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家尽枕河”,人们不免会想到苏州。然而,历史上的南京,水网之密不亚于苏州,也曾是“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那时,居民区近水而建,街巷与河道平行,随河道曲折。
民国年间的秦淮河房
在南京有不少以船为屋的故事
说到“人家尽枕河”,人们不免会想到苏州。然而,历史上的南京,水网之密不亚于苏州,也曾是“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那时,居民区近水而建,街巷与河道平行,随河道曲折。
六朝时期,经常有人以船为屋,就住在船上。出版于南朝宋的传世名著《世说新语》中于是留下了不少与“船居”相关的故事。
《世说新语·赏誉》中说,曾雄踞凉州的张天锡初到建康,“犹在渚住”,就有人去拜访他。这是初到建康的人住在船上。其实,当时的一些社交活动也是在船上进行的,最著名的当是《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王羲之闻桓伊吹笛”的故事。
《世说新语·政事》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由此可见当时民间以船为屋的情况相当普遍,亦可见当时南京的水网肯定相当密集。
宋代枯水时期,秦淮河的水道收窄了近一半,运渎、青溪及其他河流也都出现堙塞。河岸土地很快被居民占据利用,居民在空出的河岸上建房,形成了秦淮河房的建筑特色。
和苏州地区沿河建筑多是面河而居不同,秦淮河房是背对河道,另在门前形成街巷。
当然这些河房都有下达河面的阶梯,以便取水用水,与河船中的人进行交流。
新街口一带水网穿街过户
清代乾隆年间刘湘煃《城内沟渠考略》中,以杨吴城濠和秦淮中支为经,以新街口一线为界,将老城区分南、北两片,详细介绍了当时城内支脉水网情况。
晚清时期,门东一带还有条小运河
据此可对南京城南、城北支流沟渠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加以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因古今地名变化较大,这里将已变化的古地名与现地名做相应对照,而现已消失的街巷则说明其大致的方位走向,以便读者理解。
城北
先看城北部分,其以杨吴城濠为经,自西向东,逐一叙述汇入的支流:
“城北之河,起干河沿,东行至北门桥,而红土山东、永庆寺南之水,自豆菜桥东,经高家酒馆大街北折,经居民园内,穿花家巷桥,又穿韩家巷桥,北经民居,又北穿陆家巷桥,经民居而北,由馒头桥入焉。”
干河沿至北门桥河道,即属杨吴城濠。永庆寺即白塔寺,原在今百步坡东永庆巷,则红土山应即清凉山之余脉。直到三四十年前永庆巷南山坡下还有流水不断,现仍有水流断续至豆菜桥。
此水经高家酒馆北折,穿过今中山路,中山路东侧的东西向小巷,自南向北,依次为花家巷、韩家巷、陆家巷、汇文里,则馒头桥当在汇文里近北门桥处。此水沿途多次穿过民居宅园。现高家酒馆以下已完全湮灭。
“东过北门桥至莲花桥,而进香河之水入焉。”
进香河自鸡笼山下向南,即今进香河路一线。跨进香河的桥,前人说法不一,通常称“进香河五桥”。而以《同治上江两县志》中的《二县城内图》看,自北向南一共有六桥:西仓桥,即新仓桥、进香河桥,后拓入北京东路。
石桥,即大石桥、石板桥,现仅余路名,东至进香河,西至丹凤街;路北通荷叶巷,旧名九连塘,清代尚有九塘相连,遍植莲荷;东南侧原有金陵官绅昭忠祠,园中有临河水榭。红板桥,即虹板桥,现存路名。严家桥,现存路名。
莲花桥则是跨杨吴城濠之桥,现位于进香河与杨吴城濠汇合处;桥北面河旧有莲花庵。旧有莲花桥路东至通贤桥。而老虎桥则位于四牌楼与通贤桥之间,不属进香河五桥之一,现存路名。
