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马家鼎,197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曾任扬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计生协书画社常务副社长、扬州市人大书画会会长、扬州市国画院顾问、江苏省作协会员。
马家鼎近照
马家鼎曾是一位“公务忙人”。当年身居要职的他,为推动当代扬州书画艺术的发展,联合10位市人大代表,连续7年锲而不舍地提出了“打造新扬州画派”的议案,最终促成扬州市国画院首次向全国招聘优秀的画家,促成了扬州市美术馆的建设,的《中国书画报》为“新扬州画派”刊发整版的报道。
马家鼎又自称“书法痴人”,对书法艺术可谓是痴迷一生。一手笔力遒劲、张弛有度、势若蛟龙的行草颇具个人风格,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展中入选、获奖。
现在的马家鼎,更是一位“阳光播洒者”。虽已届古稀,却依然热心公益,为扬州的书画艺术鼓与呼,为研习书画的贫困学子、青年艺术家们排忧解难。从2007年起至今,每年的岁末年初之时,他都要组织邀请扬州的书画名家举行一场义捐笔会,将作品义卖后捐赠贫困学生、困难家庭。
马家鼎挥毫
家学渊源,读书尚文成家风
手不释卷,痴迷书海任遨游
“我是扬州人。扬州是我出生、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我无比热爱的家乡!作为扬州人真有福啊!”谈起扬州、谈起自己与扬州的文化艺术情缘,马家鼎深情地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千年文化传承吟诵出崭新的诗篇。我与扬州,与扬州的文化艺术,有着一种深深情缘。这是一种浸润着斑斓色彩的情缘,是一种生发着清幽神思的情缘,是一种交织着真挚感怀的情缘,是一种驱使着勤勉动力的情缘。”
追溯马家鼎与扬州文化的这种深厚情缘的源头,他的家庭是一个重要因素。马家鼎的父亲曾是扬州工商界名流,从事的是布匹经营业。与绝大多数扬州人一样,父亲信奉的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虽为商贾,却崇尚文艺,常手不释卷,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包括马家鼎在内的马家子孙,无论男女,都读书尚文,无人弃学从商。
除了家庭影响,无论求学阶段,还是在工作时、退休后,马家鼎都与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相遇、相熟、相知。在建立深厚情谊的同时,这些优秀文化人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马家鼎。
马家鼎读小学时,同班同学戈宝健的父亲就是著名画家戈湘岚。“戈湘岚是扬州女婿,戈宝健是他的三儿子。当年,我在同学家里亲眼看过戈先生画马,笔墨肆意间,骏马或奔腾、或静立、或昂首、或嘶叫的神奇场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马家鼎回忆道,“还有我小学图画课的老师,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著名画家朱旭。他是我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他教学的严格与一丝不苟,使我终生受益。”
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毕业,马家鼎的每个星期日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对他来说,能在书海中尽情遨游是世上最快乐的事。“那时,我家住在皮市街,老图书馆在今天的古旗亭。每个礼拜天,我就早出午回,吃过饭后,再去图书馆,午出晚回。我至今记得老图书馆里的管理员姓赵,他看我是真心喜欢读书,对我也是照顾有加。”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马家鼎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虽然没有专研书画,却有幸得到了时在南师执教的书法大家尉天池的亲授。尉先生讲授的关于书法创作的一些精辟言论与示范,不仅使马家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也对他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永恒的影响。虽然从政后,一度中断临帖习书的爱好,但这份翰墨情缘始终留驻在他的心头。
