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 (记者 毛庆)老城区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因此改造更要“温柔细心”。如何通过“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3月8日,由市委社建工委牵头,会同市社科院、南京日报社举办的第三期“幸福南京圆桌会”上,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南京,探讨如何通过微更新的小创意,让老旧小区“老得优雅,旧得有味”。
微更新计划,让上海老旧小区“转角有惊喜”
在窨井盖和变电箱上作画,把寂寞的电话亭改造成手机充电站,拆下闲置的自行车停放架改造成儿童玩乐设施,垃圾投放点外面装饰绿色植物……通过一个个“微更新”设计项目,上海一批老旧小区成了“转角有惊喜”的地方。
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微更新”项目负责人陈敏介绍,去年,上海引入志愿者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艺术家、专业高校师生等,开展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筛选出第一批11个试点项目,分布在6个区8个街道,100多名设计师志愿参与。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经完工,通过小而美的各种设计改造,让这些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在实际运作中,更新试点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实施建设反馈等多个重要环节,全过程吸纳公众参与,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
“微更新花钱不多,但正是这些小改变,让老旧小区变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设计感,深受社区群众欢迎。”上海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杜娟介绍,四平路街道有很多传统的老工人新村,70%以上的房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是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公房,总体印象都是老旧、呆板、灰蒙蒙。去年,街道和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城规学院景观园林系合作,开展社区微更新计划,设计师们的很多创意都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社区里原来一个停自行车的公共空间,设计师调查走访时,发现很少有居民把自行车停在这里,于是将这个片区进行改造,变成儿童游乐场,目前利用率非常高。另外,设计师在小区围墙上做了几排风车,风一吹风车就开始转动,非常美。
城市治理风向从大拆大建转向“微空间”更新
“从大拆大建到微空间更新,是城市治理风向的转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过去30年,城市治理的风向是大拆大建,与1978年相比,2014年的总面积增加了14.8倍,花园住宅增加了14倍,新式里弄增加了72%,老房子几乎都拆得差不多了。大拆大建带来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但在增量土地不再供应、只能盘活存量资源的当下,“微空间”更新势在必然。“微”就是渐进,需多方参与。“微空间”更新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内容也很丰富,包括改造环境,恢复公共性;美化环境,创造共同利益;营造环境,活化邻里关系等等。比如收获季节举行户外美食烹饪节,共同分享彼此的美食等。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南京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王兴平则认为,微更新是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必然选择,包括移动售卖点布点、自行车停车区优化、人行道栏杆等设施的优化以及户外临时构筑物设置,都是微更新的重要内容。他建议,南京城市推进“微更新”,要注重公共空间、注重人群活动和社会社区文化塑造,同时也要注重弱势群体设施的增补,包括社区道路、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公园,特别是这些场所与城市其他功能的链接,如社区道路盲道走向与城市人行斑马线设置、与道路路面公共自行车停车区划分等的衔接与共享等。
建议南京尽早将“微更新”形成课题研究
圆桌会上,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联合创始人魏晨带来了“绿肺社区”的理念。他说,“绿肺社区”是绿色地理空间的微小变革和公共空间参与营造,“绿”是赋权手段与媒介,也是公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在社区环境的视野范围所占有的绿色面积即绿视率,平均要达到25%,这样的居住环境能使居者有健康的身心状态。这些绿色可以是社区小绿地,也可以是公寓庭院或是屋顶花园。
十多年前,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就撰写了《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一书。在他看来,“微更新”包含丰富内容,城市管理的精细精致,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来自草根基层的创意等,十分契合南京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更加吻合市民百姓的期待。建议南京尽早将“微更新”形成课题研究,所有相关改造项目也必须和片区整体风貌相适应。
【南京思考与实践】
孙惟勤(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建设与发展脱节、规划与民生脱节的状况。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那种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做好城市工作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最大的民生。要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精心精细精致,落细落小落实,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努力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
最近,市委社建工委会同市社科院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将在我市开展百姓身边“微更新微幸福”活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小微空间功能提升为核心,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各方参与、多元共治,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活动将根据基层需求、居民诉求,征集活动项目,号召市民、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参与项目改造方案设计,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重塑生活区域功能,提升小微空间人居生活品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中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幸福。
金安凡(秦淮区委副书记):今年以来,秦淮区在社会治理和民生工作中提出了“让群众没有不满意才是群众最大满意”的理念,在全区启动实施了“微幸福”行动,排定了微文化、微路网、微亮化、微设施等10项“微幸福”项目清单,通过解决这些个性化小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具体实在的“小确幸”,积累起美好生活的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