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随手拍的今天,你可还记得常州“红梅”?

2017年04月05日 11:59:56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随手拍的时代,那些举起胶卷相机,“卡嚓”一声,定格下美丽画面的场景,很少见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红梅相机的镜头下,流淌着的,是一个个光阴的故事。当年曾亲历红梅照相机发展历程的几位当事人,回忆起当年红梅照相机的往事,清晰仿如昨日。

  1974年,常州人有了自己制造的照相机

  在老式传统相机中,照相机的分类主要是从使用的胶卷上来分:如使用120胶卷的照相机被称为120相机;使用135胶卷的照相机被称为135相机等。而红梅照相机厂的开门产品则是120相机。

  1972年,常州市成立“三大件”办公室,准备组织自行车、手表、照相机生产。那时,郊区红梅眼镜厂副厂长曹焕大获悉,上海照相机二厂生产的202折叠照相机将脱壳转让,随即购买样机作试制准备。后经市计委与轻工业局协调,决定由常州市消防器材厂和红梅眼镜厂联合生产照相机,其中,消防器材厂负责相机的测绘改制和快门部件、相机冲压件制造;红梅眼镜厂则负责镜片生产和机壳组装,同时选派30多名工人去上海培训。

  曾担任常州照相机厂质检科长的辅柏铨回忆,当时消防器材厂的技术科就他一人制图,还有两位女职工:一位描图一位晒图,都不过20多岁。那几个月真够他忙的,测绘零件、寻找资料、潜心研究,将上海产的屋顶式202相机改为平顶式,胶卷移动也由旋转式改为扳手式,为此真是吃不香睡不稳,一心要做出来。

  1973年 7月,试制出了4架样机,定型为红梅1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10月1日又试制成功10架,并在常州市工业展览会上展出。至1974年3月共生产了530架,由此揭开了常州市生产照相机的历史。

  红梅1型相机自1974年投产至1985年,11年时间,共生产53.18万架,在从南到北的许多城市的百货商店里都有摆放和直接销售,是真正“老百姓自己的相机”,这款相机也成为常州照相机厂获利最多的一款当家产品。

红梅老相机。

  塑料相机一鸣惊人,《人民日报》曾专门报道

  最早的红梅相机是全金属制成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1974年3月,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在接见常州市消防器材厂副厂长唐庚生时,提出制造一种简小好用、美观价廉的135塑料相机,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服务,他还亲自设计和绘制了相机图样,并提供一部美制柯达的因斯塔玛蒂克225—X塑料相机作为样机,建议在常州定点生产。

  我市对此非常重视,随即从各单位抽调干部技术人员,组成135塑料照相机会战办公室,在消防器材厂基础上,正式组建起常州照相机厂。1975年7月1日,当时担任市第四航海仪器厂革委会副主任的吴志成接任照相机厂厂长。现年88岁的吴志成说起当年简陋的工作环境:“一个办公室三个人,仅有两张板凳,开起会来连坐的地方也没有。”

  创业的艰难不仅仅是办公环境的简陋。照相机是高精密度仪器仪表类产品,而原来的消防器材厂、红梅眼镜厂不过是设备简陋的集体小厂,要一步登天,走上如此高精度产品的实业之路,实非易事。吴志成举了一个例子:照相机上用的十字槽紧固螺钉,当时国内市场上尚未见过,那时国内普遍用的还是老式的一字槽镙钉;照相机表面装饰用的橡胶贴皮,国内亦无生产。为此,身为厂长的吴志成在赴日考察时,当起了采购员,“人肉”背回500只十字槽螺钉和1000张橡胶贴皮。

  在会战办公室协调下,照相机厂技术科负责样机测绘完成图纸设计,常州无线电厂、常州柴油机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常州冶金修造厂等九个单位负责制造关键模具。其中无线电厂经过半年的艰苦攻关,开出了要求较高的模具,为我国照相机行业运用工程塑料首开先河,其他单位也完成了相关大件模具。

  1977年6月,红梅2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这款相机在省轻工产品质量评比中评为优质产品,1980年又获全国照相机机械产品质量优异奖,《人民日报》曾专门载文介绍。因为价廉物美,不少人将它当作礼品,馈赠亲友。

  1988年,年产量一度居全国第一

  1981年12月,常州照相机厂、常州市消防器材厂和常州市制冷设备厂合并,组成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年末职工超过了千人。

  1985年底,常州照相机总厂被机械工业部和省机械工业厅列为生产照相机重点企业。此时,红梅照相机已经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15万架,全国多达29个省、市、自治区都能看到红梅照相机的身影,部分产品还销到了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到1988年,红梅相机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架,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位。1990年,红梅牌照相机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国际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展出。

  很可惜,在渐渐激烈起来的市场竞争中,常州产的照相机越来越处于劣势,虽然企业也为此作了很多努力,例如为了节省胶卷,曾开发过一张底片可以照6张照的相机,但终于未能上市。而整个照相机厂也因此进入了衰落。《档案柜》记者从市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的红梅照相机有限公司搬迁到了新北区,但员工规模只有二三十人,除了生产加工照相器材,还销售各种箱包、服装、文体用品等百货,应该称不上一家纯粹的照相机企业了。

展奇讲述他的收藏故事。

  曾经风靡全国的“红梅”,如今成了小众的收藏品

  50多岁的展奇曾见证过红梅照相机最辉煌的时代,现在,他的业余乐趣之一,是收藏各种红梅牌的老相机。

  1981年,展奇高中毕业,被分配进常州照相机厂工作,在流水线上装配相机快门。当时,全厂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名员工,和展奇同届进厂的高中毕业生就有120名。展奇在照相机厂换过不同的岗位,因为会篆刻,还曾亲手刻过相机上的红梅LOGO,得先把品牌标志手工刻在钢块上,再放到冲床上冲出来成为模具。展奇有点得意地回忆,因为效益不错,又是国企,那时照相机厂的小伙子找对象,“蛮吃香格,纺织厂的姑娘找我们厂的特别多”。

  那时,一部红梅相机40多元,有的型号要60多元。展奇说,他那时的工资30多元,一部相机相当于他近两个月的工资。再加上还要买胶卷和冲印,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玩摄影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所以当时拥有相机的都是一些生活条件还不错,并且比较爱好摄影的文艺青年。不像现在,人人一台手机拍照,往电脑里一传就OK了。

  一二十元买下的老相机,现在涨到千元左右

  上世纪90年代,展奇离开照相机厂,去了一家图片社工作,后来又去了红梅公园管理处,但对于红梅相机的感情一直没变。

  展奇说,十五六年前,他还曾做过红梅相机的出租生意,当时,数码相机还很贵,很多人外出旅游或聚会时,还是会租一部胶卷相机拍照。“那时我手头有六七百只相机的,进胶卷,也是800卷一大包这样进的。两三年前,我没敢多进,就进了20卷,到现在还压在手里呢。“现在玩胶卷相机的,都是很小众的发烧友了。”

  展奇曾经跑到上海火车站旁的环龙中古一条街收藏老相机。2010年以前,一二十元,就能收藏到一台HM-1型号的红梅相机,现在,这样的相机已经涨到千元左右了。 李桦 郑连祥 沈韦钧 文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