十多年前,马家鼎重拾毛笔,日课不断、临池不辍。退休后,中国计生协特地邀请他担任中国计生协书画会的常务副会长,并将书画会的办公地点设在了扬州。他倾尽心力,精心策划组织,连续三年在扬州成功主办了中国计生协全国书画名家展。中国计生协书画会还因此被吸收为中国美协会员单位,使得扬州的书画艺术走向全国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宣传展示平台。
在马家鼎考入南师中文系后不久,全国学校就都停课闹革命了。早已习惯了教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书呆子”生活的马家鼎,发现所有的图书馆、资料室一夜之间全部关闭了之后,变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不管外面搞得是怎样的惊天动地,“不可一日无书读”的马家鼎不甘心地在已封关的学校图书馆、资料室附近徘徊、探索着可进入的门道。终于,他惊喜地发现:中文资料室的门窗因是古旧的格式门窗,其中的一扇,用点力就可以推开。这个发现,为马家鼎开启了百天封闭式阅读生活。“每天,早早地,我就带着几个馒头干粮和水,从窗户里偷偷跳入;然后,从里面将之拴好;夜幕降临后,再偷偷出来。我至今感到庆幸的是:我的同寝室室友都是爱书之人,大家一起悄悄看书,没有将时光荒废掉。”
马家鼎近照
牵头组织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让扬州百姓享受难得文化大餐
从南师毕业后,马家鼎被分配到了汊河立坝下乡劳动锻炼。他的才华很快就获得了爱才的村支书吴华荣的赞赏。吴华荣对马家鼎说:村里需要一个你这样的文化人写材料、宣传汇报。但是三个月后,马家鼎又被汊河公社陈仁书记看中,调到公社写写文字材料。
“两年后正式分配工作时,我在南大物理系读书的恋人,就是我现在的老伴,毕业留校了,她也要我当老师。”马家鼎回忆道,当时的乡镇学校迫切需要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久,马家鼎被分配到了酒甸中学,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仅当了一年的“马老师”,再次因出众的才华,被邗江文教局看中调走了。
在邗江文教局工作期间,马家鼎先后编写了《第二课堂》系列、《古典文学改编》系列、《儿童科幻小说》系列等十几本儿童读物,并在《摇篮》等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儿童小说。
1988年的初秋,已在邗江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马家鼎,和邗江县文化馆馆长张力等几名书法爱好者一起交流时想到,如能在扬州举办一个全国书法名家的邀请展,该多好!
“当时想归想,但苦于手里没有任何资源。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醒我说,刚在上海创办的《书法》杂志主编周志高就是我们扬州人,可以找他牵牵线。”对那次全国书法名家展的前后筹备过程,马家鼎至今记忆犹新。“周志高是享誉书坛的书法名家,当年我们冒昧前去拜访他,也是和他初次见面。但周先生很热情,丝毫没有半点嫌麻烦之意。他说,扬州是八怪的故乡,你们有魄力搞全国性书展,是好事!我理当鼎力支持!”
1989年4月18日,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包括刘海粟、尉天池、陈大羽、萧平、黄惇、周志高等88名国内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展,终于在史公祠顺利开展。一幅幅以扬州诗词为内容、涵盖了真草隶篆行诸体的名家书作,或豪放、或婉约、或工细、或纵肆,书风各异、精彩纷呈。不仅扬州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们一遍又一遍在展览现场仔细研读,普通市民也纷纷多次前来观展、大饱眼福,用观者如潮来形容不算夸张,扬州市民享受了一次久违而又难得的文化大餐。
“那时这些书画名家没有架子,也不摆谱。条件所限,开幕式前,我们就请他们在邗江县文化馆简陋食堂吃饭。他们既无怨言,也不讲究,更不要领导陪同,和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畅谈书法,无比尽兴。其情其景,令我至今感动不已。”马家鼎说。
连续7年提议“打造新扬州画派”
促进扬州书画艺术发展形成合力
