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媒
——透过梅花节看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2001年的花车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中山陵园管理局供图
2002年,梅花节开幕式很是气派。中山陵园管理局供图
写在前面
2017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到本周已近尾声。将近一个月的花海如潮、云蒸霞蔚之中,“赏梅大军”不断刷新客流纪录,主会场钟山风景区单日迎客曾经高达15万人次。
从最初创办算起,梅花节至今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在南京,它是历史上仅次于秦淮灯会的旅游节庆。从最初办节时强调的“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到后来回归旅游盛会、“百姓节日”,再到近年来南京旅游业的“花开遍地”,透过梅花节的发展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南京旅游业的发展脉搏,感受到“以花为媒”、发展全域旅游的宏大文章。
2015年梅花节开幕式,市民着汉服骑行。本报通讯员 梅宁摄
办节思路之变
赏梅习俗催生“梅花节”
南京人素来爱梅。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至今已有1500多年。
位于钟山南麓的梅花山,原只是个小山丘。上世纪30年代,岗上开始植梅,每到初春,便有许多市民自发前来观赏。到了1946年,这里建了一座观梅轩,并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梅花山。
“小时候,每逢梅花开放,父亲总要带上我们兄妹3人去梅花山。后来我们大了,工作也忙,有时候没法陪父亲去,他就拉着老同事一起去。”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69岁的邢定康回忆,初春时节去梅花山踏青赏梅的习俗,延续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正是因为“群众基础”广泛,1982年梅花被定为南京市花。
梅花节的初创则是在1996年。“1995年下半年,当时一位市领导提出来,南京人赏梅习俗由来已久,何不举办梅花节,全国推广,吸引游客?”邢定康回忆,次年春天,首届梅花节便在梅花山麓举行。“第一次办节,场面不大,堪称俭朴,在市民和游客中影响却不小。后面就越办越热闹了。”时任市旅游局市场处处长的邢定康,参与创办了首届梅花节,一直到2008年从市旅游局副局长的位置上退休,他整整“操盘”了13届梅花节。
2016年梅花节开幕式,市民旗袍秀。本报通讯员 黄昱东摄
曾经“梅花搭台经济唱戏”
让33岁的市民邵筠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的那届梅花节。“那年我上初中,同学拉着我上街看花车巡游。那场面真叫热闹!车上装点着彩带、气球,载歌载舞,所到之处,大家追着赶着竞相观看!”
此后数年,花车巡游、明星助阵几乎成了梅花节的“标配”:2000年梅花节期间,21辆花车还驶出江苏,赴上海、合肥等地巡游,观者为之轰动;2002年,主办方还在湖南路搞了一场晚间狂欢,当晚30万游客涌进,将整条街塞得水泄不通。还有一年梅花节的开幕式上,主办方请了许多大腕明星,在五台山体育馆开了演唱会,观众如潮。
如此阵势,投入自然不菲。“就拿制作一辆花车来说,每辆车的租用、改装、布展费,加上演职人员工资,至少要10万元。20辆就是200万元。”当年参与办节的一位旅游界人士透露。
如此大手笔投入造势,也不单纯是为了吸引游客。那几年,从市里到各个区和开发区,都借着梅花节的契机广撒请帖,邀请海内外客商,各种投资说明会、考察洽谈活动,甚至商品展销会,把一部“梅花搭台、招商唱戏”的经济大戏,演得热闹非凡。
热闹的梅花节背后,其实还“藏”着特定时期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强烈渴望。
2017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期间,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尽情观赏漫山遍野盛开的梅花。 本报记者 吴彬摄
如今回归赏花节日“百姓舞台”
时光悄然流逝,梅花节的办节思路也在悄然变化。
先是2005年取消了花车巡游。“9届梅花节办下来,花车巡游这种宣传形式,已经很难再像初期那样吸引眼球。与其把这笔钱继续砸在这里,还不如用来做旅游促销和推介,培育旅游市场。”邢定康说。
后来的梅花节,便越来越回归赏花、旅游本身了:2006年,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15个国家、地区的旅行商来宁踩线,与南京市民一同赏梅;2008年,景区设了“花情预报员”,第一时间向市民传递赏花资讯,还举办了“花为媒”万人相亲会、民俗风情艺术展演等各类接地气的活动。
“早先来梅花节是看明星大腕儿,现在不一样了,它是市民和游客展示自我的舞台。”汉服爱好者魏秀说,2015年的梅花节,他们组织了200多名汉服爱好者,骑车穿行在红梅、绿道之间,“我那天特别挑了一身白底印梅花的汉服,站在梅花树下拍了好多照片,朋友们都点赞!”
市民张明珠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去年梅花节开幕式的照片。照片上,她和众多社区文艺团的老姐妹一起,身着红色、黄色、粉色等各色梅花图案旗袍,款款从梅林中走来。这一天,她们是在10多个国家的游客代表前,演绎大型旗袍秀《中华韵》。
今年梅花节开幕式上,记者遇到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Hichen和来自斐济的留学生May。May兴奋地告诉记者,走在梅花林间,不时能碰见身穿古代仕女妆的“贵妃”,或穿着民国旗袍装的“闺秀”,“就像一个欢乐的大Party!”
