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标准的“80后”:每天开车上下班,走路爬楼健步如飞;制作flash、PPT不在话下,出差在外通过手机买票、订房、叫出租,平时都用微信和学生交流。
他还是个“三冠王”:1月9日,他凭借着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一举将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收入囊中。这也是继他1996年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再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成为罕见的“三冠王”。
他就是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教授。
1962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成后,王泽山来到南京理工大学工作。这个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年轻人,在南京一待就是55年。王泽山说,他对江苏的第一印象就是“气候宜人、饮食养生”:“你包括做那个菜,这个你和北方不一样,北方粗犷,它做菜是什么放一起一锅烩,这里分得非常清。”
这种精细劲儿,被王泽山用到了科研上。1993年,在江苏从事火炸药研究的第31个年头,王泽山凭借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技术,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退休后,他又重点攻坚火炮模块装药课题。从60岁到82岁,王泽山研制的火炮装药技术不仅一举攻克了英美发达国家多年未解的难题,还连夺国家技术发明,国家发明等多项全国最高大奖。
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王泽山说,在他的科研生涯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江苏籍数学家华罗庚。这位世界数坛的传奇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在平淡中的执着,深深影响了王泽山:“我在哈军工,在念书的时候他给我们做的报告,他就跟我们说,读书要把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我想,华先生的说法有深刻的含义,我理解为:读书是取其精华的过程,读书不一定要记住全书的内容、甚至每一句话。但每读一次,要更接近其本质,理解其内涵、掌握其要领。”
在名师的教导中,王泽山逐步形成追求本质的思考习惯,提升了他的“求本”能力。平时,王泽山注意思维方法的锻炼。对一个事情,听别人的一段话,都注意在众多方面的因素中,找到它的核心,并设法用几句话道出它的本质。
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
曾有一段时期,王泽山同时研究含能材料设计与装药设计两个方向,但是这样牵扯的精力太多。最终,王泽山舍弃了材料设计,以装药设计作为自己的主体研究方向,一干就是六十年。这样的改变也成就了他在装药设计领域的学术地位。
“我在科研上不愿意使巧劲,不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王泽山这样做,也时常这样谆谆教导他的学生们。
2017年3月,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在沈阳进行靶场实验,测试温度对火药的影响。王泽山的学生原打算测试2到3个数据,但实验计划很快被老院士推翻,测试数据扩充到20个。王泽山说,完美,从来都是与付出相伴的。而追求科学的精美与完美,与江苏大地固有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江苏人秀气更追求精美,我就是要做到比别人还要好,要追求更加完美,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努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