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这里倾听——《乡音乡情》之南京方言↑↑↑
小吃摊上人还没落座呢,老板娘招呼你的南京话就迎面扑来,南京的小巷子里时常会上演着这样的场景。从点单开始,一直到热气腾腾的汤面碗“咚”地一下端到你面前,一气呵成不多废话,一切如同南京话发音存在感极强的“阿”字,上来就问你“是不是”,直接而且爽快利落。
快来听听这些地道的老南京话,你听得懂吗?
陈宗霞(网络资料图)
70岁的陈宗霞是教育部认定的南京方言发音人,江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收录的众多样本,也都出自她之口。她自幼生活在城南门东三条营,当时的秦淮河畔,粉墙黛瓦、店铺林立,浸淫在老南京的生活气息中,她对老牌南京方言的特点了若指掌。
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南京,如今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这座集南北特点于一身的古都,也越发被雕琢出现代大都市的面貌。伴随时代演进和普通话的推广,南京人的口头禅更加丰富生动起来,小年轻更灵活地将土话转化成“南普”,同时相声、说唱等本土方言创作一度进入井喷期。南师大方言学研究者宋益丹博士指出,扩容后的当代南京话,更具人情味和活力。
其实南京地区最早通行吴语,西晋东晋之交,北方士族南渡建康,这才逐渐演变为官话方言。南京人自嘲“大萝卜”,直白的口语表达也体现了南京人性格的耿直包容,不同于吴语的软糯,南京话也给人略带强硬的印象,以至于一些人提到南京话,总感觉“欠缺文明”,对此宋益丹并不认同——作为明朝时期的江淮官话,南京方言至今存古成分较多,南京音其实很优雅。
据宋益丹讲,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语言态度,但语言真实的面貌不容去驳斥。声调的发现就是在南京,《世说新语》中记载,梁武帝问臣子,什么是声调,臣子回答天子圣哲是也,天平调、子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南京话比普通话多一个声调,是五个声调。
在外地人听来,南京话就是普通话的变调,听懂很容易。如今,会听会说南京话的人越来越多,但讲得地道的却渐渐变少。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南京土话,已经淡出了主流视野,只有走进街坊市井间,在老人们的交谈声,方能找寻得到。
“话访南京”展馆(网络资料图)
南京鼓楼区宁海路的一个老小区里藏着个“话访南京”展馆,不大的空间配备了专门的影音教室。平时,一群孩子在这里跟着陈宗霞学说纯正的老南京话,一恍惚,就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秦淮河畔,幼年的陈宗霞从父辈那学唱第一支南京话童谣。
陈宗霞觉得,如果不能把老派语音留下来,随着时代发展方言就消退了,为了保护原汁原味的方言不失传,这就是一种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