新格局全面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立体互联、一体融合的交通基础设施示范

  推动跨方式、跨区域、跨领域深度融合,以网络一体化、通道复合化、枢纽国际化为重点,着力补短板、提效能,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打造彰显江苏资源禀赋特色、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

  1. 建设现代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

  建设“轨道上的江苏”。推进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在江苏境内落地,建设沪苏通铁路二期、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经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潍坊至宿迁等铁路,规划研究沿海高铁青岛至盐城段、徐州至菏泽、徐州至枣庄、淮安至泰州、南京至宿迁等铁路。超前谋划超高速铁路通道预控,力争沪宁通道先行先试。率先在城市群、都市圈地区推进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同步谋划客运主枢纽之间轨道快线、轨道环线等枢纽连接线,推动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至宜兴、宜兴至湖州、泰州至常州、南京至杭州二通道、水乡旅游线、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等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南京至马鞍山线、南京至仪征线、南京市域18号线、句容至茅山线、苏州经常熟至张家港线、无锡至宜兴线等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研究上海至南通城际铁路、上海经崇明至启东线等项目,力争实现城市群、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及沿线城镇轴带通达。提升普速铁路运输能力,推进宁芜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推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鼓励新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集约共建、融合成网、换乘一体,开展共通道研究。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贯通,推动南京地铁6号线与南京S1线、无锡地铁1号线与无锡至江阴线跨线运营。优化枢纽内部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线,支持不同轨道交通方式间同站换乘、同台换乘,有序推进衔接通道换乘改造为立体换乘。

  2.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的特色水运网

  建设“两纵五横”千吨级航道网。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核心,三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网建设,到2025年,千吨级航道覆盖全省87%的县级及以上节点。积极推动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后续完善工程。聚焦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全面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打造“世界内河航运之窗”。加快徐洪河、金宝线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分流京杭运河通行压力。完善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功能。对接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加快宿连航道、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通扬线、德胜河、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连申线大套至响水段航道整治工程等疏港航道建设,开展望虞河航道等级提升研究,构筑水网地区海江河联运通道。优化调整航道网络结构,突出支线航道延伸加密和集约发展,加快推进支线航道规划定级论证研究工作。打造内河集装箱发展标杆。打造淮安港、徐州港、无锡内河港、宿迁港、苏州内河港等特色内河集装箱港,以及太仓港、南京港、南通港、扬州港等集装箱江河联运枢纽港。全线畅通苏北、苏南三层集装箱核心运输通道,建成苏南二层集装箱运输网络。发展“通江、达海、内联”航线,实现“示范航线”向“航线网”转型。推动海港的国际物流、通关服务、提还箱等功能向内河港延伸,鼓励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等地布局内陆集装箱中心。到2025年,内河集装箱运量力争达到150万标箱。

  3. 建设现代化广覆盖的公路基础网

  全面提升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质量。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升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到2025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600公里左右,完成扩建里程450公里以上。加快干线公路省际、市际未贯通路段建设,推动通道型干线公路扩容改造,规划建设分流通道。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率先完成交通强国建设“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规划发展村庄延伸,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地图精准导航全覆盖。构建一体畅联的高快路网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推进中心城区至辖区县(市、区)快速干线公路建设,苏南地区率先实现成环成网,加快推进346国道、204国道、328国道、312国道、243省道、356省道等快速化建设。推进中等及以上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动快速干线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系统顺畅衔接、功能融合。加快集约高效的过江通道建设。统筹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等过江需求,加快推动常泰、龙潭、江阴靖江、张靖皋、江阴第三、上元门、海太、通沪、锦文路等过江通道建设,推进七乡河、苏通第二、靖澄、润扬第二等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实现隔江相望的县(市)均有过江通道连通。提升过江通道接线道路的集疏运能力,加强过江通道与两岸路网的互联互通。

  4. 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一流出海口

  打造连云港港“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强化对重大战略及经济运行重要物资的支撑保障能力,建成并充分发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效应,加快推进连云港港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15-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设。到2025年,连云港港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400万标箱。打造苏州港、南通港江海联运新出海口。按照世界一流海港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南通港网仓洪10-20万吨级航道工程、苏州港太仓港区、南通港通州湾港区码头及配套工程等项目,合力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到2025年,苏州港、南通港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784万标箱、235万标箱。打造盐城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提升盐城港服务淮河流域出海能力,推进滨海港区20万吨级航道、响水港区和射阳港区5万吨级航道、滨海港区LNG码头等项目建设。打造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南京港龙潭港区六期码头,推进龙潭、西坝等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发展,提升港口集装箱国际服务能力。集中资源推进南京下关长江航运国际物流服务集聚区和南京航运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拓展高端航运服务。优化提升沿江港口功能。推进沿江港口码头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突出5-20万吨级专业化码头建设。

  5. 打造协同联动的世界一流机场群

  提升运输机场保障能力。优化提升南京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强化空港全球联结、洲际直达能力,建设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工程,推进六合马鞍机场军民合用。完善环沪机场群布局,推进苏南硕放机场快速脱离道及东部货运区项目建设,推进机场二跑道和T3航站楼前期研究;建设南通新机场,积极推动苏州规划建设运输机场,共同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动省内其他机场协调分工、特色发展,提升淮安涟水机场货运枢纽功能,推动徐州观音、常州奔牛、盐城南洋、连云港花果山、扬州泰州等机场提质扩容,开展宿迁机场规划研究。到2025年,全省机场客货运输保障能力力争达到1.2亿人次和250万吨。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机场群”。推动南京禄口机场、南通新机场接入高铁,苏南硕放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接入城际铁路,打造机场对外辐射1小时交通圈。到2025年,苏南地区率先实现机场通达已建、在建轨道交通。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建成无锡丁蜀、淮安金湖、常州溧阳等通用机场,适时推动镇江大路等通用机场改扩建,支持高邮等条件成熟地区开展通用机场选址研究。到2025年,A1类通用机场达到10个以上。筹建江苏省通航服务中心,向全省通用航空活动提供集飞行计划处理、航空气象服务、低空飞行实时监视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6. 打造多层级一体化的世界级枢纽城市

