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徐州综合 徐州古称彭城、涿鹿,是黄帝初都,彭祖故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4000多年的建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这里留下了老徐州的历史典故、精典建筑、回忆符号,这里也将传承徐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特质……
古城墙
徐州古城墙,远不是一座城墙那么简单,它的身上,实在凝聚了太多。任何一个建筑能告诉我们的都远不如这段古城墙为多。
历史上,因了战争、洪水和地震等灾害,它曾经多次遭到摧毁,并多次重建或者修葺,它是徐州战争文化和洪水文化的最好见证。外城墙自北宋苏轼抗洪始修到明代三次决口而重修,再到清乾隆年间的加固,千年风霜已历;民国时期,内城墙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变卖,连绵十几里长的徐州古城墙成了残垣断壁,庆云桥以西故黄河南岸的这段100多米的徐州外城墙就成了徐州古城墙的唯一遗迹,作为千年历史的见证和幸存者,无声地屹立至今。
黄楼公园
徐州市区古黄河畔,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仿古高楼。这就是1988年修复的黄楼。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黄楼赏月"亦成为徐州古八景之一。
老牌楼
老牌楼两面分别写有四个大字:“五省通衢”、“大河前横”。资料记载,这座牌楼最初建于清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而牌楼一带古时曾经有繁华的水运码头。五省通衢牌楼目睹了徐州近200年的沧桑和巨变。老牌楼地区位于中心商圈黄金地段,西起中山北路,东到夹河东街东端,北至黄河南路,南邻彭城壹号和金地商都,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老牌楼地区的经营业态、建筑风格与中心商圈的整体风格定位存在一定差距。最近,鼓楼区对老牌楼地区进行综合改造,调整提升经营业态,全力打造与中心商圈相统一的时尚休闲街区。
文庙
徐州文庙,位于徐州市区彭城路第二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代,元代毁于战火,明清两代由于受黄河泛滥的破坏多次重建。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分3路5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2万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前为泮池,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奎星楼。这组建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徐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仅存大成门、大成殿,明清两代修建,1989年维修。大成门为歇山式屋顶,高8米,面阔3间10米,进深6米,高达7米的门柱矗立挺拔。大成殿高11米,面阔5间21米,进深14米,歇山式屋顶,绿瓦剪边,檐下斗拱密布。大成殿内的8根金柱和莲花浮雕柱础,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殿前的大型露台高1.2米,面积近700平方米,是祀孔大典的场所。在大成门内,还镶嵌着张伯英书丹的《迁建文庙碑记》和《重修文庙碑记》。
彭城壹号
彭城壹号,位于徐州市中心古彭广场东北侧,占地21.45亩,曾是秦末时楚霸王项羽定都徐州的西楚宫殿,也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逸兴吟哦的逍遥堂旧址,成为徐州市区唯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院,记录和留存着大量徐州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
随着徐州中心商圈的快速扩张发展,以及彭城壹号周边金鹰、金地以及苏宁国际的崛起,彭城壹号保护性开发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2007年上海圣博华康在进行徐州中山北路沿线改造发展战略规划时,首次介入彭城壹号项目,提出将现代时尚的元素注入古旧建筑,在结构保留、风貌保留以及实用性三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千年古院原有的建筑人文气息与现代商业文脉交融碰撞,在保护、发展、效益三方面取得了和谐统一。该建议得到了徐州市委市政府的认同,由此,圣博华康展开了对彭城壹号的颠覆性商业地产规划。
创意68
“北京有798,上海有八号桥,徐州有创意68”。一家纺织企业的旧址,成为徐州特色鲜明的创意基地,它因位于民主路68号而得名。这一地块在徐州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城市角色。1948年,上海国信在这里创办纱厂,解放后改造成内衣厂。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成为徐州针织总厂、绒冠高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首家也是国内最大的天鹅绒生产企业。如今,创意产业又一次让这里焕发活力,成为鲜明的城市符号。
花园饭店
在徐州市最繁华的淮海路上,有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饭店花园饭店。这座饭店从她在一九一六年建成之日起,就不断经历着中国近现代的变幻。从军阀到革命,从一次战争到另一次战争,虽然历史在不断的更迭,可这座饭店却以她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时刻见证着大时代的变化。
徐州花园饭店历史悠久,见证了军阀战乱、国共内战的近现代历史。一九一六年由英美烟草商人吴继宏(字声远)出资两万银元,从上海请来建筑技师,仿照当时最时兴的德式别墅样式建造。厅堂内设红木家具,房内设施壁炉取暖,设有西式卫生间,同时雇请南北名厨,主理中西餐点。典雅华贵的西式设施,各式中西精烹美食,使花园饭店一时名噪省内,成为当时国内军阀权贵、士绅名流们来徐后入住、宴请首选之地。
中山堂
随着淮海战役胜利的炮声和徐州的解放,中山堂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山堂,历来为政府直接管理。日伪时期,中山堂名为公会堂,日本人设计建造,门庭、观众厅均为两层,观众厅面积500多平方米,由日伪政府直接管理。抗战胜利后,公会堂由国民政府接管,开始称国民会堂,后改为中山堂。徐州解放初期,中山堂依然是两层楼建筑,门前有门庭,有院子,临街是一道矮花墙。
