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神探”李昌钰:“如皋”两个字,深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2017年04月26日 10:01:55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大家好,我是李昌钰,来自江苏如皋。”3月21日,无论是在南京大学还是在南京博物院的讲座,李昌钰都以这样的开场,一下子拉进了与家乡听众的距离。

  李昌钰193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9岁随母亲迁往台湾,青年时期赴美求学,并在那里书写了“华裔神探”的传奇。但是“江苏如皋”,成为他深入骨髓的印记。记者在南京专访他时,能够强烈感受到这位“当代福尔摩斯”的浓浓故乡情。他屡次对记者说:“我很自豪也很骄傲,我是江苏人。”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交汇点记者 余萍 摄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舌尖上的“乡思”:蟹黄包的味道终身难忘

  从1979年担任美国康州刑事鉴识科学化验室总管,到如今退休后四处讲课授业,李昌钰一直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作为追求。而就是这样一位喜欢改变的传奇人物,有一个习惯几十年无法改变:对家乡美食的热爱。

  “每次回江苏,我都要吃一下蟹黄包,其他任何菜都可以不要,一个包子足矣。”李昌钰告诉记者,一个蟹黄包就能给他足够的满足,因为那是童年的美好记忆,“我记得那时候很小,早晨爸爸会牵着我和哥哥的手去吃早餐,每次都会点蟹黄包给我们吃。”

  在李昌钰的心中,蟹黄包是家乡的一个符号:“虽然包子只是一种食物,但是它代表了深厚的乡情记忆。它是家乡人做的,是家乡的食材,你在其他地方都不会吃到。”

  除了那一笼热腾腾的蟹黄包,李昌钰对于家乡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于母亲。“她眼中的家乡人都非常好,环境十分优美,食品都很新鲜,邻居之间相处融洽,非常和谐的一个社会。”

  谈起母亲,这位神探显示出了“铁汉柔情”的一面:“忍不住想哭,因为母亲不在了,我再也不能孝顺她了。没能带母亲回家乡看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母亲不仅将家乡说给他听,还身体力行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在其100岁生日的时候拿出了25万元的积蓄捐给家乡如皋,修建了“岸佛体育场”。“母亲生前长期身居美国,因年岁较大无法返乡,但始终没有忘记祖国和家乡。在美国50多年,我也和母亲一样始终不忘祖国和家乡,并时常教育我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在李昌钰眼中,妈妈是很好的教育家,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一生。“她教育我们‘不管念多少书,做人是第一位的’,还时常叮嘱我们‘要少说话、多做事,做事要认真、勤奋、专心’。”母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李昌钰身上烙下深深的中国印记、江苏印记。他觉得,中国最伟大的传统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做好的话,孩子长大后对国家、对社会自然有责任感。”

  1985年,应公安部和教育部的邀请,李昌钰首次回国举办讲座,而那次回国他还带着母亲的嘱托:回老家如皋看看。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南通,乘飞机坐轮渡再转汽车,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并没有让他感到疲劳。站在儿时生活的宅子前,李昌钰有点动情:“我一口气拍了79卷照片,我就是想把家乡带回去,带给远在美国的母亲、兄弟姐妹以及老乡们,让他们看看朝思暮想的家乡。因为,每一个在海外的中华儿女都有着浓厚的思乡之情。”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交汇点记者 余萍 摄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血液中的“乡情”:博物馆必须建在如皋

  2016年11月5日,以李昌钰名字命名的刑侦科学博物馆在如皋开馆。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神探,把自己的博物馆修建在了一座小县城,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也有人提议去上海建博物馆,但是我出生在如皋,‘如皋’两个字深深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面,我想我的鉴识研究成果一定要放在家乡,回家多好呀。”

  回顾李昌钰在刑侦科学方面做出的成就,实在让人惊叹。1964年,26岁的李昌钰带着两个箱子和50美元赴美留学,在兼职3份工作的情况下,仍以两年半时间修完了4年的大学课程。1974年,李昌钰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应聘在美国康州纽海文大学刑事科学系任教,很快升为终身教授及系主任。1979年,他担任康州刑事鉴识科学化验室总管,一年后升任试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首开以科学证据将嫌犯定罪之先河,屡破奇案。而到了1998年,他荣任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亚裔人士。