  推动宁镇扬、苏锡常通泰盐、连徐淮宿三大枢纽板块建设。加快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推动镇江、扬州与南京共建。打造苏州—无锡—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苏州国际铁路枢纽建设,支持常州、泰州、盐城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连云港—徐州—淮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支持宿迁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枢纽经济能级提升,以枢纽城市为节点,以机场、港口、铁路等交通枢纽为依托,引导“枢纽+”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临站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打造便捷顺畅、人人享有的出行服务示范

  在持续追求出行服务快速、高效、便捷的同时,向更加注重公平、优质、多元、可靠转变,强化一站式“门到门”出行服务,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1. 促进城际客运服务快速化

  完善多元化的城际客运服务。构建联通全球主要枢纽机场的国际航线网络,加强与国内省会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的“空中快线”和干线运输。推动城际铁路加快发展、自主运营,增开省内和长三角区域内始发班列。研究利用干线铁路和长距离专支线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和市域(郊)列车。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高效链接。加快建设南京北站、苏州北站、南通新机场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到2025年,综合客运枢纽县级节点覆盖率达75%。推进客运枢纽链条化运行,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之间的联动发展和有机衔接,提升枢纽链群运行效率。按照“零距离”换乘和安全疏散标准,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功能区合并布设以及民航、铁路换乘城市轨道交通免二次安检。打造“一站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的旅客联程运输体系。优化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环境,开展旅客联程运输标准体系研究。打造出行即服务(MaaS)的联运经营人平台,以统一运营主体整合不同运输方式票务、车辆、场站、线路信息资源。

  2. 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

  全面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有序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常规公交线网覆盖水平,50万人口以上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规划发展村庄城乡公交站点1000米覆盖率均超过98%。建立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江苏标准。推进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线网深度融合,行政村和集中居住点到县城(区域中心)的公交直达率达70%以上。推进毗邻地区公交服务品质升级,推动枢纽节点、重点景区与周边毗邻地区公交互通成网,毗邻县(市、区)公交通达率超过98%。推进居民出行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加快推广应用加载交通功能的社保卡,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在客流需求旺盛的枢纽地区鼓励探索出租车跨区域经营模式。推进客运场站、服务区等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客运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无障碍设备配置,推广应用低地板公交车,基本实现适老化设施全覆盖。

  3. 扩大客运服务高品质供给

  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拓展“随约随走,一人一座”即时响应型公交和大站快线、高端商务巴士等新型服务模式。改善常规公交、城市轨道交通乘车环境,提升乘坐舒适度。积极推进定制客运发展。打造涵盖机场、高铁站、商圈、行政中心、景区、校园、医院等主要客流集散点的定制客运服务网络,道路班线客运定制化率达到70%。探索研究更加开放的定制客运政策,开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江苏定制客运”品牌标准。大力发展共享交通。鼓励共享单车、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等共享交通业态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探索基于自动驾驶小汽车和物联网技术的共享交通新模式。打造“出行即旅游”消费新模式,发展观光列车、房车旅游、游艇旅游等体验式出行服务。

  4. 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

  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调控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加强停车资源共享和错时开放。打造ETC智慧停车省级示范区,研究制定ETC停车相关服务规则和技术标准。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推进公交专用道在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成网、成规模运行,探索公交专用道综合利用,推广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实现高峰时段公交运营速度不低于18km/h。建设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和步道的连续性、通畅性,试点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条件。按照“高密度、小规模”原则,在商业办公区域、公共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三)打造经济高效、专业开放的物流服务示范

  以更优成本、更高效率、更加专业为导向,夯实物流网络基础,推动货运物流服务向全流程、全环节拓展,大力发展跨方式一体化服务,提升物流发展专业化水平,强化运输产业支撑。

  1. 构建运转高效的物流网络

  发展多元化国际运输。强化东向以海运为主的国际货运网络,加强连云港港中东线、南非线、美西线等远洋集装箱航线,推进南通港积极开行远洋集装箱航线,以太仓港为重点,以日韩高密度、东南亚广覆盖为方向加密近洋集装箱航线,探索在南通港通州湾港区设立江海特定航线。畅通西向、南向陆路国际货运通道,积极打造徐州、苏州等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进连云港至乌兹别克、海安至东盟、南京至远欧等班列新通道建设,力争实现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2200列。强化南京禄口、苏南硕放机场的国际货运功能和淮安机场跨境贸易集散能力,积极开辟国际及地区全货机航线。积极发展往来欧洲、东南亚等国家之间的定制卡车运输。畅通“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区域运输。构建江苏到全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间的城际快运通道,积极开行“点对点”铁路货物班列。鼓励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城市充分挖掘铁路场站和线路资源,构建“外集内配”的生产生活物资配送新模式。推动南京、南通、徐州、无锡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苏州、南通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平台试点,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推动镇、村两级农村物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形成“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服务网络。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分拨配送有机衔接,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体系。

  2. 优化全链条一单制的货运组织

  建设线下互通的多式联运枢纽通道。推动枢纽场站资源和服务功能集聚整合、网络化协同联动,建设20个以上规模化、集约化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完善多式联运骨干通道布局,重点打造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铁水联运通道,沿京沪铁路公铁联运通道和沿江、沿京杭运河江海河联运通道。积极开行港口型枢纽至陆港型枢纽铁路班列,重点打造连云港—西安—兰州、南京—鹰潭等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合理规划建设铁路货运外绕线和绕城公路,优化过境货物运输与城市交通组织。完善线上互联的多式联运服务功能。打破多式联运信息壁垒,建设多式联运数据交换平台,基于公共区块链打通企业区块链,支撑信息按需有序共享。打造全程可视、智能跟踪、安全可控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推进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化,鼓励应用电子运单、智能合同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支持连云港港、苏州港太仓港区探索一单制电子化应用。

