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之乡 匠艺琴心 乡音

2017年04月21日 14:23:17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金波民族乐器,强晓明,无锡梅村人,1999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5.4万把。

昊乐琴坊,杜放亮,临沂山东,2008年开厂,在苏州找的老师傅学习制作二胡,学习5年左右,年生产3000把左右。

子竹琴坊,徐长林,江苏扬州人,1998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3万把。

宏韵琴坊,杨锡龙,梅村人,2007年开厂,请的苏州的师傅,现在自己生产,年销售2000把左右。

锡艺乐器,万建平,无锡梅村人,1999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7.2万把。

古月琴坊,万其兴,无锡梅村人,1991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12万把。

广国二胡,卜广国,江苏连云港人,2000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3万把。

熊建乐器,熊建,江苏兴化人,2002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1.5万把。

田园民族乐器,丁豪康,无锡梅村人,1998年建厂,至今生产二胡约3万把。

  一曲《二泉映月》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百转千回,仿佛历经沧桑的人生;一曲《赛马》奔腾热烈、纵横驰骋、骏马嘶鸣,仿佛身临其境来到草原,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中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它是中国的代表性民族乐器之一,不光表现力丰富,更有独特的音乐魅力,甚至能模仿出人声。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这些美妙音乐的演奏,除了演奏者的技法高超外还与二胡的品质密不可分,一把好琴与演奏者而言,不亚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有一把音色纯正、造型别致、共鸣悠远、得心应手的二胡非常不容易。

  在“中国二胡之乡”无锡,不但名家名曲辈出也是名胡辈出。无锡梅村作为“江苏省二胡工艺之乡”,生产制作二胡的企业大大小小接近20家,很多制琴大师历经半个多世纪,潜心钻研,刻苦学习,他们技艺高超、敢于突破创新,生产的二胡占全国的40%,更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澳洲、美国等国家。

  一把小小的二胡有着大大小小接近100道工序,琴杆、琴轴、琴托、琴筒,均由老红木、黑檀、血檀、紫檀等名贵木料,经过多年的循环干燥处理手工打磨精制而成。

  蛇皮处理是二胡制作中的重中之重。1938年出生,制琴60多年的万其兴大师,他给我讲解了蛇皮的制作过程。二胡的蛇皮采用来自越南进口的大蟒蛇,其中只选取背上接近尾巴的那一部分。选好裁剪下来以后,先要吃水泡皮,再手工铲皮,去除反面残余肉质,裁剪贴上麻布后,用木楔固定使皮逐渐拉紧,再用烧热的烙铁在皮的表面均匀熨烫,最后蒙皮,将蛇皮固定在琴筒上。每一道工序不仅繁琐,而且依靠制作人的听觉和手感,每一张皮和每一个筒子接触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些都是制琴师傅们长期积累摸索出来的。

  15岁开始学习制琴的万大师,当初就抱着要学一门手艺的心思,离开无锡到苏州学习二胡的制作工艺。历经65载风风雨雨,如今二胡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正是一个老艺人对工匠精神的感悟。他们珍视品质如同珍视他们的第二生命。如今已然高寿80岁的万老师,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每天仍然到厂里上班。万老师见人总是面带一点微笑,仿佛如同那古朴的二胡一般,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万老师笑说:“我的晚年生活很幸福。”二胡艺术给二胡人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更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