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钱锺书故居因缺少陈展的原件令海内外游客感到些许遗憾。本报3月24日A3版《钱锺书夫妻俩读书有专属“密码”》一文报道了钱锺书的堂侄女钱静汝无偿捐出钱锺书、杨绛夫妇两本藏书一事,故居馆藏自此实现“零突破”。这篇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陆续有热心人士向故居献宝,还有人捐出一幅杨绛百岁后的练笔。
故居获赠钱基博的实物资料
“有位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的张先生,看到报纸后很激动,他个人收藏有杨绛先生亲笔签名的书,想捐给我们。”自从本报报道了钱氏后人向故居捐赠实物展品,并呼吁更多捐赠者出现之后,半个月来,钱锺书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周立超隔三差五就会接到咨询捐赠事宜的热线电话,很多都是看了报纸打来的。由一个人的善举引发一群人的关注,并最终促成一系列的捐赠,这是钱静汝跟钱锺书故居工作人员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些天,年过九旬的锡剧著名编剧钱惠荣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钱基博等文章范作》,这本小册子有些泛黄,边缘有虫蛀,但里面的字迹很清晰,并不影响阅读。80岁的市民许先生也送来了一本《钱子泉先生版本通义》(钱基博,字子泉),保存基本完好。这两本书都是线装油印本,故居工作人员初步判断应是民国时期的物件。故居虽为钱锺书故居,但钱锺书父亲钱基博的相关陈展也很重要,况且此前故居并无钱基博的实物展品。
杨绛朋友老邱捐来杨绛墨宝
钱基博是民国教育大家,拿到这两件实物,周立超眼前一亮更敏感地意识到,它们的入藏将为故居今后展示民国教育专题提供重要内容。而更令周立超兴奋的是,钱氏捐赠藏书的报道见报后,无锡人老邱捐给故居一幅杨绛先生的练笔《木兰辞》。老邱是谁?他跟杨绛密切交往了20年,不仅是杨绛的乡亲,还是先生的一位重要朋友。老邱告诉记者,这幅字是2012年冬天,杨绛虚岁102岁时写的,当时,他去北京看望了先生。
杨绛有练字的习惯,这幅《木兰辞》三百多字,字字隽秀清丽,文末没有落款,就是她平日的练笔之作。记者发现,这幅练笔当中有先生用铅笔留下的修改痕迹,有的地方还用了修正液,可见先生连练笔也精益求精。杨绛写下这幅字的时候已过百岁,但她的笔力依旧矫健,思路更是清晰。周立超十分感谢老邱能把如此珍贵的杨绛墨宝割爱捐赠出来。接下来,故居会请专家对这些捐赠品进行研究,并适时将其展示出来供众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