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年轻华人院士庄小威:乡音是永不淡去的故乡印记

2017年04月30日 09:09:58 |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72年,庄小威出生在江苏如皋、受教于苏州。她是中科大首届少年班高材生,34岁成为哈佛大学双聘教授,40岁刷新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纪录,此后两年又陆续成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可以说,庄小威是个名副其实的奇女子。

  传奇天才,34岁成为哈佛双聘教授:

  “我的成功应该不是天分好,而是后天努力”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庄小威出生后就在老家如皋生活,由爷爷奶奶带到5岁。儿时的庄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她的表妹表示,“她记忆力超强。记得小时候,我爸爸教她学中国象棋,什么是将、士、象,每个棋子该怎么走,不用多,只教一遍她就全都会了。”

  “神童”庄小威从上学起就走上了“学霸”之路,15岁的她威已经凭借600多分的高考成绩考进中科大少年班。在中科大毕业后,庄小威来到美国,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她成为美国首位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2006年初,年仅34岁的她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系双聘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刷新最年轻华人院士纪录,2013年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她还成为了中科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

  “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定义天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我觉得成功最重要的应该不是天分好,而是后天努力。”庄小威说。

  将影像分辨率推近纳米尺度:

  “感觉进入了一个过去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1997年博士毕业时,她的导师、华裔科学家沈元壤鼓励她找教职。满以为进入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当教师已经板上钉钉的她,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闭门羹。学术委员会建议她先做博士后,花两三年时间来证明自己。于是,庄小威投入到斯坦福大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士后。在这里,她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从物理转入到生物。

  2001年,结束博士后生涯的庄小威选择加入哈佛大学,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多年来,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发明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STORM荧光成像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地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使人类了解生命的机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帮助科学家更加清楚地看到疾病导致生物分子结构产生的变化,从而提出有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回首往事,高中两年对她影响至深:

  “苏州中学的教学方式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从校园里的“学霸”,到走向世界科学尖端,庄小威特别感谢在苏州中学那两年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彻头彻尾改变了她,“那是对我最有影响的一个学习阶段,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特别想获取更多的知识。”

  对庄小威影响最大的是数学老师陈老师,“他讲课特别生动而且激情四射,如果你坐在第一排,唾沫星子能够溅到你脸上,但是你一点都不会感觉有什么不好的,反而觉得非常享受。”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点滴,庄小威有些怅然,陈老师前几年不幸罹患癌症,如今已不在人世。2005年底,庄小威回国时特地去苏州探望了病中的恩师。

  感念故乡,一口老式如皋话毫不生疏

  “对老家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19岁就离开中国,庄小威对家乡的记忆更多停留在很小的时候,五六岁前,以及离开如皋上学后每个回老家的假期。“那个时候放假本身就很开心,回老家就更高兴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如皋……放假了就喜欢和大人们一起玩。”想起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庄小威的眉眼绽放出孩童一样真挚的笑意,“小时候对老家的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令她分外怀念的还有小时候如皋街头一大清早卖的土烧饼,“就是贴在很土的大炉子里的那种,拿出来香喷喷的,特别好吃!”虽然如今在美国的中餐馆也能找到这些小吃,但很难在异乡找到小时候那种温馨的江苏味道。

  去年初,庄小威回了一趟如皋老家,令当地接待的人员吃惊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生活了几十年,庄小威说的一口老式如皋话却毫不生疏。这是现今生活在如皋的年轻人都不会讲的方言,也是镌刻在庄小威心底里永远不会淡去的故乡印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