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城,寻常巷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镇江,有许多大街小巷,他们随着这座城生荣与共,一路走来。曾经,泰伯奔吴时与他擦身而过,梁红玉战金山时回荡过雷雷鼓声,米芾城市山林的画卷徐徐展开,鸦片战争时焦山的隆隆炮声还如在耳畔……就是这座城,就是这城中的寻常巷陌。
在镇江很多人都听过石头巷的名字,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石头巷这个名字的由来。它和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谁?
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命薄,不思此升平。
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
范仲淹与镇江的缘分,始于北宋景佑三年,那年,他上“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用人失当,被反诉“越职言事”,贬出京城。次年十二月,范仲淹从饶州调任润州知州。
范仲淹在镇江做府台大人,因为有小孩溺亡,范仲淹决定修建一座牢固安全的桥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而这座桥建成了之后,多余的石料却不能浪费,因此他在河边的空地上,把石料堆砌起来,以备后用。这个堆石头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石头巷。1000年过去了,尽管后来巷中早已没有了石头,但“石头巷”的名字却是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任职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润州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舒缓了范仲淹被贬后沉郁的心情,让他多次赋诗大加赞美。尤其是那首《京口即事》将屹立于江流中的金山寺描述得气势磅礴,充满奇特的想象。而他与镇江的缘分也并未因后来的离任而淡薄。
石头巷,在镇江南门大街东面,东至下河头,西连南门大街,全长200多米。镇江城里有着数不清的街巷纵横交错,很多都早已在朝代的一次次更迭中丢失了最初的名字,而石头巷这个地名从宋嘉定镇江志一直到清代编著的地方志上都有着明确的记载,现在算起来已经近千年了。现在的石头巷已经找不到土生土长的老居民了,但它和范公的故事,却依然流传……
如今的石头巷如同一个历尽世事的老者,静静的注视着这座城市,在无数次日升月落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如此的平淡无奇,却隐藏着如此迷人的魅力,曾经有一条古老的关河,经北水关到南水关从附近蜿蜒流过,曾经有一座百姓口中的"范公桥"承载着先贤的才德贤达。对于在这里繁衍生息的镇江人来说,那些久远的故事,让家乡这个意象变得具体而深刻,因为历史赋予的独家记忆,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并将绵延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