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是从江苏大地上走出去的作家,他的家乡兴化不仅是油菜花的天地,还是小说之乡。我们从毕飞宇的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哺乳期的女人》《玉米》等作品中,读到了这片热土上发生的那些令人回味的故事。我们也能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中,体悟到独特的江苏文风。在江苏发展大会召开前夕,记者与毕飞宇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感叹自己能成为一位小说家,源于生于江苏,长于江苏。并表示能够有今天的小小成就,得益于江苏和谐的文化生态。他表示:“谁要是破坏了这个良好的生态,一定会被江苏文学所唾弃。”
老一辈作家为江苏文学置办了家当
说到“江苏”二字,毕飞宇称他到成年后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在我眼里,江苏一直是很具体的。我从小一直生活在农村,地理知识了解的不多。总感觉江苏没有北京和上海那样有名。倒是父亲走过许多地方,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虽然过去那个年代我们家也很穷,但比起外面还是要富裕一些,心中顿时有种自豪感。”
出名前,毕飞宇对有关江苏的概念也不十分强烈,随着他的新书一部部出版,一个个文学奖项向他召唤,他被邀请到全国各地的机会越加频繁,“每当介绍我时,前面一定会先说江苏作家,此时自豪感最强。这是因为一代代的江苏作家,为江苏文学置办了一个好家当,让我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尊重。”
故乡在毕飞宇眼中是文化意义上的故乡,他停顿了一下,说:“如果我不是江苏人,我没有生活在江苏,我的文学风貌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假如把我作品的名字盖上,读者也会知道这是江苏作家写的。讲究文本、讲究文笔,精益求精是我们江苏的文学传统。我想,我不怀疑与这片大地密切的关联。这并非盲目的自信,即使我身在北京和上海,依然是这样的感受。”
有前辈作家的支撑,毕飞宇感到自己并不迷茫,但令他困惑的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和40后、50后的作家不一样,这是不同的经历决定的。和我的前辈作家比较,我的生活积累相对贫瘠。”对此,毕飞宇说他是通过阅读来经历一种精神上的补充和完善。
幸运的是一开始就站在了高原上
毕飞宇说,中国是个诗歌传统的国家,江苏虽然也盛出诗歌,但小说更有优势。没有江苏,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不可能诞生。“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我作为兴化人,能成长为小说家,也许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小说传统而言,江苏无疑是第一,这毫无疑问。”毕飞宇笑了笑,风趣说:“生不逢时不行,生不逢地也不行。我是既逢时,又逢地,所以我感到很幸运。”
身为江苏作家,毕飞宇感到骄傲,但他更看重的不仅是成长环境,而是江苏的发展环境。“一开始,我就站在了高原上。有人认为江苏文学强,新人难以出头。 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有利大于不利,有人看不到这一点。”毕飞宇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去北京现代文学馆领奖,颁奖的是著名作家高洪波,“轮到我时,他特地抬起头对着全场说:他是江苏人。当时我一愣,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前面领奖的作者都没提来自哪个省份,后来才知道这话的含义。我估摸江苏在他心中格外重要,所以他要强调一下。”
毕飞宇大学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他多次很谦虚地说自己大学时常常“迷路”,就像学院旁边马路上四顾茫然的驴子。其实,他是很用功的,他是图书馆的常客。大四,是毕飞宇最“发力”的阶段。他咄咄逼人的才气逐渐显露:征文获奖,杂文发表,文学之路开始启程。毕业后毕飞宇分配到南京特殊师范学校教书,1991年他的中篇小说《孤岛》发表在文学杂志《花城》上,随后近30年的写作生涯,出版发表了四部长篇,20多部中篇,50多个短篇。
有满屋子读者感到比马云还富有
江苏二字从此扎在毕飞宇心中的根更深,“虽然我不是很高产,但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一直很高。心里想着要对得起江苏两个字。从没想过要博取名声和金钱,正如高洪波所言:毕飞宇的心很大。是的,我不可能降低自己。”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过,毕飞宇发表一个短篇,动静如同一个长篇那么大。“不好,绝不拿出手。”没错,这是毕飞宇的誓言。“如果有一天听到说:老毕写的不好,那可能。如果说老毕瞎写了,那这话几乎没可能。”毕飞宇语气很坚定。
