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明珠!
雕版印刷,凝聚着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多种优秀传统工艺,在中国文化传播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上天眷顾之地,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加持,使其成为古代雕版印刷的重镇。在今天全国分散的几个雕版印刷传承地中,唯有扬州保存了完整的古老雕版印刷术。这在纸质书渐渐式微的当下,无疑是个奇迹。
(二)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弦指樵歌绝 雅音听广陵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陵琴派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生成与发展几与中国古琴艺术同步。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迄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的问世,使广陵琴派日臻成熟。
广陵派古琴艺术是扬州文化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古琴音乐所追求的和谐,象征了文治的昌明,体现出历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三)扬州剪纸,传载千年的清秀绝美!
中国剪纸,按其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流派。郭沫若先生曾有诗赞曰:”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变存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以其”秀丽、灵动、柔美、典雅“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
(四)高邮民歌,倾听那些永不褪色的声音!
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是苏中的里下河地区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高邮民歌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歌曲婉转流畅,曲调甜美,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里下河特色。而民歌中的情歌,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甜中适爽,野味芳馨,雅俗共赏。这种特色源自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邵伯锣鼓小牌子:咏丝竹之雅韵,扬水乡之古风
扬州“非遗”灿若星河,每一个项目都是扬州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非遗”项目中,多半是个人项目,若是论到人数最多,恐怕就是邵伯锣鼓小牌子了,完整的一支乐队,需有30多人。
邵伯锣鼓小牌子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它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套头曲。
(六)扬州刺绣:心线神针 绣画难分
刺绣,是由绣线在特定的织物上穿针引线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图案色彩的一种民间技艺。扬州刺绣分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艺术欣赏品历史上有仿宋绣、发绣等品种,多为富宦家庭女子所绣,所以也称“闺阁绣”。现在以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仿古绣、写意绣独善其长,并成为扬州刺绣的特色。
扬州刺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苏州刺绣的技艺虽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并以格调高雅、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在绣坛独树一帜。
(七)扬派盆景技艺:融“诗、书、画、技”为一体
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扬派盆景艺术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有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扬派盆景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飘逸、清秀、古雅、写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八)扬州玉雕:天下玉 扬州工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扬州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考古佐证,在江淮东部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玉璜、玉珏、玉管等,把扬州琢玉工艺追溯到5300年以前。
扬州玉雕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擅长运用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彩”的基本特征,以及“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
(九)扬州传统修脚术:肉上雕花 稳准轻快
古城扬州是一座典型的休闲城市,修脚业极为繁盛,世代相承,素有“中华修脚刀之乡”的美誉。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修脚刀”是其中“一把刀”,指的便是扬州修脚术。明清时期,出现专职“修脚人”和“修脚处”。人们视修脚为“人生一大快事”。
扬州修脚,亦称足医,俗称扦脚,广义还包括刮脚、捏脚,是指修脚师通过望、问、触、摸,使用专用刀具,运用修脚技术,辅以适当中药材,对脚部进行修治的一种医疗技术。
