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装满100万徐州人的记忆

2017年03月25日 11:33:32 | 来源:无线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次经过青年路,都会不自由主地放慢脚步。要不要去喝碗羊肉汤?以前市公安局还没搬走的时候,看一眼都很慎重。青年路小学的课间铃响了,学生们潮水一样涌出来。再过了解放路,另一段的青年路又是另一种风情,它融合了古典庄严和青春活力,几十年来,画风清奇,无限统一。

  青年路约2公里长,原是由四段路组成的,东端旧称三马路 ,往西旧称治平路,后改称青年中路;再向西有座城隍庙,所以这段称为城隍庙街,后来,当时徐州把警察局设在城隍庙里,期冀社会公共安全,遂把城隍庙街改为公安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为这条街上有几所中小学,青年人多,遂把公安街改为青年路。最西端为原文亭街东段。1965年,这四段路并称青年路,沿用至今。

        城隍庙和徐州城隍爷

  城隍是古代道教祭祀的神,一座城市一位城隍,住在城隍庙里。城隍掌管冥界,剪恶镇邪,施福扬善。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每年均要到城隍庙祭祀,求得庇护。城隍履职每岁出巡数次,万民欢腾。

  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城隍庙,徐州曾经也有,就在现在的青年路上。

  解放初期,徐州市公安局礼堂就是城隍庙的大殿。

  徐州的城隍爷,是汉代的纪信。

  纪信是四川阆中县人,舍身救了当时还是汉王刘邦。后来,纪信这个名字成了忠义的象征,历代皆被立祠祭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徐州是刘邦故里,立纪信为城隍,情理之中。

        青年路上的记忆

  徐州广播电台《阿原拉呱》的主持人阿原曾经回忆:

 “80年代青年路上有个新建饭店,新建饭店的八股油条和马市街的八股油条一样名气很大。饭店对面是新世界理发店,店堂很大,技术服务一流,所以顾客盈门。为公平起见,有专人给来理发的人发牌子,按顺序排队。大小贵贱,一视同仁。见熟人也就是打打招呼,夹塞可不行。在往前,就是大西洋钟表店了。透过玻璃窗,可见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手表,那时手表可是奢侈品,人们倍加爱惜,经常搽油保养,所以名店的生意总是很红火。与它相对的是一座衙门般的建筑,很有威严,常有汽车鸣笛进入,这就是市公安局了。我每次路过门口,心里好奇,总想往里看,停留时间长了,就遭到卫兵训斥,于是赶紧溜走。小时候一看到天主教堂的尖顶,心就发慌,看到那阴暗的房门里走出来的牧师、修女,就吓得魂飞魄散。隔壁的四中和教堂连在一起,那时候很羡慕四中小楼上学画画的孩子,所以到了今天仍想学习画画。”

  阿原是80后,不得不说,他的记性真好。

  大西洋钟表现在还有,路边的老房子墙上还写着“老字号”。

  看到“国营”二字,仿佛回到了80年代。

  老市局对面的羊肉拉面,再往里走,就到回龙窝了。

  改造前的回龙窝,净是这样的老房子。

  穿过大巷口,就到大同街了,钟鼓楼在那里。

  这一路餐馆林立,常常让吃货选择困难。

  青年路216号,徐州市耶稣圣心天主教堂。

  1908年,教堂动工兴建;

  1910年,竣工,是当时徐州最高大的建筑。

  1980年,省政府投资20余万元,复建了南部三脚架和钟楼。

  1992年,教堂自筹资金再次整修,屋顶加上铁楞瓦,地面重新铺瓷砖。

  70年代的徐州耶稣圣心天主教堂。

  在天主堂对面,还有一个很低调的天主教无染原罪修女院,修女院的大门每日紧闭,充满神秘。

  天主教无染原罪修女院是加拿大人沙修士于1936年建造的,至今保存完好。

  这个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有阁楼和地下室,长长的走廊,屋顶檐口线角丰富,装饰简单而精美。

  80年代以前的青年路小学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了,交警岗亭抢镜了。

  原来的徐州四中,现在是徐州高级中学的青年路校区,虽然原四中和原六中合并有些年月了,但是在徐州人的心里,四中是一道擦不去的印记,其实也无须擦去,这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近百年校史,也因为他身处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老四中与圣心天主教堂仅一墙之隔,甚至这墙都不太明显。教堂兴建的那年,要理学堂也开办了,这便是老四中的前身。

  1910年,“要理学堂”改名为“类思公学”(“类思”即“路易斯”的音译)

  1916年,类思公学改名为类思中学,后又改名为震旦附中。

  1936年,震旦附中更名为徐州私立昕昕中学。同年,徐州私立昕昕中学成立光启小学附小。(光启小学就是后来的公园巷小学)

  昕昕中学学生作文《生活的痛苦》,现在有几个人能把毛笔字写的这么好。老师评语太素质教育了:叙述婉转,情意留连。

  1950年昕昕中学合影

  1951年,徐州市第四中学成立。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1952届同学的毕业照见证了这段历史:山东省第四中学……

  公园巷小学 1975年6月

  “青年路上的年轻人”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那就是公园巷小学和公园巷幼儿园。他们在新中国徐州的教育史上可以说是叱咤风云。

  公园巷小学创建于1937年,原名为私立光启小学,位于天主教堂后。1952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光启小学,改名为青年路第二小学,1960年定名为公园巷小学,迁至现在的地址。公园巷小学建校80年来,桃李满天下。

  公园巷幼儿园建立于1954年,一开始就有5个班,100个小朋友,规模不小。1981年,公园巷幼儿园创作选编的幼儿故事、儿歌和唱歌教本,成了全市幼儿园参考使用的范本。

  117号的老市委大院,

  132号的百货站,

  法桐林立的道路,

  带着沧桑气质的老教堂,

  静谧古典的沿街店铺,

  每日飘扬的琅琅书声,

  ……

  它是记忆中的青年路。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