毕飞宇说他最要感谢的是他的父亲,“他是语文教师,小时候每天看着他在灯下批改作文,那个认真劲,没法形容。”不过,父亲始终反对他写小说,直到现在也是。“清楚地记得,想当作家是在高考前夕,那年我开始投稿,老师把这事告诉了父亲,说这个关键时候,毕飞宇在写小说,影响高考。后来我得知是稿子被杂志社退到了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原谅那个老师。”
毕飞宇父亲反对的原因是他觉得写小说没用,希望儿子能够做点学问,最好能进高校。毕飞宇说他去南大,总算满足了父亲的愿望。
过去的十年,毕飞宇有很多次离开江苏的机会,他也产生过离开的念头,“但每到最后一步,就停下了。”他特别感激南京大学。“如果不是南大,可能一两年后,我就不是江苏的身份了。”
当教师、写小说都不是发家致富的一条路,但毕飞宇说他比马云富有,“无论他走到哪里,屋子里总是坐的满满的读者。在我心中天下最宝贵的财富比银行里的存款数字重要的多,我的读者就是我的人生储备,这笔财富将来会更多。”
获茅奖让江苏甩掉“长篇不行”帽子
2011年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聊起这事,毕飞宇称并没有心理准备,“当时出版社报了项目,我认为根本不可能。”因为《推拿》是一个小题材,而以往茅奖获奖作品都是宏大题材。他表示,要感谢茅奖评委会对评议标准的改革,让江苏甩掉了“长篇不行”的帽子。“甩掉后,特别爽!”毕飞宇补充道。
江苏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外,毕飞宇还是江苏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作家,唯一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作家。“对江苏小小的贡献,我感到欣慰!”二十多年以来,毕飞宇的生活是和写小说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总结一下,他认为自己过得踏踏实实,也过得紧紧张张,还有一些他人不知道的精彩,也有他人不知道的困难和沮丧,但他始终没有退缩。
来到南京大学新的工作岗位,毕飞宇依然认真对待,近日他的大学讲稿成书,名为《小说课》出版上市,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书籍几次加印。而他则不停地被邀约到全国各地参加读书会。央视当红栏目《朗读者》也请他上节目,朗读自己的作品,感动了无数人。他希望通过举办阅读活动,能够唤起一部分人读书。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学创作队伍中来。
毕飞宇说他在南大已经发现了有潜质的90后新人,“年轻人的走向,对我很有意义。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得失心有点重,如果他们要走向文学之路,希望他们能单纯一些,越单纯,走的越远。”
不粗制滥造就是对江苏的兢兢业业
谈到当今江苏文坛,毕飞宇认为,江苏文学大军老中青三结合,阵容强劲,势力庞大。“特别是近些年,老作家焕发出青春活力,周梅森、赵本夫、范小青、黄倍佳、叶兆言,创作精力旺盛。我觉得江苏作家生命力非常长,影响力久远。我感到我还年轻。前面永远有榜样,永远有目标。”
是江苏大地哺育了他,成就了他。说到回报,毕飞宇认为,管理好自己就是对江苏最好的报答,“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江苏造’,都洋溢着江苏气息。我的文字不可能是莫言、王安忆,我的语言风格就是江苏风格。不粗制滥造,就是对江苏的兢兢业业。作家的工匠精神,是我一生的追求。”
调整好心态也是毕飞宇的准则,“我决定回头,再一次做学生。用‘做学生’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想读的书,慢慢地读,尽我的可能把它读透。去感受生活大潮,尽可能多的吸收社会营养。”
江苏文学比较早的走向了世界,十年前,苏童、黄倍佳的名字已经享誉海外。2000年起,毕飞宇也开始起航,发展势头一直较好。“在此同时,江苏作家始终比较得体,没有大声吼叫,没有制造绚烂的假象,每一步都踏踏实实,符合江苏人的气质。”
毕飞宇还特别提到,江苏文坛多年来的和谐氛围,“江苏文学生态一直很安宁,我们都很受益。如果谁要是破坏了这个好的生态,一定会被江苏文学所唾弃。”他呼吁的同时还强调,“我们一定要自尊、自律。江苏文学良好的生态,不是哪儿都有的,每个江苏作家都有责任守护好她。”
【人物简介】
毕飞宇,男,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毕飞宇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及舞台作品,比如 《推拿》 先后有了电视剧和电影版,《青衣》更是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剧、京剧、赣剧等。
荣誉记录
1、《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两届鲁迅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玉米》)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11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0、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