(十)扬州清曲:十里歌吹是扬州 千家养女先教曲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汉族曲艺之一。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清曲的十支名调是:《杨柳青》《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双叠翠》)《虞美人》《知心客》《春调》《耍孩儿》《四季游春》《哭七七》《粉红莲》《侉侉调》。
(十一)杖头木偶戏:翻作花间舞 偶旋扇底风
扬州杖头木偶戏是由表演者依托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操纵表演的艺术。扬州木偶戏始于唐。清代,扬州木偶戏达到空前繁荣。
扬州杖头木偶戏的音乐,从袭用戏曲音乐到京歌、歌舞及创作具有个性特征的音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观众的欣赏需要。
扬州杖头木偶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在长期对外文化交流中显露出迷人的光彩。有的已上升为木偶艺术的“绝活”,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它的发展变化史,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十二)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绵延2400年的指尖绝学
扬州漆器作为中国漆器行业中一支重要的流派,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主要以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银、贝等千余种优质材料为原料,在工艺上采用涂、绘、勾、刻、填、雕、镂、磨、镶、嵌等多种手法,具有平、亮、细、匀、艳、雅的艺术表现效果。
两千多年来,几经风雨,几度彩虹,已经成为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扬州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扬州漆器、福州脱胎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
(十三)金银细工制作工艺:巧夺天工 精妙绝伦
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的精细制作工艺,简称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它是汉族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而采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作品,被人们称为金银细工作品。
扬州的金银器制作主要集中在江都区,无论是从生产制作的方法,还是从工艺特征,都继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的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是我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中的代表之一。
(十四)扬州评话:说表细腻近人情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古老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
(十五)扬州弹词:以字带声,以声传情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等地区,是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曲艺曲种。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
如果说扬州清曲是坐弹艺术,扬州评话是说的艺术,扬州弹词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十六)扬州灯彩:白天是景,晚上是灯
灯彩,民间也叫“花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扬派灯彩早在千年前就已经熠熠生辉。在“灯彩之乡”的扬州,花灯以及灯会带给人们的除了流光溢彩的灯光,还有一股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扬州的传统花灯式样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久负盛名。在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灯彩榜上有名。
(十七)临泽高跷:千年的古镇,百年的高跷
你也许不相信,“千年的古镇,百年的高跷”,这是一句挂在高邮临泽人嘴边的话。作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踩街”的高跷技艺在临泽传承百余年。
临泽高跷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技艺。临泽高跷俗称踩街,表演内容丰富,有古代神话《八仙》《西游记》等。紫衣皂袍,口面脸谱,夸张变形,栩栩如生,有时伴有民间的荡湖船、挑花担等,多姿多彩,风趣热闹,群众喜闻乐见。每逢四时八节以及市内外各乡镇有重大活动,临泽高跷都会参与助兴。
(十八)江都漆画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自成体系,别具风格。
江都漆画艺术具有“润、雅、彩、美”的艺术特征,具有社会、实用、学术研究和欣赏审美价值。江都漆画传承了古代彩绘漆画的技艺,同时又把彩绘漆画从单纯装饰美化漆器升华为欣赏审美的美术精品,实现了从重物质价值到重精神价值的蜕变。
(十九)扬派叠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凡中式园林,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亭台楼阁,它是园林的骨架;其二,是花草树木,它是园林的服装;其三,是山和水的处理,也就是叠石,俗称假山,它是园林的灵魂,可谓无石不成园。
扬州早在西汉时期便开始了构筑园林的活动,其中造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扬州园林造山,孕育于积淀深厚的扬州传统文化之中,经历了由聚土为山到垒石为山;由模仿真山到以假为真;由粗放摆设到讲究章法等几个发展阶段,日臻完善,最终达到和谐韵致,美不胜收。
(二十)扬州道情:高歌一曲斜阳晚
扬州“扬剧王子”李政成演唱的《板桥道情》最为地道,曲调优美,给人以清雅、高亢、清风徐徐之感。扬州“道情”作为一种民间小调,委婉而活泼,旋律简练朴实,富有乡土气息。演唱流动演出与书场演出,流动演出以说唱短篇为主,书场演出多说唱中、长篇,多数书目系由弹词改编。
(二十一)扬州牙刻:银钩铁划,玉振金声