  3. 发展高端优质的专业物流

  保障冷链物流全程不断链。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运输短板,大力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着力提升医药冷链运输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无缝对接企业生产的供应链物流。引导货运物流企业发展小批量、多批次、快出货物流,支撑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和准时销售,服务以零库存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生产新趋势。推进高铁快运发展。探索利用高快速铁路资源构建客货并举的快运网络,建设淮安东站、徐州大许南站、南京北站、常州南站等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加强高铁快运与航空货运的衔接,支持徐州等地探索空高联运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共享物流。鼓励企业共享物流设施、信息、装备等资源,统一物流服务标准,发展“云仓”、物流众包等新模式,促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

  4. 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放宽竞争性环节市场准入,放松竞争性业务价格管制,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管。提升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能力,打破区域壁垒、行业壁垒,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各种运输方式间统一运输规则、规制、标准。着力改善货车司机经营环境,维护货车司机合法权益。培树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培育全流程综合性物流服务商。壮大本土航运企业,力争打造1家运力规模综合排名全国前10的海运企业、2-3家内河集装箱年运量超过10万标箱的内河骨干运输企业。支持南京、无锡、南通等本土和基地航空公司发展。

  (四)打造创新引领、先进可靠的智慧交通示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智慧交通示范省份,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力争在新技术融合、新装备产业化突破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1. 推动交通运输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推进信息新技术应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提升公路智能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水平,建设常泰长江大桥、京沪高速、苏台高速、南京126省道等智慧公路。推动集装箱码头作业装备自动化、散货码头作业流程自动化和自动驾驶集卡的规模化应用,推进太仓港四期、通州湾港区吕四作业区、连云港区、大丰港区、大港港区、太仓鑫海码头、苏州白洋湾、徐州顺堤河等智慧港口建设。构建航道全方位感知网络,推动伴随式信息服务,实施京杭运河等智慧航道工程,试点推动南京秦淮河洪蓝等自动化船闸建设。探索构建覆盖全省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完善交通工程等要素信息,实现对物理设施的三维数字化呈现。实施行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行业监测、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辅助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完善升级交通专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集运行监测、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交通大脑,完善省市两级综合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中心(TOCC)架构,推进南京、无锡、徐州、宿迁等地平台建设,提升数据化、全景式展现能力。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实现“社会政务服务一网办理、公众交通信息一网知悉、行业监管一网掌控”。建立大数据支撑的决策与规划体系,推动部门间、政企间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以南京为主的区域性大数据中心。

  2. 构建开放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新能源及氢燃料电池车船、车路协同、北斗系统、高分遥感等“卡脖子”和关键共性技术。强化现代工程技术研究,推进全天候监测、智能化检测、自动化预警、无人化养护、快速化处置等方面技术与装备研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内质量和性能水平。推动前沿技术探索,加强中低速磁悬浮、自动驾驶电动船等前瞻性技术预研。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地。做大做强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行业研发中心,培育建设自动驾驶技术等2-3家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探索政产学研融合的良性合作机制,鼓励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速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转化。推动交通运输标准“走出去”。加强国家、国际先进标准跟踪、评估并研究标准差异性和等效性,重点推动装备、建造技术、智能运输等优势领域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江苏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设备出口和对外援建中推广应用江苏标准。

  3. 培育全国领先的智慧交通产业

  大力发展交通装备业。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设备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围绕车路协同载运工具、公路建设养护、自动化码头等打造一批新型交通装备示范项目。支持徐工集团研发无人驾驶压路机、3D机械控制推土机、平地机等公路建设与养护装备,支持盐城SRT整车生产本地化和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制造检测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南京港机重工等企业研发港口绿色智能装备。积极推动智慧交通示范应用。充分发挥江苏智慧交通研究院、智慧交通产业联盟等平台集聚作用,推进苏州相城数字交通示范区和南京江心洲未来出行示范岛建设,支持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州)、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打造涵盖技术解决方案、雷达、测试、地图等自动驾驶全产业链生态。支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建设常熟等测试基地,研究推动开放有条件的高速公路路段,持续完善应用场景环境。

  (五)打造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示范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结构、交通用能结构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

  1. 大力推动绿色运输方式发展

  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重点推进连云港徐圩、南通通州湾、盐城大丰等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已有支线航道、铁路专用线能力,逐步将大宗货物运输转向水路或铁路运输。加强煤炭、矿石、焦炭、粮食等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管理,中长距离集疏港原则上以水路或铁路运输为主。加强大宗货物运输源头管理,探索研究制定大型工矿企业运输结构调整管控政策,加大柴油货车承担港口大宗货物集疏运的管控力度。深入推进大宗物资运输“散改集”,引导粮食、焦炭等适箱货物向集装箱运输转变。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推进南京、无锡等11个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开展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创建,鼓励有条件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实现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

  2. 推进交通装备清洁化低碳化

  推进运输工具低碳转型。推广应用电能、氢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80%。开展绿色船舶技术规范研究,推广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应用,推动LNG船舶进入长江。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引导现有各类非标船舶逐步退出航运市场。加快绿色能源供给网络建设。推动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区域充电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电动船舶充换电设施建设。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城市加大投入,发展加氢站网络。依法依规推动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加气设施规划建设,支持镇江、无锡、泰州、苏州等LNG接收站码头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限硫令”实施,降低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2025年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20年下降7%。

  3. 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化绿色化

  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通道线位、岸线、土地、空域、水域等资源。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跨)越和工程无痕化生态修复。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健全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节能提效。打造公路全寿命周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示范,推进阜宁至溧阳高速公路建湖至兴化段、苏台高速、235国道盱眙南段等绿色公路建设。提升航道的生态功能和文旅景观功能,推进京杭运河、通扬线通吕运河段等绿色航道建设,同步打造一批绿色航线,全省干线航道沿线可绿化区域绿化率保持95%以上。加快集绿色能源供应、污染物接收等服务于一体的水上绿色服务区建设。加快港口岸电和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岸电使用电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全省港口生产中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75%以上。积极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深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油气回收治理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洗舱管理工作,新建原油、汽油等装船作业码头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

