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江临海,山清水秀。南通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旧时贸易往来依赖水运,中国近代第一镇“唐闸”地理优势凸显。南通市区人多数都走过唐闸的桥。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故事呢?
闸港桥
位于唐闸河东街北路中段有一座横跨闸港河的桥叫闸港桥,别看它不大,桥面也不宽,却是唐家闸最早建造的一座桥。1896年起,唐家闸的桥梁建设开始起步。1911 年为畅通唐闸河东街南北交通,首建闸港桥,它比唐闸的大洋桥还要早三年建成。
闸港桥原来是一座木结构桥梁,桥宽不足十米,桥长八米左右,它位于通扬运河上的大洋桥北100 余米处。沿河向东拐弯可通刘桥、石港、阚家庵、四安。闸港桥不但因造桥早而闻名。闸港桥一带曾是南通粮油加工的集散地。
唐家闸八家大院名宅之一的恒益明油米坊老板顾启明的四合大院也在闸港桥下,有房屋三十多间,是一座保留完整的明清格式民居建筑群。
唐闸大桥(大洋桥)
唐闸大洋桥建于1914 年。当时唐闸河西至河东的人来人去,除了北川桥、杨家湾( 原为范家渡) 有渡口外,闸南一带就靠管家渡口摆渡到河东。张謇先生开办大生纱厂后,缺少堆放花、纱、布的堆栈,准备建筑一个大型仓库( 即于1918 年5 月建成的大储堆栈),需要运输大量建筑材料到河东的渔池港北的建筑仓库,就建造了横跨通扬运河的大桥——大洋桥,当时它是除跃龙桥外的南通第二大桥。 1914 年,大生集团公司为改善唐闸河东河西陆上交通,雇请宁波帮( 客帮) 工匠建跨越通扬运河建造大洋桥。
大洋桥几经重修,2000 年后桥面加宽至8. 7 米,引桥加长,如今已成为唐闸一景。
西洋桥
西洋桥位于唐闸西市街中段,张謇先生在上世纪初先后开通内河和长江航运业务后,港闸河延伸到泽生水利公司北的北川桥,张謇先生就嘱大生纱厂庶务课经办造了一座木结构的桥横跨港闸河。张謇老先生在建造全国第一条民营公路时,将高岸街南首的木桥改建为水泥桥。桥上原有铁栏杆、铁索。花纹石上镌刻“西洋桥”三字。它是区别大洋桥而又位于唐闸西边的第三座“洋式”桥。故称西洋桥。由于港闸公路运输日益繁忙,1943 年,由地方乡绅出资、大生纱厂赞助,建造了一座单孔钢筋混凝土板桥,长18. 5 米,宽6. 5 米,是唐闸当时建筑比较讲究的石板桥,带有西欧风格,故取名西洋桥。西洋桥曾易名为胜利桥,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
西洋桥街两旁商贸发达,日用百货、药店、小吃店、理发店、茶食店等近百家。目前仍是唐闸通向天生港和新开辟的大生路的要道口。
北川桥
据《南通市志》载,北川桥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建成公路桥,原为木桥,1966 年改为钢筋混凝土工字桥,它横跨港闸河与通扬运河交界口。
唐闸之所以有“小上海”之称,除了张謇在唐闸办的工商实业、教育慈善、社会公共事业和教育、文化外,恐怕与唐闸北川桥下的大达轮船公司和大达内河码头的繁华有关。一些小集镇运货来唐闸的都是木帆船,通扬运河上白帆点点,百舸争流,汽笛声夹杂着纤夫的号子声,人们沸腾的欢笑声,在运河两岸飘荡,北川桥一时闻名遐迩。
当年徽州人到南通来卖南北货、水烟、凉席以及山东人卖水果、干枣、山货、皮料等都从唐闸中转。1903 年北川桥下就有了专门为这些客商服务的“淮海客舍”( 现在唐闸江海旅馆前身)。电报局也在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办公楼下。在北川桥一带还有大达公碾米公司、通明电灯公司、闸北房地产公司等实体企业。带来了北川桥一带商贸的繁荣。
疏航桥
唐家闸有个“古年八代”的老桥,那就是疏航桥。它与闸港桥、大洋桥、西洋桥、北川桥是唐家闸五大老木桥。据《南通地方志》载,此桥曾名猪行桥,位于港闸路东首跨港闸河,始建于清代。