  在几十年的探案生涯里,李昌钰与执法机关一起侦査了发生在4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8000件案件,他被誉为“使全世界罪犯睡不着觉的人”。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克林顿桃色案、“9·11事件”、美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妻案的调查,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李昌钰告诉记者,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博物馆,将来更是一个鉴识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刑侦技术及设备研究的综合体,将推动全球刑侦科学事业的发展。2015年,李昌钰与家乡又增添了一个联系的纽带──“李昌钰刑侦鉴识科学中心”在如皋奠基。“这将是让我的家乡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我想带着如皋走向世界,同时也带着世界走进如皋,每年我们都会在如皋举行刑侦科学的国际会议。”

  去年,就有20多位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刑侦科学专家在如皋参加会议,会后纷纷向李昌钰表达了对如皋的美好印象。“他们其中有很多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来了一次以后观念全部颠覆了。回去后,每个人都跟亲朋好友讲如皋如何美、中国怎么棒。”李昌钰说。

  除了通过刑侦科学博物馆分享自己的经验,李昌钰还表达了为家乡出更多力的愿望:“未来日子里,我会跟江苏继续开展教育方面的合作,就像这次去南京大学一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接触世界最高端的刑侦鉴识科学。同时,也希望我的刑侦知识和经验能继续与江苏的公安朋友们交流分享。除此之外,对于未来的侦查手段,比如大数据库、云端数据计算、现场的机器人侦查等,我都会与家乡加强合作。”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交汇点记者 余萍 摄

  2017年3月23日,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

  内心里的“乡梦”:祝愿江苏更加繁荣美丽

  在李昌钰心中,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而这个性格会影响其生活工作的发展。对于江苏人的性格,他用了“温然”二字来形容:“江苏人比较和善平和,通常大家相处得都很好,也很少见到江苏人高声叫骂、吵架打斗的情形。”

  从1985年离乡后第一次回家,到如今面对记者的采访,李昌钰回到江苏的次数已经有10多次。而他每次回来,都感觉家乡在变化,都能看到发展的过程:“印象深刻的就是交通发达了。现在无论从北京还是上海,到南京到如皋都变得非常方便,有高铁有过江大桥。我还记得第一次回如皋的时候,道路很不平,小车开着颠着,从南通到如皋整整4个多小时。”

  除了交通,李昌钰也觉得大家的生活环境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善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江苏的社会教育、道德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江苏的发展应该跟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江苏未来的发展,李昌钰这样建议,“江苏属于沿海地区,交通发达,人力资源丰富,所以要尽量利用我们江苏人的智慧。当然,江苏的产品已经销到世界各国了,我们现在就要向世界各国继续介绍江苏,让他们来的同时我们也要去,大家共同发展。同时,江苏要更加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

  李昌钰屡次说,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挑战不可能”的精神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有何启示?李昌钰认为,江苏这么多年的发展就是在挑战不可能,尤其苏北过去很穷的地方,现在变得十分富庶。“在困难的环境下能够取得成功,这种精神非常可贵。我衷心祝愿江苏更加繁荣、更加美丽!”

  谈起被邀请参加5月20日举办的江苏发展大会,李昌钰表示非常高兴和荣幸:“我发现有很多非常有名的人物也接到了邀请,其中有不少是我的老朋友。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参会的嘉宾不止来自企业界,还有教育界、科技界等等。这是一个属于江苏人的跨界盛会,是个很不容易的构想。”

  这样的构想,李昌钰认为可以继续扩大。“比如将来被邀请的每位嘉宾可以带5到10个人,不一定作为正式代表,而只是列席会议,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许多年后,这个会议的影响力就非常大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通过这个会议团结凝聚更多人,大家各尽所能,给家乡带来更大的繁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