  (六)打造全程管控、保障有力的平安交通示范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打造“以制度管安全、以技术促安全、以应急救援保安全”的现代化平安交通发展模式。

  1.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完备的安全制度体系。规范安全监管权责体系,构建贯穿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覆盖行业全领域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配套制度及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地方政府建立交通运输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构建交通运输多部门跨区域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督促落实企业安全主责,建立全岗位覆盖、全过程闭环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信息化支撑、全链条监管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防控体系。明确新兴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省级网络货运平台安全管理办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创新精准高效的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评价结果较差的企业和人员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执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精准监管,推广非法营运车辆智能化整治,提高智慧研判精度和精准堵截成功率;推进省级治超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对超限车辆的追溯力度。加强实时动态监管,推动建立车辆技术状况动态监测平台,实现重点营运车辆全寿命周期技术状况管理。引导行业多元主体协同化监管,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保险公司、货主和运输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交通运输安全治理,深化推进实施危化品货主(码头)高质量选船机制。

  2. 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

  提高设施装备的本质安全水平。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节点,强化综合运输通道及枢纽场站运行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综合治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精细化提升等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5万公里和桥梁改造2500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完善率达到97%。全面推广高等级航道桥梁防船舶碰撞主动预警系统,研发长大桥梁、超长隧道等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健康监测技术,建设30座长大桥隧健康监测系统。推进渡口撤除工作,力争实现乡镇渡口基本撤除和长江渡口撤渡零的突破。推广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应用,提高重点营运车辆安装率。提高从业人员的本质安全能力。强化企业全员安全考核测评,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关。建立“两客一危”驾驶员行前安全测评提示系统,实施行前考核测评。健全企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制定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并推广应用。

  3. 强化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省市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实现应急指挥一体化、应急场景实战化、应急响应层级化。完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强化“两站一场一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空港、水路口岸“外防输入”常态化防控及应急处置,加强国际航行船舶船员管理,保障生产生活、疫情防控等应急物资运输畅通。加快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实现通航应急救援45分钟覆盖全省、30分钟覆盖苏南。充分发挥南京、徐州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和完善航空医疗救护服务。强化沿海、长江、京杭运河等水域船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加快水上搜救执法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推进各领域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第一响应人应急专业化水平。

  (七)打造服务高效、监管规范的治理体系示范

  通过优化政府治理、完善市场治理、增强社会治理,形成“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以高效能治理服务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1. 完善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

  深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地方探索建立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完善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等跨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省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建立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常态化战略规划会商机制,持续推动厅市定期会商和省市县联动研究。编制实施南京等都市圈交通发展规划,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探索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和国土空间控制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2. 强化规范公正的法治交通

  完善综合交通法规制度体系。制定《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探索公路、水路、轨道、综合交通枢纽等领域综合立法。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立法储备,探索研究新基建、网络货运、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管理等配套制度。加强长三角区域交通法规协同和标准互认,推动立法协同、执法协同。打造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推进执法业务融合增效,建立“1+N”执法监督机制,打造南京、苏州、盐城、扬州等行业领先的综合执法改革品牌。推进交通运输基层执法“四基四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健全执法服务体系。强化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审管衔接,明确监管事项和职责。深化完善多元监督机制,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涉企执法检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深化“一件事”、“一网通办”、电子证照等政务服务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3. 建设监管创新的信用交通

  完善信用制度标准体系。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出台交通运输行业信用管理办法,建立行业信用评价制度。强化信用交通的标准支撑,建立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信用标准体系。加大信用信息数据归集覆盖面和共享力度,推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推动全过程信用监管。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加强交通运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深化信用创新应用。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创新多样化的信用服务产品,推动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全省统筹推进并兼顾各市特色,积极拓展“信易+”交通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形成正向激励的市场诚信氛围。

  4.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培育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分类实施高层次人才领航、高技能人才强基、党政干部人才培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集聚、急需紧缺人才增量行动,选拔培养一批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人才,逐步补齐铁路、航空、智慧交通、安全监管等人才短板。建立行业人才库和行业专家库,推进交通运输新型智库建设。发展现代交通职业教育,完善航空、铁路、海事等领域高等教育体系,依托交通运输大中型企业、知名学府、交通职业院校等,选树20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示范基地。

  (八)打造顽强拼搏、敢当路石的交通文化示范

  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交通行业文化品牌,讲好交通故事,放大江苏交通文化的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

  1. 提升交通运输文化感染力

  打造文化标杆示范工程,在航道、公路建设中注重与城市文化、乡韵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突出提升船闸、公路驿站、服务区等节点的文化品位。研究制定江苏文化航道、文化公路建设标准。建设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运河沿线船闸形成“一闸一景”,开发一批精品水上旅游线路,打造成为全国内河航运的文化标杆。加强公路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苏锡常联合浙江湖州打造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建设全国示范路。推动交通文化史志编制,加大交通运输领域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建设和修缮。鼓励市场主体打造平安交通等企业文化,培树具有江苏特色的交通安全文化品牌。

  2. 完善交通全媒体传播体系

  健全行业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行业联动为基础的行业新媒体平台。广泛利用客货运场站、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公交地铁站台等场所及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开展行业文化宣传活动。加强江苏交通运输领域文化主题创作,开展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话剧等创作活动,提升交通文化原创力。

  3. 深化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两路”精神,不断丰富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江苏交通优质服务品牌、行业诚信品牌等培树活动,进一步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努力发掘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和鲜明时代特征的行业先进典型,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宣传培树,完善行业“感动交通”“最美”等典型培育体系。

  四、标志性工程

  (一)扬子江城市群轨道交通多网融合标志性工程

  对标德国北威州、日本东京都市圈等世界先进地区,高标准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在全国率先形成以多网融合和一体化服务为特色的城市群轨道交通发展示范。