徐州军管会设在彭城路1号,当时有关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重要会议,多在中山堂召开。
中山堂既是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也成为徐州市政治活动中心。
钟鼓楼
寻访徐州老建筑,大同街上的钟鼓楼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此楼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为1931年冬铜山县县长余念慈下令建造。楼高约20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是当时徐州最高的建筑。
据《云龙区志》记载,修建此楼本是为了报火警,所以又称“望火楼”。每有火警则以不同的击打钟声表示火灾的方位,以便市民听到前去救火。不过,这“望火楼”从未报过火警,还险些因附近的大火被烧毁。
1932年,大同街铺设了徐州第一条柏油马路,也决定把钟鼓楼的大钟换上新颜。安装时钟的工程于次年冬完成。据了解,此钟为重锤链条式齿轮时钟,四面有瓷砖,罗马字钟面,指针长达一米。六十年代钟面更换为白色油漆玻璃盘面,使用阿拉伯数字,用镂空钢板锉成数字和指针。据钟鼓楼下面的花店老板介绍,大钟后来因年久磨损,保护性地停止了摆动。
天主教堂
徐州耶稣圣心堂,位于徐州市区青年东路216号。是1910年法国传教士艾赉沃出资、德籍教士建筑师吴若瑟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教堂平面呈十字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52米,屋脊高14?5米,高耸入云的三角架高达25米,总面积1258平方米。教堂以青砖青石构筑,室顶券成穹窿顶,而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抬梁式重檐结构。教堂的主要部分为前廊、礼拜堂、钟楼、音乐楼、更衣室等。最南端是由3个圆形拱门构成的前廊,前廊后部两侧是高大的钟楼,为三层楼结构,原顶部为青瓦,线条匀称流畅,样式别致,现改为水泥屋顶。两钟楼间矗立着高大的三角架作为建筑的外形装饰,三角架中间装饰着神龛,顶端是高耸的十字架。堂内最南端是二层结构的音乐楼,从这里可以进入堂外的前廊顶部和钟楼内。教堂的主体部分是礼拜堂,东西宽24米,南北长50米,宽敞高大,雄伟壮观。堂内北端是弥撒台,置放各类精美法器。墙上装饰着耶稣、圣母玛利亚等神像。教堂末端的圣殿叫“奥室”,是主教做弥撒时更衣的场所。耶稣圣心堂设计合理,施工精良,历经百年沧桑而坚固如初。其十字形的布局,券顶的拱形结构和宽厚的砖石墙体体现了德国天主教堂建筑艺术的全部特征。
老东门
老东门原址始建于1938年,曾一度成为侵华日军的军事基地,1945年至1948年是国民党联勤处。1937年,李宗仁在这里指挥台儿庄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这里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的作战总指挥部。1949年后,这里曾先后驻扎过抗美援朝英雄军团解放军68军军部、46军军部以及“百将团”12军军部。
72年来,这里的每一片砖瓦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而“老东门”三个字,也成为徐州的一个历史符号。至今,这里仍完整保留着当年的国民礼堂、城墙遗址和哨岗亭等建筑。
民国建筑
在徐州文化路12号,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150米左右的街面,沿街都是日式的建筑。这些都是当时侵华日军修建的,曾用作宪兵司令部,目前是徐州最大的日式建筑群。自徐州解放以来,就作为铜山县的机关办公处所。文化路12号、铜山县第二招待所在此设置已有四五十年了。
这些建筑是1942年建造的,当时这里对外公开的名义是“远东旅社”和银行。这些典型的日式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它是日军侵华的有力铁证;从建筑角度看,也有予以保存的价值。现在,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竭力否认当年侵华历史,我们就是要用这些铁证来反驳这些右翼分子。
回龙窝
回龙窝历史街区地块位于徐州市解放路以西、青年路以南、南门桥以东、奎河以北43亩地区域内的棚户区居民住宅,总拆迁面积35287.96平米。回龙窝是一竖两横三条总长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虽几经变迁,但这里仍然基本保留了灰砖青瓦的老面貌。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想穿过这里,但因回龙窝是个死胡同,无法穿行,乾隆只好顺着原路返回,“回龙窝”因此得名。
快哉亭
快哉亭建于北宋,原名阳春亭,因当时徐州知州苏轼在此亭作《快哉亭冈赋》而易名。快哉亭几经兴废,现在的快哉亭为1986年新建,是快哉亭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5米的一个独立院落。沿20多级台阶进入枣红色大门,是快哉亭前幽静的小院,亭楼主体落在正中,两旁古式敞廊环绕相连,院内的配房,花坛,太湖石和各色花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院门外台阶下的青石小路连着小桥曲折通向逍遥堂。小桥东西有大面积荷花池,池周有凉亭,水榭,曲桥。春夏之际荷花妖娆,清香四溢,占地70亩的快哉亭公园,已成为闹市区中安静优美的景点。
户部山
户部山久负盛名,黄金宝地,因位于徐州古城之南又称南山。公元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顶建戏马台,而成为徐州的第一胜迹。徐州古代水患频繁,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往往泛滥,淹没州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鼎之灾。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户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
户部分司的迁居,也使得户部山在天启四年(1624年)至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这座城市兴旺发达的商贸流通史。就文化而言,户部山一直是明、清、民国时期古彭城的文化中心。(编辑:郭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