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不仅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更牵连着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无锡气象部门不断探索精准服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建立起无锡的“智慧气象”。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前夕,无锡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设备更新:捕捉更多气象信息
气象设备运用,在实时监测、提升预报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无锡10多年前仅有一个自动气象站,如今已增至近百个,及时捕捉各个区域的气象数据。去年起,无锡气象部门增加各类设备,积累更多气象数据和经验,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度。
去年市气象局在广南立交等高架桥设了四个道面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高架桥面冬季结冰、积雪等情况。“高架桥面不接地气,气温变化与地面有较大的不同,比如冬季夜间下了小雨后地面不一定结冰,但高架桥降温快桥面容易结冰。2013年2月7日,机场路高架桥面就因薄冰造成多车追尾。有了这样自动气象站,高架桥面结冰等异常情况就能及时被发现,有利于保障城市的交通安全。”
此外,市气象部门去年在太湖中建了一个太湖生态气象环境监测平台,今年计划在宜兴地区的太湖内再建一个,监测太湖内的风、水文、水质等气象数据。城市生态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站、激光雷达、激光雨滴谱等新设备正在陆续投用。
“智慧气象”:借助物联网服务更精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锡的气象服务正在转型升级,进行智慧化探索。根据“十三五”规划,无锡将在这5年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智慧气象”。
“‘智慧气象’的建设,会让我们的气象服务投放更精准。”市气象局人士说,去年无锡气象部门与上海安信保险公司合作,在宜兴的一处茶园建自动气象站试点监测春茶指数。保险公司把相关气候条件对茶叶的损害程度指数化,以气象数据为依据计算赔偿金额。在保险期间,当实测气象数据达到约定的理赔值,无论有没有受灾都会进入理赔程序。去年3月的一次降温,茶园的自动气象站实测的气温达到赔付标准,部分茶农获益。此外,气象部门将更加注重与市民以及各单位互动,根据需求开发接地气的产品。气象局人士表示,气象智慧化的一系列探索,是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未来他们将为政府、企业、个人量身定制,提供他们需要的预报或提醒。
播报方式:渠道更多发布更及时
说起气象服务,最贴近百姓的要数天气预报了。无锡气象部门在为公众提供气象预报服务时紧扣时代脉搏和市民需求,通过众多渠道及时发布天气情况和预警预告等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无锡气象台对外发布天气预报的渠道仅有电话、报纸和电台。随着沟通渠道日益多样化,气象部门开辟各类发布渠道,方便市民及时接收天气信息。“除了日常天气情况,预报人员对暴雨、台风等12类灾害性天气及时监测,做到尽早预报。”气象台负责人说,他们利用自动化监测识别报警系统以及自己开发的一键式发布平台,尽早将气象信息同时在各类平台发布。市气象台还主动加强与环保、农委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使预报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比如气象部门与农委合作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警,首席气象预报员每天测算森林火险等级,每周做成专报,便于相关部门和市民在清明、秋冬季等风险等级高的时节尽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