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个国家级称号。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7万,下辖丹阳、句容、扬中3个县级市,丹徒、京口、润州3个区和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
镇江是历史文化的交汇点。镇江历史悠久,文字记载历史就有3000多年,吴文化与楚文化在此交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称为“吴头楚尾”。3000多年前,周康王分封“夨”(cè)为宜侯,镇江一带即为“宜”地,春秋时称“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自古人文荟萃,拥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梦溪笔谈》《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等科学、文学巨著都成书于此,焦山碑刻《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名篇佳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传说流传久远。
镇江是山林江河的交汇点。镇江有山有水有故事,是为数不多的山林与江河交汇的城市。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具有“南山北水”的独特城市形态,被称为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主城区有26座山体,金山绮丽,焦山雄秀,北固山险峻,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城市南郊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山,宋时米芾称之为“城市山林”;还有道家“第一福地”茅山、“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拥有大小河流63条,地表水Ⅲ类以上比例达68.8%,列全省第三;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近年来,镇江积极创建国家低碳示范城市,是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先后应邀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中美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第21届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低碳镇江”已成为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镇江是综合交通的交汇点。自古以来,镇江就是沟通长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商埠重地、战略要冲。现在,镇江是国家级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枢纽,境内铁路里程全省最长,京沪、沪宁、宁杭、连淮扬镇等多条高铁线穿境而过,乘高铁1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润扬大桥、泰州大桥、在建的镇江大桥贯通南北,沪蓉、扬溧、沿江、镇泰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拥有-10米以下长江深水岸线80余公里,占江苏省的83%,港口吞吐量达1.5亿吨,5万吨级轮船可以直接停泊;拥有华东地区首个通用机场,周边3个国际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以内。“铁、公、水、空”综合交通优势日益显现。
镇江是经济战略的交汇点。镇江地处上海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交汇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扬子江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国家、区域、省层面的重大战略,镇江均是其中重要城市之一。受“两圈”带动、各种机遇叠加影响,镇江近年来综合实力加速提升,主要人均指标位居江苏省前五位,3个辖市均是全国百强县。制造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新兴产业为主导方向,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7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现代农业以丘陵农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为特色。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公司和财团在镇投资,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
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33.8亿元,增长9.3%,增幅列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亿元,同口径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2873.4亿元,增长15.1%,增幅列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8亿元,增长11.1%,增幅列全省第5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9%,列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94元和20922元,分别增长8.1%和8.9%。
“十三五”期间,镇江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稳中奋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和创意休闲中心,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全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