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那么春尽江南我觉得也是如此,就是春天突然消失了,可是春天还会来。”
格非:“就中国在文学当中的中国,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乡土中的中国,我觉得我就是个农民!”
格非
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在镇江丹徒丁岗镇,也就是现在的镇江新区丁岗镇。在这个靠近长江的小村里,他生活了16年。
1980年,16岁的刘勇第一次参加了高考,尽管他是全校考分最高的学生,但是由于当地整体落后的乡村教育水平,他还是落榜了,母亲打算让他学木匠。然而,一个完全不相识的人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是当地小学的校长,听说了刘勇的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帮他写推荐信,让他到当时整个丹徒县重点中学—--谏壁中学去复读。几经波折,第二年,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
1986年,大学本科毕业前夕,刘勇和同学一起到浙西做田野调查。在返回学校的一趟慢车上,为了打发时间,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下了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
1987年,格非的成名作《迷舟》发表。这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小说,小说在故事的关键性部位出现了空缺,格非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有人因此把他与作家余华、苏童并称为“先锋派”作家。对于格非来说,什么派别的作家真的不重要,在他看来,在镇江农村生活的十六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源泉。
一开始发表小说,用的是本名刘勇。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住的教工宿舍只有一楼传达室有一部电话,来电话了,传达室的人就会扯一嗓子:刘勇,电话。这一声,会有三个人回应。于是,就有了格非这个笔名。格非说,这个名字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是翻新华字典得来的。
1988年,格非创作了中篇小说《褐色鸟群》,被视为中国当代最玄奥的一篇小说。1991年,推出了第一篇长篇小说《敌人》。
1994年,格非有了创作三部曲的打算,并开始着手准备。2003年,开始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中第一部《人面桃花》,十年磨一剑!这部小说一面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004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杰出成就奖、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中日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名第一位。小说讲述了晚清末年、民国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与时代梦想、社会剧变相互纠缠的传奇人生。
2007年《山河入梦》出版,2011年《春尽江南》与读者见面,三部曲至此全部完成。
从酝酿构思到完成定稿,格非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江南三部曲》,这期间,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入了清华大学任教,他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2014年,格非的《隐身衣》获得2014老舍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8月,《江南三部曲》又获得了矛盾文学奖。除此之外,格非及其作品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第一名、《新京报》2011年度文学类致敬图书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南山、西津渡、伯先公园、招隐寺、听郦山房、丁卯、大爸爸巷、界牌……这些镇江人熟悉的地名,氤氲在烟雨江南中,随着格非的文字飘向远方。
生活中的格非认真而健谈。他坦言,自己和妻子都热爱音乐。
如今,写作已经成为格非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带给他一个独来独往的自由空间。在其中,他把现实、记忆、家乡串成一个个故事,化为文学的享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