旅游市场之变
20余年资源涵养,成就“天下第一梅山”
梅花节的主会场一直是在钟山风景区的梅花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梅花山远没有现在这么全国闻名,它更像是南京市民的‘自家花园’。”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廖锦汉告诉记者,1996年时,梅花山的植梅面积只有400多亩,规模在全国只能算是一般般。当时国内还有另外三大公认的赏梅胜地:武汉东湖磨山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
不过,经过20多年的资源涵养,如今的梅花山已经称得上“天下第一梅山”了。景区技术团队不断培育新品种,现在梅花山植梅面积已达1533亩,梅树3.5万余株,品种增加到了360多个,梅花的规模、数量、品种,均在全国领先。景区还有137个梅花品种完成了国际登录,拿到了独一无二的国际“身份证”:世界任何地方栽种这些梅花,都必须在它们的名字上注明“made in Nanjing”,“祖籍”也要注明是“中山陵园管理局”。
不仅梅花山上“看点”层出不穷,溧水傅家边作为梅花节的分会场,也以占地万亩以上的梅林遐迩闻名。这里拥有132个品种的梅花,不仅有红、紫、粉颜色,还有蓝、绿和其他颜色混合的罕见花色。此外,在南京的主城和郊野,赏梅线路越来越多,古林公园、雨花台梅岗、玄武湖公园、银杏湖乐园、珍珠泉景区内都有大片的梅林,景致各有特色,每逢花开时节,都吸引了许多游客“寻芳”。
深度开发,赏花赏出多姿多彩产业链
早先,梅花节对很多游客而言,就是看看花,拍拍照,半天足矣。但是,随着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开发,近年来的赏梅游越来越多姿多彩。
3月4日,游客顾洋拉着闺蜜,在明孝陵景区逛得不亦乐乎。她们先是徜徉在国内最大规模的梅花主题艺术馆,品味源远流长的梅文化;然后欣赏了一场中国传统人文风情插花展;随后又到文创产品展示中心,面对10多种做工精致的梅花衍生产品流连忘返:装在青花瓷瓶里的梅花香薰,绘有梅花图案的陶瓷茶具和花器,梅花手工珠串和发饰……顾洋她们频频下单,给几位女性长辈的“三八”节礼物就此搞掂!
“近年来,景区除了自行研发,还先后和浙江长兴的梅园基地、台湾的化妆品生产商以及扬州老字号‘戴春林’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梅花衍生产品。”中山陵园管理局经营处相关负责人说,比如梅花茶具,是景区请来民间手工艺人纯手工制作的原创产品,限量发售,十分受欢迎。
离梅花山不远有一处民宿叫“未见山”,27间客房。梅花节期间,每到周五周六,这里全部满房。“有外地游客慕名来赏梅,也有本地市民带着全家老小过来小住,清晨上山拍梅花,晚上回来喝点梅子酒,悠闲得很!”店里的工作人员说。
溧水傅家边则是以独特的“七色梅花”和果梅、梅花茶、梅精、梅子酒等衍生开发产品取胜。附近的山凹村、涧东村,几十户农家乐老板最近也是喜上眉梢:“赏梅大军”的到来,让家家户户生意好到爆棚。山凹村的“溧水礼物”店,收银员忙到几乎手软。新开的张塘角村更是打造了颇具禅意的茶舍、静谧的书房、文艺的咖啡馆,来迎接“慢下脚步”的赏梅客人。
看花,品梅文化,选购梅花文创产品,住下来月下灯下赏梅、品梅……“梅花产业链”的深度开发,让赏梅游赏出了千种姿态、万般回味。
以花为媒,谋篇布局全域旅游
梅花节,还是南京旅游发展的一朵“报春花”。
继梅花节之后,南京旅游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赏花、采摘节庆活动:高淳金花节、灵谷桂花节、栖霞红枫节,还有横溪西瓜节、莫愁湖的海棠节……近几年,南京旅游市场更是“花开遍地”:去鸡鸣寺赏樱,去江宁大塘金赏薰衣草、到杨柳村赏菊、去六合桃花岛看桃花……甚至,南京的许多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校花”,吸引市民前去观赏。
市旅游委副主任夏军说,今年,旅游部门又以花为媒,把江苏和南京的新景新貌串联成线,向国内外推介。在梅花、樱花、油菜花、月季花等经典春季赏花产品中,融入了牛首山、大报恩寺、老门东、秦淮游船新线路、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新景新貌,融入了各种特色美食,设计推出了以“花样南京、新鲜体验”为主题的南京春季赏花新品线路。
“初步测算,今年梅花节开幕以来,众多游客慕梅花节之名而来,在南京停留两三日,或乘秦淮游船,看两岸桃红柳绿;或到牛首山,在梵音声中赏纷繁山花;或骑行在滨江风光带,听春江潮水观春日花海。这些线路中,主要景点的客流增幅都有15%以上的明显提升。”夏军说。
自梅花山而始的赏梅游,早已延伸至傅家边以及全市各处植梅所在;自梅花而始的赏花游,也已经“一花引来百花开”,整合了南京更多的旅游要素,延展到了南京的各个区域、一年四季。
以花为媒,一篇全域旅游发展的文章正在谋篇布局。
专家观点
做好“以花为媒”这篇旅游大文章
怎样做好以花为媒发展旅游这篇大文章,一直是业内的人们不断思考的课题。就在今年梅花节开幕次日,国内一批专家聚到南京,研讨这一话题。
“应该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游客赏梅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服务。”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龙毅从服务的角度提出建议,比如,通过GIS与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向游客直观提供梅花节主要景点、餐饮分布情况、推荐交通方式、停车场信息、路径规划与引导服务;提供梅花品种讲解、进行最佳拍摄地推介与交流;甚至开展周边特色商品导购服务,实现商品预订、路径引导与物流定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聘研究员、智慧旅游专家周晓平的建议是,增加现代文创功能,培育衍生产业,比如发展婚庆、养生、亲子、文创、游乐、民宿、会务、骑行、马拉松等项目,从而克服赏花游的季节障碍,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引导旅游消费。
“很多人不知道,我国梅花欣赏的历史不足2000年,而食用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杰建议,在讲梅文化的时候,还要注意梅子的食用价值、挖掘梅子的食用文化,开发相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家们的建议虽是针对梅花节,但对于南京更多的赏花游,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