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千万种情绪蕴藏在小小木梳里,常州邢粮梳篦中国非遗!

2017年04月26日 13:49:59 | 来源:江苏微旅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有句老话说:“一梳梳到发尾 ,二梳白发齐眉 ,三梳儿孙满地。”这是古时女儿家出嫁前最为庄重的仪式,也是一个女孩走向成熟的标志。下面就来认识下在此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梳篦”。

  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物件,在生活中却不可或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材质的梳子出现在市面上,虽造型各异却终归少了些灵气。

  梳篦源于常州,一把制作精良的梳篦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开齿—撞齿(抛齿)—划样—锯背(造型)—描绘(烫绘)

  1、开齿 

  将划好齿样的梳坯装上操作台用梳板刹闸紧,用夹锯开齿。开齿前,执锯平正,不伤齿面,齿要均匀,没有锯影,1959年以后逐步手工改为机械,唯有黄杨木梳仍是手工操作。

  2、撞齿(抛齿)

  用砂纸修齐齿脚,按齿线一根一根撞齐,使齿根齿缝平整正直,确保质量。

  3、划样 

  根据梳坯缕纹、按木梳的造型要求,分别照样划线,划线时不能走样,齿样不能有深有浅。倘若梳坯缕纹不理想或者有肉节,要设法避开或改密齿为疏齿、直式改柄式、大梳改中梳、中梳改小梳,尽量做到材尽其用。

  4、锯背(造型)

  梳齿整理好后,按照制作造型划好线条进行锯背。锯背要严格按线,不能走样。

  5、描绘(烫绘)

  旧时用铁笔在炭矶中烧红,在用夹子夹住铁笔在梳背上烫字和烫绘各种图案。1962年开始改以电烙铁为笔进行烫烙操作。现今,亦有使用颜料在木梳上进行绘色的做法。

  刑粮梳篦

  汲取传统工艺,融合现代元素

  刑粮梳篦创始人邢粮出生于1960年,父亲希望全家人不受饥饿之苦,便给他取名邢粮。

  19岁高中毕业后,父母让邢粮去学一门手艺,拜一位姓殷的梳篦匠人为师。每天天不亮,他就带着母亲准备好的午饭,从常州郊区的三堡街步行至相距十多公里的马公桥师父家,就这样,开始了学徒生涯。 

  说是去学艺,其实是帮师父干活,而且师父也不会手把手传授。邢粮平时除了帮师父做梳篦、家务活,有时候还要帮着带孩子。每天回到自己家里,还必须做家务,割猪草,抽空练习彩绘。为了生活,邢粮只有晚上跟着母亲和祖母加班,做梳篦外加工活。 

  这些苦邢粮还能吃得下,让邢粮最痛苦的是,在师父家做梳篦时接触的生漆。(生漆是一种天然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生漆会令他皮肤过敏,严重时头部肿成笆斗大,手背肿胀,奇痒无比,痛苦难忍。邢粮想放弃,不再继续学下去。拗不过父母之命,只得咬牙继续坚持。 

  大概三个月后,邢粮渐渐适应了生漆,皮肤过敏现象消失了。在此期间,师父制作梳篦时,邢粮用心观察,仔细揣摩,半年后,学徒满期就回家自己开始做外加工活。经过刻苦钻研,勤奋练习,邢粮终于学会了制作梳篦的全套工序,开始去全国各地取经,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

  从梳篦的制作,到销售推广,邢粮遭遇到的各种不顺利的境遇。邢粮回忆他的经历,称自己在梳篦行业中能鹤立鸡群,有超人的创意,跟生命中出现的多位贵人是很有关联的,其中一位对他颇有影响力的贵人是常州梳篦三大家族之一的卜家第八代传人卜仲宽。鉴此种种,邢粮说:事业能有今天这样的蓬勃发展,都是当时的遭遇和困境逼出来的!

  邢粮是真的爱梳篦,平日里喜爱收集梳篦,有梳头发的、梳胡子的;有象牙制的、有杨树制的、也有玳瑁制的梳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不妨停下脚步,细细回首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遗产,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