  1. 主要举措

  (1)构建多网融合规划体系。研究编制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推动轨道交通线路功能、技术标准、建设时序等统筹协调。

  (2)推动多层次轨道线路融合成网。推进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苏州经淀山湖至上海等城际铁路与高铁共站衔接。探索利用新技术推动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城际、水乡旅游线城际、苏州经常熟至张家港线、无锡至宜兴线等城际、市域(郊)铁路跨线运营。推动苏州、南通、无锡、盐城等城市探索利用京沪、新长、宁启、洋吕等干线铁路和长距离铁路专支线,按需开行城际和市域(郊)列车。

  (3)建设一体衔接、高效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南京禄口机场站、苏州北站、常州南站、南通新机场站、句容站、盐城站等,推进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等不同轨道交通方式同站换乘。

  (4)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既有大交通管理体制优势,推动复合型轨道过江通道建设。开展城际铁路自主运营顶层设计,做强做优省级城际铁路运营平台。推进苏锡常与上海、浙江合作,以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如东经南通苏州至湖州等城际铁路为试点,探索省际、市际共建共营。鼓励有条件的线路开展网运分离。总结南京北站、苏州北站站城融合经验,编制出台站城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推进铁路土地综合开发,探索车站上盖及地下物业开发,打造“铁路项目+土地开发”综合回报模式。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多网融合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完成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成效初显,出台站城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城际铁路自主运营顶层设计初步形成。

  2024-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完善、功能融合、衔接顺畅、快捷高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已建、在建里程达到1000公里。形成南京南站、南京站、苏州北站、苏州站、苏州园区站、无锡东站、无锡站、常州站、常州北站、禄口机场站、苏州南站、太仓站、硕放机场站、惠山站、江阴站、常州西站、句容站、南通西站、扬州东站、盐城站等20个以上同站换乘综合客运枢纽。多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创新,网运分离、跨省市共建共营、站城融合等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运营城际和市域(郊)铁路3条以上。

  (二)沿海高质量货运交通体系发展标志性工程

  充分发挥海江河、公铁水联运优势,以世界一流海港标准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强化重要物资运输保障能力,补齐东西向海交通设施短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力的出海口。

  1. 主要举措

  (1)打造海江河衔接顺畅的海港设施体系。加快连云港港连云、徐圩、赣榆,盐城港滨海、大丰,以及南通港通州湾等港区建设,优化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运输系统港口布局,推进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集装箱和LNG码头建设。提升海港枢纽集聚辐射能力,重点推动20万吨级及以上进港航道建设。强化内河干线航道连通疏港功能,加快推进千吨级航道通达沿海港区。

  (2)打造陆海、河海、江海三大联运通道。构建北部陆海联运通道,推动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与新亚欧大陆桥通道沿线地区在运输组织、信息交互、通关服务上无缝衔接,积极推动内陆省份在连云港港建设专用码头。构建中部河海联运通道,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通道和河海联动开发为重点,畅通与淮河中上游地区联系。构建南部江海联运通道,加快发展沿江地区对接苏州港、南通港的集装箱航线,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为长江中上游及内陆地区中转联运的江海联运体系。

  (3)培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航运企业。支持江苏远洋等航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租赁等方式整合资源,壮大船队规模,提升集装箱、散货控制运力规模。吸引跨国航运公司区域性总部落户,支持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资源配置平台,以洋口港为试点探索建立LNG实货交易中心。

  (4)提升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码头、堆场自动化改造与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快港站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等综合应用,重点推进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等智慧港口建设。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出海口地位初步显现,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连云港区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庙岭作业区集装箱泊位智能化改造、吕四港区东灶港作业区一港池通用码头一期、滨海港区LNG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实现5万吨级及以上进港航道通达沿海所有港区,30万吨级进港航道通达国际枢纽海港重点港区。

  2024-2025年:以海江河、公铁水联运为特色的沿海货运交通体系高效运行,基本形成“一国际枢纽海港一出海口一门户”海港体系,沿海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4亿吨。海运企业船队规模不断壮大,集装箱控制运力达到10万标箱、散货控制运力达到200万载重吨,全省运力规模跻身全国前十。

  (三)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发展标志性工程

  将绿色理念、现代技术、文化特征融入运河航运发展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显著提升运河航运效率、服务品质、绿色生态和智能管理调度水平,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示范。

  1. 主要举措

  (1)畅通运河主轴通道。建设千吨级联通航道网络,实现运河点通、线畅、网强。推进港航基础设施数字化、运行调度网络化,完善航道运行监测、调度指挥、辅助导航系统,推进谏壁、施桥等自动化船闸建设试点。

  (2)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沿线生态护岸建设,同步开展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生态航道建设成套标准。完善内河船舶排放监测体系,严格实施京杭运河船舶封舱航行规定。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既有7个LNG加气站利用效率。

  (3)优选高效适用船型。推动大型化、标准化船舶研究应用,研发建造150标箱内河集装箱船舶、120-200标箱河海直达运输船舶。提高船舶外观水平,研究制定京杭运河航行船舶外观形象改造提升方案。

  (4)提升航运服务品质。完善内河集装箱航线网络,打造“五定”班轮精品航线。鼓励运河沿线港航企业建立企业联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运河集运平台,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强化港口与货代、船代的协调运作,研究建立船-港-货-贸全链条智能航运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水运物流一站式服务平台。

  (5)拓展文化科教服务功能。提升通航设施文化内涵,打造蔺家坝船闸、谏壁船闸等航运文化展示点。适当选择具备条件的船闸、集装箱港区、水上服务区等,拓展通航设施科教服务功能。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京杭运河全线电子航道图建成,完成谏壁、施桥自动化船闸建设试点,船舶平均过闸时间缩短20%以上。绿色航运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航道沿线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95%以上,船舶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有序开辟1-2条运河短程科普、旅游航线。

