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植保机、摆杆撒肥机、智能化水田耕整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各种先进的农机具摆满了车间。在姜堰娄庄镇洪林村曹冬林眼里,它们都像自己的小孩。每台农机从零配件制造到大型机具组装再到操作,曹冬林都游刃有余。
“我们研制的5种农机具,拥有50多项专利,其中智能化水田耕整机就拥有30多项专利。”曹冬林说。近日,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智能化水田耕整项目荣获市第四届创业富民大赛第一名。
看准农机配件市场决定创业
41岁的曹冬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曹冬林说,小时候,他帮父母下田干农活,插秧弯腰,割稻动刀,运草打号,真的很累。“那时,我就憧憬着将来能研制一种机器,代替人工劳作!”
1995年,曹冬林从扬州技校毕业后,先到柴油机厂干了两年,后又到加油站工作。曹冬林说,在加油站工作期间,每逢农忙时节,都有南来北往的机手开着收割机进站加油。一次,一位机主给收割机加油时说,油价高些还能承受,机上一把剪刀坏了要花1200元更换,“不管哪位机主,剪刀坏了,心都疼。”说者无意,曹冬林却动了念头,不如回家创办农机配件厂。
曹冬林经过一番调研发现,当时,久保田收割机等农机配件,基本都是进口,价格高,机主和农民难以承受。“我也是农民,知道农民种田的辛苦。”曹冬林说。
2003年,曹冬林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回娄庄办起了姜堰鑫发机械配件厂,专门研制农机配件。
靠自学成为乡村农机专家
要造出进口农机的配件,必须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此,曹冬林买了《现代农机与装备》、《农业科学技术》等书籍,仔细研读,遇到难题就去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请教专家。
曹冬林的妻子说,那时,丈夫经常学到深更半夜,好几次趴在桌上睡着了。白天,曹冬林还要深入田间,仔细观察作业中的农业机械,一看就是半天,时常被飞溅的泥水溅得像泥猴子似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农机展销会,曹冬林都设法前往。渐渐地,他对每种农机的性能和特点都了然于胸。
曹冬林仔细研究发现,农机刀具不耐用主要是热处理技术达不到标准。对此,他研读专业书籍,上网搜集大量资料,并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经过一年多的研试,(下转02版)
(上接01版)曹冬林自主研发的收割机刀具终于出笼,质量不逊色日产刀具,且价格仅进口刀具的一半。2004年秋季展销会,曹冬林研发的收割机刀具一炮走红,被日本久保田公司看中,签订了长年配套供应合同。日本农机专家还竖起大拇指夸赞曹冬林,称他是中国乡村自学成才的农机专家。
近年来,各地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可农民收割时将秸秆粉碎埋入土中,难以做到田块平整,不仅费时费力,还影响水稻生长。曹冬林想,如果能研制出一种水田埋茬机,将草和泥土搅合均匀,完全埋入土中腐烂成肥,不就解决大问题了嘛。
2011年,曹冬林成立泰州樱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高薪招募一批专业人才,琢磨设计水田埋茬机。曹冬林带领团队来回奔波水田和车间,历经一年多时间研制出当时国内先进的水田埋茬机,其埋茬结构、拖板柔性缓冲补偿设计等获得专利。
一个机械拥有30多项专利
2014年夏,曹冬林调研市场发现,农民对操作农机有了舒适便利的追求。曹冬林到韩国、德国观摩,到多家农科院请教,最终将目光定位“智能化水田耕整机”项目。
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曹冬林和团队成员几乎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2.8米长的刀轴均放80多把刀,拖拉机才能最省功。”曹冬林说,仅此一项,他们就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反复做了多少试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刁小伟是研发团队的一员,“因为农田土壤基础结构有差异,不少国外制造的机器到中国的田里,犁头经常会断掉。”刁小伟介绍,经历了一整年的反复试验和调整,他们设计的耕整机犁头采用合金钢材质,更轻但能承载更大的扭力,还配备了激光发射器,操作更加简单,“经过我们机械处理过的土地,上层土壤比较紧实,能更好地保水,下层土壤比较松,水稻根系更容易生长,产量更高。”
曹冬林和团队研制的智能化水田耕整机,具备旋耕、打浆、耙地、埋茬等多个功能,且操作简便,深受农民和农场主欢迎。该机械拥有30多个专利,其中5个发明专利。
曹冬林团队还研制出植保机、摆杆撒肥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等先进农机,专利多达50多个,其中发明专利7个。樱田农机公司获评姜堰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市发明专利十强企业。这两年,樱田农机走俏国内农机市场,2015年纳税销售2000多万元,2016年突破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