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荣鸿庆95岁了,仍然坚持来公司上班。长辈还在工作,我当然更不能退下来,尽管我今年也71岁了。”在荣智权眼中,父辈们言传身教,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荣氏家族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家风。
香港中环,是众多跨国金融机构、知名企业云集之处。中银大厦、长江集团、汇丰银行总行,早已成为中外游客们最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荣氏家族创立的南洋集团总部就坐落在中环的一栋高级写字楼中。现任南洋集团副常务董事、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荣智权,是无锡荣氏家族的第三代。
容家三代人合影(右一为荣智权)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氏家族,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 就只有他们一家。”
从纱厂到银行:转型之路不必“按部就班”
提起荣氏家族,大部分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教科书里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民族企业——无锡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而如今南洋集团的主要业务则以投资控股和金融证券为主。
“时代在变,我们企业必须顺应潮流主动转型。如今互联网金融兴起,又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有人都在忙着在不断学习。”荣智权向记者感叹。
1948年,荣智权随父亲荣鸿庆从上海举家迁徙到香港,继续从事纺织、制衣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纱厂的黄金时代,由于人力成本低廉,当时从大陆来的商人、尤其是无锡商人,大部分都在经营这类人力密集型产业。现在南洋集团的会议室和走廊里,还悬挂着几幅记录当时纱厂工人繁忙劳动的黑白照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成为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随之而来地价开始暴涨,而一线工人却逐渐短缺,人力成本的高企,令传统纺织业不得不寻找转型之路。而这时正值大陆改革开放,包括荣智权在内的一批香港企业家,率先到深圳等地投资建厂,在这个形势下,荣智权开始将南洋集团向他熟悉的金融、房地产行业转型。
转型之路走的并不容易。荣智权回忆起当年,有人向他提出质疑:“我们开纺织厂的,怎么突然要转去做银行和房地产这种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但他始终认为,不能因为不懂的事就不敢做,不变就意味着被淘汰。
“1990年,我们的企业从当时2000人的规模一下缩到只有10个人,但是公司的资产却增了很多倍。如果没有自身的坚持,如果没有新老董事的意见一致和支持,我想做什么都不会成功。”荣智权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业之道。父亲没有勉强我走他的老路,我也同样不会勉强我的孩子。”荣智权告诉记者,自己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系拿到硕士学位后,并没有到家族企业中任职,而是在花旗银行工作了五年,30岁后才进入南洋集团。
和荣智权一样,他的长子也没有按部就班接任,而是先在其他企业工作,直到5年前才进入家族企业就职。“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发现内地机会多,政策好,人力物力成本又低廉,于是我们逐步把投资重心转移到深圳、上海、无锡等地。”
荣智权幼时与父母的合照,站立者为荣鸿庆
1989年,荣智权第一次带着妻儿回到家乡无锡。“解放前跟父母离开大陆时我才2岁,回来时自己已经也是父亲了。”荣智权说,小时候父母常会对他讲起荣家老宅的模样和太湖的风景,梅园、小箕山的景致早已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遍。因此,回乡后他在祭祖、扫墓后,一定要到太湖边,寻访祖父荣宗敬1929年时建造的祖屋——锦园。令他欣慰的是,位于梅箕路一号的荣氏祖宅不仅保存完好,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游玩,成为一处小有名气的景点。
“现在我们全家每年都会回无锡走走,去梅园赏梅,到太湖泛舟。除了秀丽的风景,最吸引我们的就是酱排骨、太湖白鱼、大闸蟹这些地道的家乡美食。虽然香港也有不少无锡菜馆,但总觉得不够正宗。” 荣智权笑称。
记者注意到南洋集团办公室的走廊上,挂着一幅绘着江南园林的镜心小品,仔细一瞧,原来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真迹。荣智权见状,不禁向记者莞尔一笑:“我也特别喜欢这幅画,吴冠中也是我们江苏无锡人呢。”乡思,总在不经意间流露。
摆放在南洋集团办公室的吴冠中水墨画
江南大学:荣家儿女的特殊情结
如果说锦园承载的是荣氏家族乡愁的记忆,那么江南大学则是荣家几代人献给无锡最宝贵的礼物。“第一次回无锡前,父亲特地嘱托我,一定要到江南大学去看看,因为它是我的叔祖父荣德生先生创立的。所以1989年回来后,参观了无锡的很多所学校,希望能为家乡的师生们尽些绵薄之力。” 荣智权说。
