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共享 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建设

2017年04月07日 16:14:26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自古城乡环境优美、物产丰饶,人们生活富庶、崇文尚德。

    近年来,苏州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被列为国家试点的契机,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协调共享,成为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之一,而且,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始终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最高褒奖。苏州的文明创建,有基础、有条件实现从城市创建向城乡一体创建、从局部创建向整体联动转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今日苏州,传承文明基因,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方式改革、公共设施投入、公共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群众文化生活、基层党建工作、文明创建活动等八个方面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建设,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人间新天堂,争当“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 

    党建引领创建, 

    取得实效、获群众点赞 

    3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刷爆了张家港市民的“朋友圈”。新郎王克飞和新娘陈衍谚都是志愿服务“达人”,在“同城伙伴志愿团”共同工作1096天,两人因做公益而相知相爱的故事,赢得了满屏“点赞”,引发了全城“共鸣”,成为了文明城市里的一段美谈。普通的人,爱的故事,竟拨动无数人心弦,这彰显了一座文明城市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这样的追求,这样的认同,恰是文明创建中,人与城共同进步的生动诠释。 

    从抓卫生起步、到城乡一体联动,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养,20多年来,张家港的文明创建始终领跑全国,其核心经验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广为流传,并历久弥新。 

    去年8月,昆山市开展了“党员干部公共文明体验日”活动,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分别到50个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点位开展为期一天的公共文明体验活动。近两个小时的“文明体验之旅”后,还得写一份详细的“体验日志”。党员干部体验者还将对照全国文明城市相关测评标准对体验点打分,并对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这一行动博得了群众的集体点赞。 

    苏州以党建引领深化文明创建之路,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并制定出台了《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苏州市公共文明建设规划》《苏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苏州市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事实证明:做任何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党委政府重视,就没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目前,苏州市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所辖张家港市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四连冠”,所辖常熟市、太仓市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昆山市正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苏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地级和县级文明城市的地区。 

    加强生态建设, 

    关乎群众幸福、永续发展 

    2016年9月,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常熟开幕,来自10个国际机构、 

    7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大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湿地功能评估”及“湿地与人类福祉”等主题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全球湿地保护和研究。 

    这是国际湿地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这也是国际社会对苏州、常熟生态建设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常熟每年投入巨资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尚湖实施退耕还湖,之后相继对沙家浜、昆承湖等多个湿地进行修复,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文明创建,重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指数,更是重中之重。苏州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田园风貌,让子孙后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苏州的做法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提高。苏州实施了“四个百万亩”工程,即:百万亩优质粮油工程、百万亩高效园艺工程、百万亩特种水产工程、百万亩生态林地工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门立法。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划定生态红线,擦亮生态底色,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永续江南“鱼米之乡”风貌。 

    近年来,苏州全市上下联动,共建共享,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群、“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群、“国家园林城市”群、“国家生态城市”群等。 

    完善社会保障, 

    让城乡居民共享创建成果 

    完善的社会保障,是群众获得感的“定心丸”。 

    在文明创建中,苏州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坚持公共服务保障城乡一体统筹,促进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让城乡居民共享创建成果。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社会保障面逐步扩大,全市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稳定的非农就业,90%的村成为充分就业村(社区)。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并轨,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5%。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全面并轨,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已初步构建了贯穿农民一生的医疗保险、就学保障、就业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创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八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的逐步完善,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在完善的社保体系基础上,苏州各地不断针对文明建设做“加法”。在去年12月“家在太仓·情暖娄城”首届志愿者文化节闭幕式上,太仓市文明办、太平洋财险太仓分公司专门设立了2017年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在太仓志愿者网注册登记的正式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障。自2012年以来,昆山市镇两级资金投入近亿元专项用于培育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项目,公益组织为昆山的老人、残疾人、失独病患家庭共提供了超10万次的服务。 

    丰富文化活动,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以文化人,久久为功。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群众,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苏州坚持群众文化生活城乡一体繁荣,制订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推动实施文艺繁荣八大工程建设。 

    为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制订出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每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30万平方米,目前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29平方米。全市现在村村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不仅全覆盖,而且达到了硬件设施现代化、科普资料多样化、使用功能综合化,满足了农民学科技、学文化、长知识的需求。 

    为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我市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此基础上“反弹琵琶”,创新推出“三进城”活动,把农村特色文化和产品推介给城市居民。 

    各地推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广大群众不仅是活动的受益者,也成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张家港连续多年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文明百村欢乐行”送戏下乡、“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并通过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了“长江颂”“河阳情”“东渡魂”“香山韵”“沙上风”五大文化品牌;常熟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村村行”大型公益巡演行动,全市每个行政村每年送一场戏;太仓不断丰富“文化百村行”“社区艺术节”“百团大展演”“志愿者情暖娄城”等活动内容和形式;昆山各乡镇每年都举办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节”“戏曲专场”“民俗风情展示月启动仪式”“水乡服饰展示”“船娘唱歌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