  2024-2025年:航运设施绿色生态、航运装备低碳环保、航运组织高效顺畅、航运服务人文智慧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全面形成,船舶平均过闸时间缩短30%以上,航道沿线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100%。航运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建成蔺家坝船闸、谏壁船闸两处航运文化标识,以及沿线9座水上服务区、12座船闸配套航运文化展示展览设施。在河海直达船型和大型化、标准化集装箱船型的研究应用领域实现全国领跑,运河集装箱运输量较2020年翻一番。

  (四)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标志性工程

  围绕提升南京首位度、争创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探索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路径,打造引领南京都市圈、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亚太、链接全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1. 主要举措

  (1)打造排名全球前50位的国际枢纽机场。加快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南京本土航空公司组建,推动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全球“最佳服务机场”品牌影响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国际货邮核心枢纽,优化航空快递服务体系。加快恢复和布局国际航线航班,适时新开欧美、澳洲、中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丰富东北亚及东南亚地区航线。

  (2)建设江海河联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高位推进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顶层设计,高标准推进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建设,打造长江流域重要的集装箱近洋航线及内贸干线始发港。以下关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为载体,聚焦港航物流、航运交易等核心领域,做大做强高端航运服务业。

  (3)打造高效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班列枢纽。优化提升南京铁路货运体系,加快推进宁芜铁路改扩建工程、京沪铁路货运外绕工程建设。积极拓展南京至荷兰蒂尔堡、越南河内、老挝万象等精品班列线路,完善境外揽货体系和公共海外仓,争创南京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4)构建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北站、禄口机场站、仙林站等多站联动综合客运枢纽格局。推进南京北站建设,打造“站城一体化”枢纽示范。推动枢纽之间、枢纽与主城间快速直达,加快推进扬州经镇江南京至马鞍山铁路、市域18号线、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等集疏运设施建设。

  (5)探索智慧驱动的枢纽能级提升新路径。建设南京禄口智慧机场、南京港智慧港口,形成枢纽智慧化运营管理示范。建设集公、铁、水、空各种运输方式,城市、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平台。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完成禄口机场综合枢纽地下空间方案设计,力争出台南京港总体规划、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规划等。禄口机场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T1航站楼南指廊工程,开工建设扬州经镇江南京至马鞍山铁路、南京至宣城铁路等机场集疏运设施,启动市域18号线引入禄口机场的前期工作。

  2024-2025年:南京空港、海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铁路枢纽能级大幅提升,实现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高效融通汇聚。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客货运输保障能力达5000万人次、60万吨以上;实现南京本土基地航空公司零突破,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民航通达率达90%。南京港综合通过能力达2.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基本形成统筹全省、辐射区域的港航运营中心、航运服务中心和航运数据中心。中欧班列持续扩量增效,年开行班次达到200列以上。

  (五)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

  完善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均等化发展的全国示范,打造交通服务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1. 主要举措

  (1)推进“农村公路+”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全国示范路和农村公路示范驿站,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公路“+生态”“+旅游”“+文化”等典型案例,形成“农村公路+”典型案例集。推进品牌提升,打造品质优、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农村公路品牌。研究制定美丽农村路建设导则、评选标准和创建方案,打造全域美丽农村路。

  (2)打造苏式城乡公交服务品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建设,率先在苏南地区推进城乡公交线路配置和运营调度“一张图”、城乡公交智能信息服务“一张网”、城乡居民出行共用“一张卡”、城乡公交服务质量“一个标准体系”。构建融合发展、便捷惠民的全域公交新格局,评估盐城市全域公交发展成效,在南京、苏州等城市探索建设全域公交。

  (3)打造苏式城乡物流服务品牌。按规定开展农村物流达标县创建,推广农村物流站场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信息资源融合的发展新模式。研究制定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发展标准,在农村物流达标县认定、网络节点建设、服务标志标识、公交带货运营等方面形成一套标准规范。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所有设区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A,海门、盐都、太仓创建成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出台美丽农村路建设导则、评选标准和创建方案,打造100条“美丽农村路”样板路,徐州、泰州、盐城等地打造“农村公路+生态”典型案例。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和运营服务标准规范,60%以上的县(市、区)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建设。90%以上的县(市、区)完成农村物流达标县建设,稳定运营100个乡镇客运站邮政快递服务和100条交邮融合示范线路,行政村农村物流服务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24-2025年: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省,打造形成30个农村公路品牌样板,实现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建成全国领先的苏式城乡公交服务品牌,80%以上的县(市、区)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建设,城乡公交1000米站点规划发展村庄覆盖率超过98%。建成全国领先的苏式城乡物流服务品牌,所有县(市、区)基本完成农村物流达标建设,行政村农村物流服务点规范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六)出行服务提升标志性工程

  推进出行服务提质升级,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产品,创新全程自由、丰富多彩的出行服务新体验,提升公众出行体验感和获得感。

  1. 主要举措

  (1)更高标准开展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创建。推动枢纽场站一体化衔接工程、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工程、毗邻地区绿色出行交通一体化工程等12项绿色出行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2)旅客联程运输关键领域率先突破。实施空铁(轨)联程运输,推动具备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将空铁(轨)旅客换乘流程优化纳入工程设计,推动现有航站楼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封闭免安检换乘通道”。打造联运经营人平台,在苏州、淮安等城市开展城市级出行即服务(MaaS)试点。

  (3)打造体验丰富的交通“新时空”。建设南京北站、苏州南站、南通站等智慧枢纽,探索研发新兴智能人、物、票无感同检新技术和新设备,建立一体化无感安检新模式。推进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公交场站等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利用,拓展交通空间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全面完成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创建任务,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具备条件的客运站或公交场站进行综合开发试点,形成成熟经验。

  2024-2025年:空铁(轨)联运旅客换乘效率进一步提升,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南通新机场等枢纽内部换乘流程逐步优化,有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民航、铁路转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免二次安检。出行服务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打造2个以上出行即服务(MaaS)试点城市,在全流程出行预定、路径一键规划、费用一键支付等方面形成典型经验。