扬州牙刻是以刀为主要工具,采用浅刻、微刻技法将书画镌刻于象牙之上的一种技艺。由于象牙微刻字迹很小,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施艺者常以腕力把握为主,目力为次,屏息静气,一气呵成。
该艺术不仅以细微见功力,更重要的是笔法有致,刀到之处,浓淡粗细,阴阳向背均有体有势,以铁笔再现书画水墨韵味,神韵盎然,堪称绝妙。
(二十二)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水笔痴心润 纤毫文脉长
扬州毛笔是中国毛笔制作技艺四大流派之一,以兼毫的材质、软硬适中的书写感受而闻名于世。扬州毛笔和安徽宣州的宣笔、浙江湖州的湖笔、北京的李福寿毛笔并列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其中扬州毛笔以其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享誉400余年。
(二十三)扬州园林营造技艺:精致秀美 独具一格
扬州是一座园林城市,造园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鼎盛时期曾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盛誉。扬州园林秀美甲天下,其中叠石艺术又是别有洞天。
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是一种以建筑为主体表现形式,结合叠石,辅以植物及理水,科学配置,精心组合,构建最宜人居住和观赏的生态、诗画环境的传统技艺。
(二十四)跳娘娘:远听锣鼓近听声,唯有凤舞最拿魂
傩舞(跳娘娘)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出自古巫、古傩这个渊源,明末清初,它出现在“香火会”中,成为人们设坛请神、祈福消灾时的必跳之舞。
“跳娘娘”者手持花香鼓,“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所以亦称“花香鼓舞”。它虽具有傩舞性质,但不带面具,不扮鬼脸,不演鬼戏,不呈凶恶状,而是衣着艳丽、舞姿妩媚、韵律优雅,自始至终给人以美感。
“跳娘娘”是香火会中祀神娱人的一种舞蹈。香火会是流行于苏北农村的一个重要的习俗活动,扬州西北山区的庙头村丁氏家族就是香火会的世家,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号称“丁香火”。
(二十五)邵伯秧号子: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
邵伯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内容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如泣如诉的、还有历史知识的等等,无所不唱。形式有齐唱、独唱、对唱,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栽秧领趟的妇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号子的能手,由她唱“头号”,众人唱“吆号”。
(二十六)扬州装裱技艺:三分画七分裱
装裱是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而装裱艺术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贵画文物因此不致湮没失传。
扬州的装裱艺术在全国书画界可谓声名赫赫,“扬帮”装裱与“京帮”、“苏帮”并称为全国三大装裱基地,同时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派装裱经历代名家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万历年间,装裱工艺家扬州人周嘉胄著《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书画装裱工艺的著作,不仅在当时的装裱业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后世的装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千百年来,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通过装裱而得以保存、收藏和展示。扬派装裱技艺精细独到,融入了地域民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征,是精致扬州文化的完美体现。
(二十七)扬州面塑: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面塑,顾名思义是用面粉塑造形象的艺术,其是我国古老的一门民间艺术,又称捏巧、做面人。东晋时扬州即有面塑。清中叶,陆钟辉、厉惕斋等赋诗咏扬州面塑。《扬州画舫录》有平山堂一带鬻粉糍状人的记载。扬州面塑秀丽、典雅、细致、优美、精巧,是中国南方面塑的代表。它糅合了扬州玉雕、石雕等三维艺术的精髓,自成体系。
(二十八)扬州昆曲:四百年竹西歌吹 姹紫嫣红话扬州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昆曲,自明万历年间流传到扬州之后,已近四百年。明清交替之际,扬州十日的烽烟取代了竹西歌吹的丝管,昆班烟消云散。然而一旦社会安定,经济复苏,扬州昆曲很快就繁盛起来。乾隆时扬州昆曲的最大特点,是涌现了一大批盐商蓄养的家庭昆班,后来被称为“七大内班”。扬州七大内班在戏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们名伶荟萃,角色俱全,剧目繁多,行头富丽。
(二十九)曹甸十番锣鼓:“敲”出乡土雅音
曹甸“十番锣鼓”源于宫庭昆曲音乐,融演奏、演唱、敲打为一体,经艺人改造流入民间。清末,在曹甸一带广为流传。后来由于战火和动乱,起起落落。曹甸十番锣鼓对乐器要求十分严格,对乐器的种类、调高都有具体要求,以达到色彩鲜明的音乐效果。
曹甸十番锣鼓是集演奏、演唱、敲打为一体的文艺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演奏方式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十)宝应河蚌舞:风趣幽默的民俗魅力
在江苏省北部地区里下河水乡广为流传,宝应县尤盛。每逢汉族传统节日,到处都可见到《蚌舞》的演出。早期的《蚌舞》比较简单,由两人表演,1人扮蚌精,1人扮老渔翁,渔翁捉蚌,蚌精躲闪、逃避。
河蚌舞表演以老渔翁为主,演出无固定程式,全凭表演者即兴发挥。后来增加1个小渔童,由3人合演。表演则以蚌精为主,吸收了戏曲身段和跌打滚翻等技艺,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由于宝应人捕鱼捉蚌者多,他(她)创作和表演的渔夫和河蚌的动作都有生活依据,神态逼真,情节较完整,人物有性格,表演有特技。蚌精形象优美、活泼可爱,渔翁和渔童表演风趣、幽默,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