马家鼎的岳父杨林,是一位书画皆擅,淡泊名利,颇具隐逸古风的扬州文士,他对马家鼎的书艺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回想起来,从我第一次踏入他的书房以来,就进入了他的世界。在这片天地里,他愿作我的导游,使我得以接触书画这一优秀而又古老的艺术,并从中得到了莫大乐趣。”老岳父的书画造诣以及对书画艺术的研究,也让马家鼎对扬州书画艺术的兴趣更为浓厚。
从2006年起,已在扬州市人大工作的马家鼎,联合了10位人大代表,连续7年,锲而不舍地提出了“打造新扬州画派”的议案。
“打造新扬州画派”议案在扬州的领导层与书画家之间产生了较大反响。“扬州基本形成了对书画艺术打造的合力,对扬州国画院的发展更是有了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与倾斜。”扬州市政府连续给扬州市国画院进人指标,以此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画家人才,加强市国画院中青年画家队伍的建设。
2007年,7名优秀中青年画家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市国画院。就在这一年,市国画院有近10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市美协也积极响应,先后为杨麟、陈忠南、王野翔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画家举办了个人画展,扬州画坛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态势。
与此同时,扬州市美术馆的建设也已进入了紧锣密鼓阶段。2012年的4月9日,全国书画领域主流媒体《中国书画报》专门在扬州召开了名为“一面旗帜一个目标一个抓手——新扬州画派的形成与实践”的研讨会。作为议案的主要提出者,马家鼎在研讨会上不仅认真倾听与会专家、画家对新扬州画派的看法与建议,还受报社之托担任了主持人。会后,《中国书画报》以整版的力度,报道了本次研讨会,并由此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画派大讨论。
为扬州籍的书画名家在扬州建立艺术馆,亦是马家鼎多年的心愿。在他的努力下,著名扬州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史论家萧平艺术馆也将在扬州的杉湾花园开建。
马家鼎年轻时
编写出版多部地方文化专著
笔写古城扬州的美丽新篇章
“在我担任市委秘书长期间,接待过一批又一批的嘉宾贵客,其中有许多来自各界的著名人士。他们的言谈举止,令我在耳闻目睹中受益良多,感慨万千。”马家鼎将自己与这些名人接触的许多感受与细节以及名人的扬州情愫,写成了一篇篇的文章,陆陆续续发表在一些报刊上。“档案局的同志告诉我,这类文章可丰富扩展名人在扬州的史料。于是,我捕捉瞬间、认真记史,先后写了大几十篇名人与扬州的文章。”
田纪云、胡乔木、荣毅仁、费孝通、启功、雷洁琼、赵朴初……一个个名人在扬州的经历,他(她)们对扬州的情感,他(她)们的言谈神态,即使时隔多年,在马家鼎的妙笔下依然鲜活闪亮、清晰如昨。
200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马家鼎所著的《名人与扬州》一书。著名作家海笑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由于他所处的位置,他也职业性地对社会进行了“扫描放言”。人间万象,也如个园的四季假山,高低起伏,石叠如云……读家鼎的作品,眉睫之间,常卷舒风云之色,读之有益,可陶铸性情也。
一生从政的他,不管公务多忙,依然笔耕不辍,为宣传扬州的文化艺术不遗余力。他参与撰写的《扬州文化丛书》曾获中国图书奖,被誉为“宣传扬州文化最好的书”,一版再版。此外,他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精心编写出版了《新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舫新录》《名人与扬州》《绿杨书画缘》等一系列的扬州地方文化专著。
“谁叫我是一个老扬州呢?我爱我的家乡,我接触过的名人都在赞美她。扬州有2500年的建城史,文化相伴相生,让我们都拿起笔,续写古城美丽的时代篇章吧。”
马家鼎与启功先生合影
【访谈】
“新扬州画派”要画出中国气象
记者:您是“打造新扬州画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为此,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之奔走呼吁。请您谈谈您当年提出“打造新扬州画派”的源起?