  (七)运输结构调整标志性工程

  发挥水运优势,聚焦沿江、沿海、沿京杭运河重点区域,推动大宗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打造运输结构调整实施路径、政策体系、长效机制等示范。

  1. 主要举措

  (1)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及支线航道建设。沿江沿海重点港区新建集装箱、大宗散货作业区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新建或迁建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及粮食储备库等全部接入铁路专用线,具备条件的原则上接入支线航道。

  (2)打造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和示范线路。重点推进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建设。打造一批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江海河联运示范线路,形成装载标准、运价规则、危险货物界定等系列标准规范并向全国推广。

  (3)聚力突破各运输方式间信息孤岛。依托省港口集团、省班列公司、连云港港口集团等,构建“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方参与”的多式联运数据交换平台。以连云港、苏州、常州、徐州、南通等为试点,探索推广一单制多式联运全程运输新模式。

  (4)强化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引导。针对大型工矿企业、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运输,集装箱公转水运输,内河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绿色化发展等重点对象和关键领域,制定系统化财政支持政策。培育运输结构调整示范企业,按规定开展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城市创建,形成省市协同、政企良性互动的政策实施机制。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建成南通港通海港区、盐城港滨海港区、徐州经济开发区等铁路专用线,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超过50%。建成徐圩新区多式联运中心一期、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新建通海港站、南京空港大通关基地、陆家浜铁路货场等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出台运输结构调整财政支持政策。

  2024-2025年:建成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洋口至吕四作业区铁路联络线、盐城港大丰港区、运河宿迁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产业园、连云港加工装配工业园、中新钢铁集团、徐钢集团等铁路专用线,沿江沿海重点港区铁路进港率达70%左右。建成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淮海国际陆港多式联运基地(铜山货场)、常州铁路物流基地,多式联运货运枢纽覆盖70%左右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所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培育形成60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培育一批运输结构调整示范企业,打造3个以上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城市。运输结构不断优化,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1200万吨、1亿吨,沿海主要港口的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稳定在95%以上,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八)智慧公路创新标志性工程

  以要素感知全覆盖、安全保障全天候、出行服务全方位、业务管理全数智为目标,开展全场景公路智慧化建设试点示范,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智慧交通名片。

  1. 主要举措

  (1)构建完备的智慧公路标准体系。制定智慧公路体系框架、分级评定标准等,推进智慧公路技术指南、团体标准向地方标准升级。

  (2)打造长大智慧隧道建设样板。构建全生命周期结构健康监测体系、全息感知体系、数字化运维体系,提升长大隧道全天候行车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能力。依托341省道竺山湖隧道,建设以数字物联、建养一体为特色的“云端隧道”示范工程。

  (3)打造长大干线公路车路协同应用样板。建设京沪高速智慧公路,构建规模化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推进匝道分合流安全预警与诱导、准全天候辅助通行、车道级差异化服务等车路协同创新探索与应用。建设南京126省道全寿命周期智慧公路,推进BIM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打造干线公路建管养运全过程数据传递及协同管控示范。

  (4)打造大型复杂桥梁建管养运智慧化样板。依托常泰长江大桥,开展基于轨道机器人的桥梁应急及智能检测技术、基于精准诱导的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建立标准化的运维管理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分析决策系统,实现基于5G物联网的数字化运维。

  (5)加快农村公路数字化运维管理步伐。推进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升级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强监测数据的动态收集和集成应用。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建成341省道竺山湖“云端隧道”示范工程、京沪高速智慧公路。农村公路数字化运维水平稳步提升,路面自动化检测比例达到40%以上。

  2024-2025年:建成南京126省道全寿命周期智慧公路,完成常泰长江大桥智慧化建设。形成指导智慧公路建设的标准体系,在长大智慧隧道、长大干线公路车路协同应用、大型复杂桥梁建管养运智慧化等领域形成成套建设技术并推广。完成农村公路管理和服务平台升级,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路面自动化检测全覆盖。

  (九)品质交通建设标志性工程

  着眼“标准化再提升、信息化促转型、绿色化显成效”,推进江苏“十年路面百年桥”质量品牌向“双十路面百年桥”迈进,交通基础设施品质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 主要举措

  (1)打造优质耐久安全可靠工程。建设常泰大桥、江阴靖江隧道、龙潭大桥、仙新路大桥、南通绕城高速、魏村枢纽船闸、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等一批部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推进张靖皋、海太过江通道等一批桥隧领域超级工程建设。

  (2)构建现代化工程管理体系。健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质量安全法规制度。推动工程管理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持续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智慧工地、绿色环保技术应用的相关行业政策。

  (3)推动现代化工程建造技术突破。深化特大跨径桥梁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和无人化施工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工业化生产,倡导桥梁、航道、码头等领域装配化施工。探索应用流水线智能建造技术,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4)推广“苏式养护”品牌经验。完善“苏式养护”标准体系,打造公路预防养护、绿色养护、高效养护成套技术。依托连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探索攻关以“零感养护”为代表的现代化养护模式。依托341省道无锡马山至宜兴周铁段等项目打造建管养一体化干线公路示范。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工程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制定发布干线公路绿色设计施工、特大跨径桥梁耐久性设计施工等技术标准。工业化建造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内首个钢桁梁智能建造生产线、省内首个全预制装配桥梁智慧建造基地。形成完善的“苏式养护”标准体系,打造全国首个高速公路“零感养护”样板。

  2024-2025年:建成常泰大桥、江阴靖江隧道、龙潭大桥、仙新路大桥、南通绕城高速、魏村枢纽船闸等一批部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实现特大跨径悬索桥、公铁复合型水底隧道等领域成套关键技术突破,建成5座复合型过江通道,占过江通道总数比例超过20%。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桥隧、路面、船闸等质量状况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十)平安交通建设标志性工程

  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夯实安全基础,以试点推进方式打造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完备、行业监管精准高效、应急处置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平安交通发展示范。

  1. 主要举措

  (1)试点推进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制定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安全生产权力、责任清单,连云港、赣榆试点制定市县级安全生产权力、责任清单。