“又东过通贤桥。而红土山东南之水,自小五台园上东旁诸塘,由园上经管家桥穿街,又经园上小桥,则水渐大如渠,东经民居,由塘坊桥穿高井大街,又经民居,直至沐府西门之内始出街。经小石桥折而南,循小紫竹林之街而东,又至横街,旧有小桥,修街者毁之,其流遂断,转而北折山塘边,经上乘庵后墙之外,绕庵北鱼塘,又有小石桥穿街,东北数十步,即马家桥,而中为塘埂所阻,至马家桥则北流,循香铺营街之东,穿过数小巷,直至鸡鹅巷街南,又折而东,经民居,由观音阁后,亦经民居东出小巷。而网巾市北大仓园石板桥之水,由园上经如意桥入焉。东又经民居,至大椿树而入杨吴城濠。”
这一支仍是五台山余脉之水,自西向东,诸塘、诸园,当即今小锏银巷、大锏银巷、沈举人巷一线。管家桥桥址原近沈举人巷口,与糖坊桥之间旧有老米桥,当即此“园上小桥”。
沈举人巷与糖坊桥之间,原新街口西北角摊贩市场中,二十世纪中叶尚有两个大水塘,在建金陵饭店时才最后消失。
高井大街,即今丰富路一线,由南向北旧称头道高井、二道高井、三道高井,为旧时自西南向东北的干道。一九三一年新街口广场建成,广场以北的高井大街遂以糖坊桥为名。
明人画《乌衣晚照》
糖坊桥北头,长江路估衣廊东,廊东街附近即原沐府西门,这一段水道都在民居中穿行。此后水道南折,小紫竹林在今青石街北端田吉营一带,据说田吉营原名田鸡营,因水塘多田鸡而得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石街尚有河道、水塘、小园,街南旧有刘军师桥。青石街东通向上乘庵,今拓并入洪武北路。马家桥在香铺营。香铺营今亦拓入洪武北路,其街东小巷,有相府营、安将军巷、红庙等,到鸡鹅巷已至杨吴城濠南岸,复东行经观音阁,汇入杨吴城濠。
观音阁在鸡鹅巷南、网巾市北、如意里西。如意桥即如意里旧称,大仓园后拓并入长江路,此处又有一细流汇入。这一支流沿线的桥多已消失,地名亦多改变,但仍可以清楚看出其流向。
“又稍东,而制府署后诸小巷之水,东北由查巴塘、黄家桥、华严庵北,流经石婆婆庙右入焉。”
制府署即两江总督署,今“总统府”所在。黄家桥在黄家塘,南起东箭道,北至长江后街太平桥,原名青溪里。石婆婆庵在今太平北路西,北近浮桥。这一段水道,当亦属青溪故道遗迹。
“又东经竹桥,而满城有水,自小闸口入焉,即古之所谓青溪也。又南经西华门桥、复成桥,而倭缎堂东之水由仓前入焉。又南,而旧大内五龙桥之水,自半边桥入焉。又南,经大中桥,而南流注于秦淮。此县治在北之水也。”
竹桥即今竺桥,杨吴城濠经竺桥转向南流。满城即驻防城。大内五龙桥之水,即明御河水,半边桥即柏川桥。这一段水系相对明了。
城南
新街口以南部分,其指为以运渎为经,实际上说以秦淮中支为经当更准确。
“其在南者,以运渎为经,自内桥西过鸽子桥、笪桥,分为二支。一支由乾道桥南流于江宁界,至陡门桥入秦淮。一支经鼎新桥、西经仓巷桥,而王府巷南、朝天宫前之水入焉。又西经望仙桥,而古城隍庙西之水入焉。又西经张公桥,而石城门东、冶城山之西之水入焉。自内桥以西,其流皆甚短,而地鲜积潦,其水皆随运渎而西出铁窗棂以达于外河。”
这里说的是秦淮中支内桥以西段及古运渎南段。自笪桥南流至陡门桥入秦淮的是古运渎南段遗存,一九三六年河道已填成红土桥路,南起升州路原陡门桥,北至七家湾草桥。
自笪桥西流经铁窗棂(今涵洞口)入外秦淮河的,属秦淮中支,在今建邺路旁。望仙桥以南有范家塘,民国年间尚存池塘。
石城门东之水,亦五台山余脉之水,经虎贲仓前石桥(今莫愁路西有石桥村)、侯家桥,至张公桥入秦淮中支。侯家桥正在山之西。
“自内桥而东,则水东流。而铁塔仓山东之水,自董家桥穿街,东经园上,循丰府巷之南而东流,又穿两小巷,于民居内东穿高井大街之漾米桥。而王府巷东北、叶家桥以东之水皆会焉。又东循明瓦廊而东,或出街外,或入民居,又东至白塔大街之北首,入民居,又东出园上,沿途阻碍,秽恶不堪。”
铁塔仓,即铁塔寺仓,在朝天宫后冈上,早就有塔无寺。漾米桥在明瓦廊与高井大街相交处,董家桥或在朝天宫东。
当时有丰府巷、小丰府巷、大丰府巷,丰府巷即今石鼓路一线,小丰府巷即今铁管巷,南过三茅宫通小王府巷,大丰府巷即今丰富路北段,其南即高井大街。此处所说王府巷即小王府巷,在朝天宫东北。
叶家桥,晚清已改称易驾桥,近朝天宫观剑池。这一支流皆冶山以东之水,俱相汇于漾米桥,复沿明瓦廊继续东行。
白塔大街位置不详,据上下文意,应在明瓦廊东。按大香炉得名,是因龙翔寺铁鼎,而龙翔寺亦有白塔,白塔大街或即大香炉。其东有园,即张府园。这一段河水当时已污染严重。
