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脑瘫学霸陆思源:输在起跑线 我便要赢在终点

2017年03月25日 11:09:1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记者按:

  前几日,我的朋友圈突然被一条新闻刷屏:“南师大残疾学生一年发表4篇SCI论文”。

  在励志鸡汤满天飞的朋友圈,这波报道险些被我的手指直接划过。

  “南师大”,这3个字在眼帘中赫然放大、加粗——这回励志故事的主角,竟然来自我的母校。

  数天后,带着采访公事和几分私心,我在昔日上课的教学楼中,见到了这位相识太晚的学长,陆思源。

不见蓝天 在泪水中挣扎着微笑

  1991年2月1日,陆思源出生在江苏盐城。由于出生时难产窒息,他的发育滞后于正常婴儿,将近两周岁时,他在南京被确诊为脑瘫。

  被打入黑暗的一家人并没有消沉太久。2001年,为替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陆思源的父亲离开收入稳定的盐城卫校,只身来到省城,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不久,他又争取到了留校机会,成为这所211高校的教师。

  年幼的陆思源,并不清楚父亲正在远方为他的未来奋力打拼他的童年过早被痛苦碾压,四肢肌肉紧张痉挛,双腿畸形,脊柱弯曲,脚不能走,手不能张,连抬起头看看蓝天都是奢望。

  幸运的是,在脑瘫患者中,仅有两成人能保持正常智力,他便是其中之一。

陆思源童年旧照

  2005年,陆思源上初一。为矫正剪刀步和足尖位,家人利用寒假带他做手术。两条腿上,数十刀口。术后,麻药过去,他担心止痛药会麻痹大脑,硬是忍着疼,在眼泪中熬过三天三夜。

  虽然年幼,但他已认清大脑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必须紧紧抓住

  “中学6年,觉得难吗?”记者问到。

  “很难,早晨6点半就要早读,5点多就得起床,晚自习要上到9点半”。

  9点半仅仅是下课时间,对陆思源而言,光是写完作业,都要熬到深夜11点。

  因为双手痉挛严重,他几乎握不稳笔,只能把身子垫高,手臂发力,把笔尖“扣”在纸上。别人写满一行,他只能写出几个字。

  考语文,作文从未写完;考数学,演算较多的大题也很难搞定;稍感庆幸的是英语,只需涂卡的选择题占了试题的七成。

  每逢考试,无论大小,他的衣服都要被汗湿一次。

采访间隙,陆思源为记者留下签名,握笔艰难

  “知识就是力量,以他的身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陆妈妈每谈及他拼命读书的原因,都会提及这句几乎被人淡忘的信仰格言。

  与影视剧励志男主不同的是,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却并未换来太多奇迹。

  高考那年,由于还没有残疾人照顾政策,他和普通考生在相同时间内答题,最终考取本三高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学习计算机专业。

  “高考根本不能反映他的真实水平”,陆爸爸不免叹息,“他从小学到高中心里一直很苦,考试、写字永远是失败者”。

云开日出 天生我材必有用

  高考与南师大擦肩而过,考研时,陆思源再度报考南师大计算机专业,第一年仍然失败,第二年终于被成功录取。

  二十余年吃够了动手操作的亏陆思源在专业方向上,选择走学术型路线,电脑代替笔杆完成学业。

  扬长避短为智者,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为你留下一道窗。话已被说烂,道理却是真切。

  读研两年,陆思源学术成绩斐然,在国际学术界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ISTP论文1篇,领跑全班。其中,SCI是世界最为著名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学院对研究生没有发表指标,博士也只需1-2篇便可毕业。

  “以他目前的成果,博士都够毕业好几轮”,导师张煜东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不吝称赞。

研一时,陆思源被评为南师大“优秀研究生标兵”,全校仅有10人

  想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其过程宛如“渡劫”,初稿要写一个月,定稿再写一个月,期间修改不下十余处。论文投递后还有漫长的等待,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时常还需按出版方的意见再次返工,争取正式发表。

  过程很虐,但能有成果就很开心。”当被问及几番“车轮战”的感受时,陆思源给出的答案十分学霸。

  一上午的采访中,谈到学术时的陆学霸是最为健谈的。面对文科出身的记者,他不厌其烦地解释着计算机术语:

  “电脑就像一个小孩,编程仿佛是人在教它写字”。

  “我主要研究的是算法,如果说编程是在锯木头,那算法就是引导锯法的图纸”。

  目前,在导师的影响下,陆思源主攻医学影响智能化处理,目标提升电脑对早期病症的发现能力,帮助医生及早治疗。

  “当年,如果脑瘫能被更早发现,我或许就不是这个模样”,自己的苦难已无法挽回,他所希望的,便是能阻止苦难在别人身上继续降临。

  “上了研究生,有了理想,出了成果,他终于开始笑了”,陆爸爸边说边望向一边的儿子,“看看看,他又笑了”,父子俩心有灵犀地笑成一团。

陆思源(右)与爸爸(左)

劫波渡尽 黑暗中已守到光明

  抛开身体上的残疾,这位科技学霸在休闲娱乐中,完全是个普通90后的模样:看直播、聊体育、逛a站b站、唱英文歌,都是他喜欢做的,微博、微信、qq也是个个上手

  记者曾在qq上向他核对论文发表数量,发现他的打字速度完全不在下风,隔着网络,他似乎根本不是一个双手痉挛、连笔都握不稳的人。

  “他特意练过打字速度”,陆思源的同学张守东说,从本科到研究生,二人已同窗6年,“他在qq群里和我们聊得很开,回复很快,什么网络语言、表情包,他都会用”。

  早年艰辛的求学光阴过去,陆思源终于感受到同龄人们岁月静好的青春时光。

  读研后,拿了奖学金,他便去给爸爸妈妈买新衣;过年时,他还在淘宝上给妈妈买零食、买化妆品;最近,家里买了个新电饭煲,奶奶看不懂说明书,他便“学以致用”,教奶奶煮饭时应当放多少米、倒多少水。

  现在,回想起曾和陆思源一同呆在康复中心的孩子,陆爸爸庆幸当时与妻子的坚持,“孩子生病,父母千万不能放弃。那些被父母放弃的孩子,结果都不太好。”

  高考、求职、考研、做学术,一路走来,都是陆思源自己的意愿,“孩子喜欢的路,作家长的不要干预,因为走到后来,那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采访结束,记者和陆思源一家、导师张煜东一起在校内吃午饭。食堂在负一层,饭后,导师想让陆思源坐电梯上楼。

  正值饭点,等候电梯的人不少,“走楼梯吧,别人也不方便”,陆爸爸摆摆手,伸出胳膊,让儿子挽着,一步步带他爬楼梯。

  普通人半分钟就爬完的楼层,陆思源父子俩用了快两分钟,每迈上一级,都要休息几秒。

  其间有几位老师经过,指着台阶下说“有电梯”,爸爸笑着摆摆手。

陆思源为记者留下的签名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反复上演。

  此时,我们安坐在家中、校内或办公室,不知还有多少个“陆思源”正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为了生活奋力坚持。

  他一笔一画留下的签名,是26年来,拼命成长过的笔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