  (2)试点推进科技赋能安全生产。加强营运车辆安全监管,无锡、泰州、宿迁等城市试点在重型载货汽车领域应用驾驶员行前安全测评提示系统,徐州、淮安、镇江、宿迁、盐城等城市试点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在普货领域的应用。加强违法行为的智能化查处,常州、镇江等城市试点危险货物运输、出租汽车等领域非法营运车辆的智能化研判查处,徐州试点实施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处罚。

  (3)试点推进分类分级精准监管。建立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体系,泰州、南通、南京分别试点开展水路运输、港口、“两客一危”领域分级监管。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分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并在盐城试点应用。建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和监管平台,在常州、盐城、苏州、泰兴等城市试点应用。

  (4)试点推进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打造省市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南京试点推进市级系统建设。推进行业各领域专兼职应急队伍和应急基地建设,连云港试点打造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联盟品牌,镇江、扬州加快水上搜救执法应急保障基地建设。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建立省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完成市县建设试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加强,驾驶员行前安全测评提示系统、主动安全智能防控技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分级管理信息化系统广泛应用。

  2024-2025年: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全面建立。行业安全监管更加精准高效,非法营运联合整治机制和超限超载联合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车辆超限率分别下降至0.3%和0.6%。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省市级建成率达100%。

  (十一)低碳交通发展标志性工程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绿色能源应用和供给保障水平,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近零碳”交通示范区。

  1. 主要举措

  (1)加强交通运输碳达峰顶层设计。开展交通运输碳达峰基础性研究,制定全省及各设区市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绿色公路、航道、港口等建设指南和评价体系。

  (2)创新绿色交通装备应用试点。推广纯电动船舶应用,支持苏州等地开展应用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加大港口、城市公交、网约出租等应用场景开发,支持南京等地开展应用试点。推行货车低碳运行模式,探索高速公路货车专用道、无轨电货车、无人驾驶编组货车等示范应用。

  (3)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水平低的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等,实施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主题性项目,形成江苏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4)打造“近零碳”交通示范区。以点带面促进全行业节能降碳,创建一批“近零碳”服务区、港口、船闸、客货运枢纽等,推进内部作业机械、港作船舶、供暖制冷设施设备等加快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区域低排放。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交通运输碳达峰工作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省市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绿色港口等评价体系修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显,完成扬州、无锡、连云港、泰州等绿色低碳港口、省港口集团绿色智慧港口、江苏交控高速公路低碳运营等绿色交通主题性项目建设。“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出台相关创建指南。

  2024-2025年:新能源车船等绿色装备广泛应用,充换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网络化体系。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显著提升,建成6条绿色高速公路、15条绿色国省干线公路,全省三星级及以上绿色港口数量翻一番。交通运输碳达峰目标在试点区域率先落地,建成5个“近零碳”服务区、3个“近零碳”港口、3个“近零碳”船闸、5个“近零碳”客运枢纽。

  (十二)信用交通建设标志性工程

  以提高交通运输全行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目的,深入推进信用交通示范建设和创新应用,加快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1. 主要举措

  (1)推动全行业信用交通示范建设。指导各设区市按规定开展“信用交通城市”创建,完善“信用交通城市”建设标准,建立评估标准。打造信用交通示范企业,创新和完善交通运输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依托行业“诚信单位”品牌建设,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打造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服务平台。提升信用信息平台支撑能力,推动与管理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加强数据共享、信用产品、信用工具、业务协同等核心模块建设。对接全国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

  (3)推进“信易+”交通惠民便企工程。鼓励各地、各业务部门依法依规制定相关政策,推进交通“信易行”“信易租”“信易贷”“信易保”等创新应用,对信用良好的交通运输参与者和企业给予通行、租赁、贷款、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或便利。

  2. 推进计划及预期成效

  2022-2023年:建立“信用交通城市”建设和评估标准,打造苏州、淮安、无锡、盐城、南京、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等“信用交通城市”。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平台支撑更加有力,行业信用信息自动归集、信用等级自动评价、监管措施自动匹配初步实现。

  2024-2025年:打造连云港、镇江、泰州、宿迁等“信用交通城市”,培育形成一城市一个特色“信易+”交通惠民便企应用场景。信用服务市场环境更加优化,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和产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一批省级交通运输信用管理示范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党建引领“四个在前”,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批标兵党支部、党员先锋队。

  (二)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机制,增强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保障和引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国省干线公路、干线航道、邮政、客货运枢纽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投入,研究制定城际铁路运营等领域的分级亏损补贴政策。推动完善和落实以县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交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充分发挥省级航道建设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以市为主的干线航道建设责任。支持省属交通投资平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中的作用,更好地保障省级及以上铁路、高速公路、过江通道等项目的资金需求。研究港口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引导地方从港口后方开发收益中安排资金用于港口维护。推进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和站城融合发展,推动建立“铁路项目+土地综合开发”回报模式,有效反哺铁路运营。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等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规范利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REITs等方式,拓宽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守牢重大风险防范底线,切实推动化解交通运输领域债务风险、经营风险。

  加强用地用海保障。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建立省重大交通项目储备库,按规定保障用地指标。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铁路、公路等线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优先避让环境敏感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采取无害化穿越方式通过。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争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用地、用海指标。对部分落实占补平衡有困难的国家和省级交通重点项目,省级积极支持按省有关规定统筹解决。

  (三)加强示范推广

  建立健全示范推广机制,及时总结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提炼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成熟一批、推广一批,发挥好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示范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提升南京首位度、交通自主创新高地建设、交通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抓好一批重大载体。在世界一流机场、出海口、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方面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在疫情防控、民生实事、交通碳达峰、平安交通建设等方面出台一批重大政策。

  (四)完善实施机制

  建立省加快交通强省暨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省交通运输厅要牵头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任务,研究落实方案,并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公安厅、应急管理厅等相关部门要创新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在铁路、民航等领域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联动管理机制。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狠抓落实。构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评价体系,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效,更好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