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连云港市的前身叫作“新海连市”,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其前身更可追溯到“连云市”,当然这个当年的特殊历史名词,早已作古。而当年参与筹划建市的人也都一一作古,其中的来龙去脉逐渐变得鲜为人知。明年就将迎来连云港市解放70周年,眼下,可以跟随我们的笔触,来一探“连云市”———这个被历史风尘埋没已久的特殊历史存在。
连云市首任市长张振汉。
一个民国政府特批的省辖市
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行政区划中,最晚出现的是市,至今只有80多年历史。我国的第一个市是广州市,1921年2月15日成立。由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在海州建设二等港的宏论,从1933年始,港口建设拉开了序幕,连云港埠的市政规划建设问题引起了省政府当局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
在1934年6月1日,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主持召开省委员会第662次会议,通过了《省政府决议规划连云港埠市政案》。市政案指出:“兹陇海铁路东端,已达于本省灌云县老窑镇,连云海港第一期工程亦将完竣。故港埠市政之规划刻不容缓,准将临洪河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西连岛以西,及新浦、板浦以东,水陆区域,均由土地局组队,测量土地状态,并派员办理土地查报,限三月办竣,再定新市区规围。”
在做了一系列先期工作之后,1935年1月18日,陈果夫主持省委员会第718次会议,会议决定:“连云港埠设置普通市,定名为连云市。其水陆区域暂以临洪口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先设市政筹备处,由建设、民政两厅,从速拟具组织规程投交委员会。”实际上,江苏省的关于连云港埠设市的意见报中央政府后,民国政府民政部认为不够设市条件。按1930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市《组织法》规定,省辖市的条件是:一是人口在30万人以上。二是人口在20万人以上,所收营业税、牌照费、土地税每年合计占该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二者必居其一。按连云港埠当时的情况,人口只有10万左右,税收也不多,的确与《组织法》中规定设市条件相差甚远。
但行政院审议时认为,连云港埠为滨海重镇,港口建设初具规模,东陇海线已通至老窑。港口建成后,中国中西部物资有了便捷的出海口,港埠之市政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于是,行政院复交内政、军政、财政三部及江苏省政府再行审查。由于连云港埠区位特别重要,虽不够《组织法》规定的设市条件,但1935年11月,连云港埠设市终于获行政院批准。
因抗战爆发筹备搁浅
1935年2月5日,江苏省政府又召开723次会议,通过了《连云市政筹备处组织规程》,规定筹备处设处长1人。另设建设、土地、民政、总务四个组,连云市建市工作正式启动。
筹备处长是筹备建市的关键人物,陈果夫把注意力集中到赖琏身上———时年35岁的赖琏,正是年富力强、有远大抱负的时候。与陈果夫谈话后,他决心以拓荒者的姿态,不但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建设二等港的任务完成,而且要把连云市迅速地、有计划地建成“至少在经济和交通上,超过沿海以南的上海和以北的青岛的滨海大城市。”赖琏未到任之前,在南京就着手市政筹备处班子的组建工作。
他选调了一批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工作实践经验且政绩显著的人担任各组负责人。如主持公务的严宏桂,曾留学美国,任过青岛、南京两市的工务局长,被人们称为最有经验的市政建设专家;主持地政的张丕介,曾是德国中央政校的教授,是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主持民政的徐佛观,是刚从日本回国的军事专家;主持财务的是南京政府同仁陈彝。
然而,正当建市筹备工作紧张有序进行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各省步步紧逼,全面抗战即将爆发。国民党当局深感连云的设市和建港,实已缓不济急。陈果夫秉承国民党中央的意见,与赖琏商谈,决定市政筹备处的工作告一段落。由于赖琏等人勤奋工作,从1935年开始,在近一年时间里,他们就完成了连云市的城市设计、全市土地测量及绘图,以及有关民政和地政的方面的法规。
他们形成的详细工作报告陈果夫阅后,十分满意批令存档,以备时局稳定后使用。赖琏在建市工作报告中有两件事值得称道:一是连云市的规划设想,提出老窑为港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埝一带为市政中心和高业区。这个规划,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不失为远见。
海港建设曾设想“堪与上海相仲伯”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连云市正式建市,首任市长张振汉,是出身于国民党的陆军中将。他曾被贺龙活捉,之后跟随红军长征,是一位传奇式人物,电影《长征》,电视剧《雄关漫道》中的张将军就是他。虽然张振汉任市长前后只有一年多,但他的政绩,主要体现在通过考察、测量,整理出的连云市发展建设思路。在《连云市建设刍议》一文中,他提出了连云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市政建设和海港建设计划。
张振汉对连云市的规划,气魄是比较大的。他看到了连云市的独到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文中写道:“连云地处我国中部海滨……横贯东西陇海干线,由此起始,将来如照国父计划,展筑是路(陇海铁路)至新疆,与苏联之西伯利亚铁路相接,则连云不但为我国西北各省之重要门户,也将成为国际交通之枢纽、东方重要之水陆联运站。”基于此,他提出,用“三十年”时间,使港口吞吐量达每年“四千五百余万吨”,城市居民“增至一百五十余万人。”要使“连云市成为一现代化都市,连云港成为一现代化海港。”关于海港规划,张振汉要将连云市建设成为“堪与上海相仲伯,以较青岛远过之”的大港。
值得当代人注意的是,张振汉在连云市建设规划中,注意了都市建设与海港建设的关联性。他在文中写道:“都市建设与海港建设,二部门工作尤须适当配合与密切之联系……另外,市政建设与其他建设之互相配合联系,亦不可不重视如陇海铁路之继续发展,甘新铁路之与土西铁路衔接,主干线之改铺双轨……”
然而,民国时期,由于当局政治上的腐败、制度上的腐朽,连云市不可能兴起,但却给后人留下不少启迪:一是要更加充分认识连云港的核心价值。连云市不够建市条件,但民国政府破例核准了,主要看中的是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潮中,必须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连云港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连云港能够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成为中国的经济枢纽。
其次,是城市发展规划必须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规划也是生产力。市政筹备处处长赖琏和连云市长张振汉上任后,首先抓的都是连云市的发展规划。虽然他们提出的都是概念性规划,甚至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如两份规划中都未涉及产业规划等,但规划中体现的大手笔和开放性思维,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