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斫琴师
一凿一斧斫古琴
斫琴,指制作古琴的精细工艺,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斫琴不仅需要斫琴师有一双灵巧的手,更需要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听辨音色的耳朵。在通城,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梅庵琴派”第三代传人张景林正是这样一位兼通手工和古琴的斫琴师。
廿年斫琴,精益求精磨琴音
初见张景林,是在张家老宅,那里也是他的斫琴工作室,彼时他正在为一位跟随自己学习古琴的弟子绷琴弦。只见他双手拉起一根琴弦,仔细调整长度,再固定,琴弦便紧绷在古琴面板上了。这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定音哨,吹出标准音高,再用手扶弦,专心致志地反复听音、调音,力求调出准确的音。
说起学习斫琴的原因,张景林回忆起90年代初学古琴的他在扬州看中一把时价3000元的古琴,苦于囊中羞涩,他下决心开始自己研习制琴技艺。机修工出身的张景林有着良好的木工基础,他随即买来杂志,跟着上面的图片很快就将古琴的外形制作出来了。
“刚开始做琴很容易,可是越做越难。一把琴的好坏不在于外形,而在于音色。”张景林坦言,斫琴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就是调音,至少需要经过数月的反复调整。斫琴二十年来,张景林每天都会练习弹古琴。他说,一个好的斫琴师必须弹得一手好古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听音、校音。对于音色,他会不遗余力钻研下去。
百道工序,手工经得起时间检验
刨木胚、上灰胎、挖腔、合底板、上面漆、上弦……斫琴的工序看起来不算复杂,但是反复多次做好每一步需要的不单是技术,更是耐心。为了使古琴音色饱满,张景林选用传音好的鹿角捣制灰胎,在筛过的鹿霜中勾兑生漆,搅拌成泥,刮在整个琴身上,阴干一周之后再磨平,反复多次。不考虑调音,单手工完成一把古琴的制作至少要半年时间。
张景林斫琴坚持遵循古法,选材天然。“杉木面子梓木底”、“面桐底梓”,这是古人通用的选材搭配,张景林就选用老的杉木或梧桐木做面板,因为它们质地干松,用来制作古琴不易变形;底板则选用坚硬的梓木,它能促成声音的纵向摆动,使琴声更悠扬。张景林还沿用天然生漆做古琴面漆,“单擦面漆就要擦7遍,每上一道漆至少需要一周彻底干透才能擦第二遍,然后再上漆再晾干。现在很多人做古琴会采用化学漆,很快能干透,但音效和上天然生漆的琴比有着天壤之别。”
二十年的手工斫琴生涯,张景林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除了传统的刨子、斧头、锯子,张景林还会自己发明、制作一些小工具,提高效率。采访间,张景林的弟子拿起操作台上的黑檀木制小工具介绍:“这就是张老师自己发明制作的‘景林穿弦神器’,专门用来穿弦,非常方便。”张景林笑着说,自己制作、打磨这些工具,就是为了方便斫琴,也是为了让琴经得起时间检验。
千年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和煦的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投射到上了灰胎的古琴面板上,仿佛为千年的技艺罩上一层夺目的光辉。
作为“梅庵琴派”的非遗传承人,张景林除了工作日斫琴,周末也不闲着,他每周还要教二十余位学生弹奏古琴。一直以来,张景林都坚持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尽可能免费教喜欢古琴的学生弹琴,学生使用的古琴也都基本由他制作。也有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对斫琴产生了兴趣,张景林也毫无保留地从木工开始,慢慢把技艺传给他们。现在,已经有3个学生定时定点地跟他学习斫琴技艺。说到这里,60年代出生的张景林很欣慰:“古琴制作是份孤独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无疑我是幸运的,很高兴有学生愿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愿意与他们一道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