马家鼎:打造“新扬州画派”人大议案的提出有两个出发点:其一,是2005年9月25日,我有幸陪同著名外交家姜恩柱回故乡高邮。我问姜恩柱:“您曾经驻过多个国家,见多识广。您觉得扬州文化的挖掘该向何处去?”姜恩柱思索了片刻说,扬州的三把刀很有名,但“三把刀”在世人心中的印象太深了。“三把刀”既要做大,品位也要提升,否则,扬州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就很难取得突破,达到更高的层次。
其二,是2002年春天,启功老先生来扬州讲学时曾饱含深情地讲到,清朝的经济、文化,扬州是枢纽。清代乾嘉之际涌现出的最有名的学者之一是王念孙,儿子叫王引之,官至工部尚书。同时有名的还有汪中,稍后一点儿是阮元,官至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还有焦循、江藩,他们都是扬州人。接着,启功老先生精辟地分析说,清代是扬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扬州画派中的“扬州八怪”不是“怪”,而应是“扬州八家”。
姜恩柱和启功先生的话,在我思想上碰擦出了火花。我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扬州”的要求,而“文化扬州”的内涵要提升、外延要扩大,那么,清代扬州画派恰恰是契机。其在文化扬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当今仍有延续的价值。但自“扬州八怪”以后,扬州国画创作力量逐步衰退,扬州国画艺术的影响逐步减弱。特别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与扬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于是,我联合10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打造新扬州画派”的议案。议案得到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记者:您认为一个画派的确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新扬州画派的成员是怎样界定的?
马家鼎:一个画派的确立,我认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个或一批领军人物;二是有一批风格相近、特色鲜明的画作;三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画派的发展还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扬州文化主管部门为此提出了“一面旗帜、一个目标、一个抓手”的方案,即以凝聚人心为旗帜,以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目标,以打造“新扬州画派”为抓手。
黄宾虹说,“释石涛开扬州一派”,“清代扬州画派”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画家,成员自石涛始就是指扬州籍和长期寓居扬州、主要在扬州从事艺术创作、取得艺术成就的画家。我们也要看到,在目前,有不少从扬州走出去的画家,已经成为其他地方画派的代表人物,这部分画家也不能算在“新扬州画派”之中。“扬州画派”的艺术作品,最值得玩味和欣赏的,就是其中有很多的人文内涵和多种审美元素。不管今后时代怎么变化、社会如何纷繁复杂,扬州画家都应义不容辞地秉承和保持这种优良的传统。
记者:从艺术角度来看,“新扬州画派”具有哪些特点?有没有共性?存在哪些不足?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引导?
马家鼎:虽然“扬州画派”诸家强调艺术个性,追求艺术创新,但即使这样,他们的画风还是存在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擅长水墨写意的手法,在题材上寻求突破,强调以书入画,以及诗、书、画、印的结合等等。“新扬州画派”的创新,首先应该如先贤那样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当代扬州画家,一定要秉承“扬州画派”画家们诗、书、画、印融一体的传统,除了精研绘画,还要兼涉诸科,如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诗书画印都要下苦功。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中国画的创新如果离了传统的根基,所谓的创新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有传统的基本功有了,具足了,才有中国画创新的根基。无论是结合西方的色彩、绘画元素,还是扩大题材表现的范围,都不能是缺失中国画传统根基的盲目创新。中国画家包括“新扬州画派”的画家们,要画出中国画的样貌、要画出中国画的精神、画出中国气派。
记者:扬州文化的最主要特色与精神是什么?最需要弘扬、承继与发展的又是什么?
马家鼎:城市是具有文化生命的。城市是人的生命与万物生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命场,城市文化是由扬州地域上的生命场上形成的人性特点在城市之中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扬州有自己的文化生命。
扬州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共生:人和自然共生、宗教与科学共生、历史与未来共生、异质文化间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扬州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发展出人文艺术上、科学技术上的兼容。扬州人在对人城共生兼容的领悟中,顺应了中国“万有共生”的传统文化理念,自觉参与到我国甚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此超越了其他城市的文化境界。
当今我们需要在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复兴基础上,发展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与现代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相协调的新扬州文化。扬州文化应该是与时俱进、发展创意、多样风貌,“天、地、人、我”和谐统一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