“而新街口南之水,至破布营东与之相会。又东而南,由园上经永安桥,又南而东,入民居,经小宰猪桥,又经园上,循羊皮巷街南,而东入民居,东穿卢妃巷大街,经大虹桥而东,而老王府之水东南流至大街,循大街南流在民居内,将至大虹桥之水合焉。”
当年破布营北通香铺营,南接明瓦廊。破布营东南有皇圃园、春水园,再南有武学园,皆可称“园上”。
卢妃巷即今洪武路南段,北接小虹桥,老王府即今洪武路北段旧称。这里说的大虹桥,即今洪武路、户部街口之桥,旧称虹桥、小虹桥。新街口以南汇聚之水,老王府西北来之水,都在小虹桥汇合。
可见小虹桥是当年重要的水口,正如《客座赘语》卷一中所说,“东虹、西虹两桥北达之水,环络交带,俱绾毂于此”。
当年新街口一带水网密布、穿街过户的情况,历历在目,但由于水道曲折,多堙阻不畅,污染严重。
“自虹桥东流,循户部街南、宰牛巷北,皆在民居之内东流。而土街口东南之水及邮政街内之水,则由铁汤池东南穿街,经诸塘,又穿街,经龚家桥,又穿街经诸塘,而东南至户部街西小石桥穿街而南,入民居,与虹桥之水合流。又东出宰牛桥,桥虽小而水长盈。至桥东,而党公巷之水自北入焉。又同入民居南流,经王景亮官房之内南出,至书院后,而五圣堂小桥之水自入焉。”
户部街南有宰牛巷。土街口即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其东即邮政街,后皆拓并入中山东路。当时自铁汤池至户部街间有三个大水塘,街南还有个鸭子塘。
党公巷在今淮海路东段。书院即钟山书院,在今白下路广艺街东,娃娃桥南。当年洪武路两侧水网密布,池塘也多。
“又东流抵花牌楼大街,循街而南,经民居出街,循书院东墙而南。而制府署前之水则由离子巷、大阳沟之五老桥,南流经寿星桥,再南穿常府大街,顺街西折入小巷,经小桥西南九莲塘,又西循倒回子巷,顺巷而南,经倒回子桥,又南经下卫桥,经大塘西转,由苍桥而会宰牛桥之水于书院之东合流。南经钱厂桥而西,南绕书院前,经六水桥,而西方庵北之水,由通忠桥循龙王庙西,而南经大塘,又旁民居之后而东流,会于六水桥之西合流。南经娃娃桥,此盖古之护龙河久而湮者也。”
花牌楼大街即今太平南路杨公井以南一段旧名,南行经过白下路,此水又循钟山书院东墙南行。而两江总督府南之水,则自东箭道南行。
大阳沟在科巷南、文昌巷北,一九五一年填沟成路,后名新巷。五老桥、寿星桥均在今利济巷一线,今尚有五老村。
常府街西口有常府桥,其西南九莲塘,在今杨公井东,旧名九连塘,即常遇春府花园内九塘相连。倒回子巷不详,常府桥南时有太平桥、校尉桥、史桥。苍桥即仓桥,在马府街西口,当钟山书院东北角。其南即钱厂桥,当钟山书院东南角。水道由此向西,绕行钟山书院南面。
六水桥、通忠桥不详。西方庵在鸭子塘南,龙王庙在西方庵东、钟山书院北,则两水当会于钟山书院西北角。附近即娃娃桥,也就是南唐护龙河上的东虹桥。
“至娃娃桥南。而细柳巷、栏杆桥之水西流穿花牌楼大街而西,旁兴隆庵东而南而西,由三山桥而出,会于娃娃桥之南。沿途壅塞亦甚。又合而南流,至县治东,而西方庵南之水与鬼脸营之水,穿县治东北之围墙东出而会焉。又南流经升平桥,而入古城濠。东南流至银定桥,而王府塘、八府塘之水自北入焉。又东南流至淮青桥,而入秦淮。此皆上元城内沟渠之最大者。”
栏杆桥在马府街东口,细柳巷在栏杆桥北。兴隆庵、三山桥不详。县治即上元县治,在今白下路南、广艺街东。
鬼脸营,今名闺奁营,在西方庵与洪武路之间。以上诸水均在升平桥汇入秦淮中支。银定桥即银锭桥,在八府塘南秦淮中支上。《白下琐言》载:“旧王府塘、八府塘两处屡有溺人之患……嘉庆丁丑,疏浚支河,尝抛弃瓦砾于其中,以图填塞,继有沮之者,遂中止,而患仍未绝。”可见当时两塘水相当深。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还是城内“沟渠之最大者”,更小的支脉尚未收录在内。即便如此,直到晚清,南京城南城北仍遍布“小桥流水人家”景象,说“人家尽枕河”,不能算是夸大其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