1991年起,荣智权在江南大学分别设立了“荣智权奖学金、奖教金”,时至今日超过二十年。奖金主要用来奖励家境清贫,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感谢培养学生付出辛劳的老师,鼓励他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为我始终认为,没有好的老师,就无法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另外,荣智权向校方建议,在制定奖学金发放的标准时,不要只看学习成绩。“不一定成绩特别突出,但最要紧是学生品德好,因为我认为做人人品最重要。只要品德优秀但家庭环境不好需要资助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奖学金的候选人。”
十几年来,每次回乡,荣智权都会抽空到江南大学,与师生座谈,视察校园情况。“这几年先后合并了其他几所当地学院后,江南大学搬到新校区,校园扩大了,招生规模增加了不少。所以我把奖学金由最初每年 2 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十万元。”荣智权透露,现在他的父亲和儿子荣康信也参与到了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全家人都希望能为无锡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因为江南大学是我们的祖辈创立的,所以大家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在。”
随着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高涨,荣智权发现,不少江苏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后都会面临“创业”还是“就业”的两难抉择。对此,他建议高校应该加强与工商企业的接轨。“比如可以在校内设立一个信息委员会,把包括工商界、金融、通讯、科技等多种类型的企业代表纳入进委员会,为不同院系的同学做就业指导,给他们开拓视野的机会。同时,政府也要出台奖励、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向在校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尽早把理论知识和实务相结合,这一点对学生们很关键。”
执掌香港无锡商会 如何“走出去”和“引进来”
随着苏港两地来往次数的增多,如何加快两地的对接与发展,是荣智权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07年起,他担任香港无锡商会副会长,2013年又被选举为会长,至今已有十年。
在他看来,香港与江苏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许多江苏籍人士活跃在香港政界、工商界及科教文化界。而香港则多年来位居无锡外来投资的榜首。香港是集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于一体、亚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枢纽城市。江苏则是中国内地以制造业、实体经济闻名,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强省之一。
荣智权
“商会除了要利用好两地资源,协助苏港企业家对接,促进香港与江苏的经贸交流、资本流动和投资,更重要的是要把江苏的科技创新成果、制造业企业、生物医疗、旅游资源等产品向外推广,加快江苏经济迈向国际,协助江苏的企业们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市场。”荣智权认为,江苏发展大会让海内外的企业家、教育、科技、文艺界人士聚到了一起,寻找对接和合作的机会,这在不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当下非常合时宜。
“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大陆在互联网科技、物联网等领域发展迅猛,涌现出了很多著名IT企业和青年企业家,BAT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的事业版图已经拓展到了全世界。去年在江苏举办的物联网大会和智能制造大会,好多港商企业都专门去参观取经。我的大儿子目前在公司,就专门负责IT方面的技术研发,他也在学习借鉴内地互联网金融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荣智权发现,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企业引进香港或国外的优势资源和人才,同样能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比如红豆集团,他们到国外招聘优秀的时装设计师到无锡,不一定非得到国外去办厂。所以,在‘一带一路’机遇下,港商一定要和江苏企业交朋友,结合江苏、上海、香港三地优势,共同发掘商机。”
结束采访前,记者还巧遇了来公司上班的荣鸿庆老先生,记者赶忙上前向荣老问好。尽管荣老先生今年已95岁高龄,仍然身体强健,耳聪目明。当得知记者来自江苏后,荣老还不忘让助理递上他的名片,以示对家乡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