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往事 | 他们走出去依然心系家乡百姓

2017年03月20日 10:27:05 | 来源:连云港文化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看着咱们的老乡在外爱民如子、广施教化是不是在高兴之余还有些小小的嫉妒呢?不必如此,现在咱就来看看咱老乡里那些衣锦还乡,心系老乡的人们。

  (一)

  两宋之际,北方金国大举入侵中原,生性羸弱的宋朝皇帝对于究竟是战还是和,始终摇摆不定。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难”。当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史称南宋。对于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新登基的宋高宗心里没底。此时,官拜从六品的右文殿修撰向皇帝上疏,陈述中原边防的利害关系,要求朝廷迅速抵抗,以制止金兵继续南下。

  这个给宋高宗上疏的右文殿修撰名叫胡松年,字茂老,籍贯海州怀仁(今赣榆)。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潍州(今山东潍坊)教授,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专家说,资善堂是宋代为皇子或皇太子而设的专门学校,赞读即训导官。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年)四月胡松年任殿试参详官,后迁任中书舍人。当年十一月,因受太傅王黼的牵连,被贬至太平观担任提举一职。在宋代时,太平观是为安置即将退休的年老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胸怀高远的胡松年无论如何也不会甘于消沉的。

  靖康之役后,胡松年跟随宋高宗来到南京,在集贤院担任从六品的右文殿修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胡松年因上疏皇帝陈述边防利害,被召入宫商议军情。在此期间,胡松年以宋高宗特使的身份,多次身赴敌营,从中斡旋游说,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殚尽竭力,回国后被封为吏部尚书。后来,他在出任平江知府(今江苏苏州)时,当地贪官污吏闻风则“解印敛迹”,胡松年以兴利除害17事张贴于闹市,受到百姓的拥戴。

  朝廷在加封其“徽猷阁待制”后,胡松年上疏陈述江防的重要性,认为当时的长江防线不具备“立国藩篱”的作用,也不便于兵力的调遣。

  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胡松年被召为中书舍人后,胡松年又提出了在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等处屯驻水军,以备金兵南下在此渡江。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金人要求南宋派重臣前往商议谈判事宜,许多朝廷大员不敢前去。胡松年作为奉表通问使,依然赴伪齐皇帝刘豫的大营,声称“必复故疆而后已”。此般豪情壮志,非一般人所能及。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胡松年病逝。因其平生不聚钱财,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他将所得俸禄及受赏金帛多用于军费,无以“为子孙计”。

  (二)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在灌云县西临乡(今海州区宁海街道)一户士绅家庭里,一名婴儿呱呱坠地,他被家人起名叫邵长镕。专家说,他便是日后为海州商埠的开辟奔走呼号,为海灌分治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回乡兴办尚志学堂,深受乡民爱戴,被誉为“桑梓达尊”的邵冶田。

  地方文献记载,光绪年间邵冶田就读于板浦敦善书院,中过海州乡试的秀才,后来又经过岁科两试,以“字冠全场,成绩优等,补为廪生”。不久后,被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世居板浦的贫苦农民为摆脱海州地方豪绅的盘剥与压榨,于当年11月革命军占领南京后,由板浦籍乡绅江恒源向新组建的临时政府提交了海灌分县计划文稿,原担任江苏省咨议局议员的邵冶田此时恰好在省临时议会任职,江、邵二人在宁上下游说,奔走呼号。最终临时政府决定,从东海县内划出板浦等十五镇设灌云县。县治设在板浦,因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取二地名之首字,定名“灌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海州绅商沈云沛、许鼎霖等呈请两江总督周馥开放海州临洪口和青口为通商口岸以来,至1920年,因临洪口沙涨水浅,不宜轮船航行,且修堤筑码头花费甚巨,开埠工作进展缓慢。1921年至1924年,北洋政府曾多次派遣官员,督办海州商埠事宜。“因海港尚未完全决定,故商埠范围,亦未贸然从事规划”,而海州人则希望早日开埠。

  1921年前后,邵冶田在北洋政府国会中任众议员江苏代表,当获知海州将要开埠的消息后,邵冶田多次呼吁和督促政府,就商埠经费筹措事宜,以及筹备期间必须进行的调查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1921年12月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海州海港及商埠之京讯》的消息,文中提到邵冶田向北洋政府提议,筹建海州商埠所需经费问题,可参照吴淞商埠开辟时所设置的临时经费,定为二十万元。

  1922年6月,邵冶田将此议案提交国会审议,建议从地方关税中抽成以补贴海州商埠的筹建经费。1923年7月,邵冶田再次提交议案,请就海州临时车站暂设临时商埠,并拟定三条筹款办法:提高土地价格,减免相关税收;设立海鲜水产市场,收取管理费;建设市场所需费用先由商埠向省政府申请垫付,待日后商埠开辟后,以土地出让金偿还借款。经过邵冶田等旅京海州同乡的多年呼号奔走,1926年,由海州商埠督办公署最后划定商埠区域。因此在专家看来,在开辟海州商埠的这段事关日后咱大港城命运的重要历史事件中,邵冶田的功绩不容忽视。

  1943年,邵冶田八十寿辰时,西临乡全乡人民为感念其恩德,为其立碑表彰,并邀其好友前清秀才徐家声榜书“桑梓达尊”四字,立于西临乡如意庵西大路旁。翌年冬邵冶田病逝,享年81岁。

  据专家介绍,这块“桑梓达尊”纪念碑在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历经数次劫难,曾被当地村民作为基石修建社房,后被遗弃于卞浦村三队河畔。2013年11月,市文物保护学会志愿者刘洪雨、李彬等人在宁海乡周边开展文物走访期间,获知此碑的下落。2014年,在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多方的努力下,这块记录邵冶田荣耀一生的纪念碑被移入博物馆被林中,其高大挺拔的碑身,俊秀刚毅的榜书大字,无不彰显了邵冶田传奇的一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一睹为快。

  (三)

  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著名教育家,此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8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他积极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机构,并创办《职业与教育》期刊,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他也是咱大港城人。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都已经猜到了他的身份。没错,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父的江恒源先生。

  据史料记载,江恒源先生字问渔,号蕴愚。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生于海州板浦尤庄村。江恒源自幼聪慧过人,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得中秀才,1904年考入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毕业后任海州中学堂博物学教习。1913年,年仅28岁的江恒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国立北京大学深造,1915年毕业后,先后在朝阳大学(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大学(1949年停办)执教。1924年,江恒源先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并出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一职。

  1926年,江恒源应邀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一职,后经黄炎培先生推荐,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并支持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乡村师范的设想。1928年1月,应冯玉祥的约请,江恒源赴河南任省政府委员并兼任省教育厅厅长。离任后,江恒源又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等校任教。在此期间,江恒源先生逐渐认识到,振兴中国需要大批技术类人才,职业教育刻不容缓。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江恒源先生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人支援抗战,并创办一·二八残废院,收容在战斗中伤残的中国守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江恒源组织职教社西迁武汉、重庆等地,继续坚持开展职业教育,积极支援抗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恒源先生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务委员、中华职业学校校长等职。1961年2月,江恒源先生因病逝于上海。

  江恒源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尽力鼓舞民族精神,使受教育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绪,无论做一工或成一事,皆要认定为国家、为民族,不是为个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