据当地八九十岁老人回忆,在张謇先生疏通港闸河之前,这里就有个猪行桥了。解放后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因猪行桥名俗才改名叫它疏航桥。为什么起初叫猪行桥呢? 这要说到唐闸的“十八间”了。这“十八间”就在疏航桥东首。也就是18户店铺中有一个开猪行。这个猪行不但宰猪、贩猪、运猪,还有个肉铺,卖鲜肉,带卖猪头肉、猪杂碎等。旁边还有家小酒店,这样猪行周边也就小有名气了。造这座木桥的时候,老百姓叫惯了周家猪行,就将桥名叫猪行桥,那时桥身不大,四接头木板。后来张謇先生开通了内河运输,港闸河上汽船、木船穿梭。猪行桥也加高拓宽了。1986 年改造疏航桥路。疏航桥不但是桥名,还是个地名了。
放工桥
1895 年张謇在唐家闸创办大生纱厂时,考虑厂里职工3000多工人,为方便上下班而造的便桥。纱厂有一个门在西洋桥东,在油脂厂西首对面的街上广生油厂和老工房斜对面的大生纱厂的人行道桥,这就是上世纪90 年代前唐家闸老幼皆知的放工桥。
这座桥是钢筋水泥结构,桥面不宽,可并行10 余人,进出一部卡车。解放前,对工人搜身的陋习还未改变,不论男女下班时全身上下要被搜查一遍,工人无可奈何地叫它“奈何桥”。解放后工人扬眉吐气当家做主,社会地位变了,工人们称它“解放桥”。此桥目前依然存在,只是此段港闸河已被填没已无法通行。
赵家高桥
唐闸镇的东北角,有座小有名气的赵家高桥,离镇不过三里远,人们简称赵高桥,更有人干脆叫高桥。赵家高桥未建之前,南来北往的人全靠渡船过河,十分不便。据说在大生纱厂建厂前40 年,当地有一位赵姓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方集资建造木桥。因桥又是赵氏官员发起兴建的,故取名赵家高桥。桥下的东西河是通扬运河的一条支流,十几里河上仅此一桥,桥下之河亦顺理成章地叫“高桥港”( 河),紧靠桥北尾,有一座土地庙,当地的人都叫它高桥土地庙。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几次修建赵家高桥。该桥原址现位于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内。
南憩亭桥
老桥是由阜生蚕厂职员业镜渠建造让路人憩闲和歇力的。位于南憩亭北端。现在的桥是城闸路改造时新建的。
在南憩亭桥河东曾有一座由麻石砌成的无木结构的古老的高桥,悬空在通扬河东的支流三里岸河上(高6 米多长15 米左右),故称三里岸桥。此桥和河流1958 年被拆毁、填平。同时被毁的还有在桥下一群石人石马大陵墓。据说系清同治皇帝的奶妈朱氏之墓地。开通通吕运河时,该桥不复存在。
城闸大桥
为重振古镇唐闸雄风,减轻城闸路节制闸段交通拥堵的压力,市政府于2004 年6 月开始在通吕运河上建造城闸大桥,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与港闸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2. 58 亿元,于2007年6 月建成。城闸大桥工程是当时南通内河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城闸大桥及引桥工程全长1637 米,桥梁全长596. 2 米,桥宽34 米,为独塔单索面斜拉桥。
2015 年通吕运河北岸绿廊项目建设完成,城闸大桥附近树木葱笼,花草缤纷,成了通吕运河上的靓丽风景点。
当然,唐闸的桥远不止这九座。它们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可磨灭。
随着发展变迁,未来这些桥的命运还会改变,但关于这些桥的故事值得我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