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所有都知道,坦诚面对就行。”
“我以前说过,没有特别的理由不拒绝记者采访,你们也不容易。”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公开场合的许多发言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坦诚。
今年65岁的王国庆,头发花白、神采奕奕,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谈起家乡,王国庆语气柔和,思绪随着记忆飘到了江南水乡。
在无锡走出的众多骄子中,王国庆无疑是出色的一位。
他“文革”中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外部英语组翻译。王国庆还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助理、副台长等职,2000年11月后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任内一手推动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地开花……
岁月越长回家的念头越强
4岁离开无锡、57岁才重返故土的王国庆,按理说应该对家乡留不下多少童年的印象,但是,4月26日上午,在北京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面对家乡的媒体记者,王国庆为大家描绘了许多记忆的片段。
王国庆的老家原来叫王庄镇,现在经过合并调整属于东港镇。“坐船回王庄,晚上四周漆黑。”这是他隐约记得的回家乡路。他说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很清,有人在河边洗衣服洗菜,也会有孩子在河边捉小鱼小虾;房子后面有一大片翠绿的竹林。村子里环绕房屋的除了曲曲折折的河流,成片的农田,以及春天时放眼望去盛开的油菜花。他还记得有一年暑假他的两个弟弟回老家,他羡慕地听他们讲在门前那条河里抓螃蟹的有趣经历。
这是他关于家的印象,几十年来定格在了他的记忆中。
王国庆笑称,对于家乡,自己“是土生但不是土长”。
迄今为止,“回家”的旅途寥寥可数,总是匆匆来又匆匆去。对于家乡,除了近些年的几次到访,他的童年记忆中除却泛泛的田园风光,就是那一幕家园的情景。
王国庆说,因为工作繁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很少有空回到家乡。退休之后,时间宽裕了,回家乡的次数才多了起来。
他为我们细数了几次“回家”的经历。
第一次,是2009年,在记事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回村的路已经忘记了,拜托了同事才凭着记忆查到了自己家的村子,带着工作任务的他只能抽空去了一趟,一转身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了。
然后便是2010年,这一次在王国庆的坚持下他带着全家都回到了家乡。原先的老房子早已不在了。只能在父辈人的描述里,想象一下童年时的居所。大概这一次的他才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觉吧。
2014年,王国庆又回了家乡,不过这一次,他还是带着工作去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工作上。
今年的清明节王国庆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又回到了家乡,扫扫墓、祭拜一下,尽了身为晚辈的孝心。
虽然与家乡的交集不多,但王国庆的心一直系着家乡。
“老话讲‘叶落归根’,我觉得,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家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王国庆说。
北大荒的那碗酒点滴在心头
2015年10月,一本名为《闪亮的岁月》的书对外出版。书中第31页王国庆所写的回忆文章《永远的北大荒人》有张配图,黑白老照片中,王国庆头戴前进帽,身穿劳动服,好多个编织篓和酒桶包围着他,脸上可见青少年的稚嫩,他右手举着仪器,正检测入库酒的酒精度,一丝不苟。
那年是1969年,王国庆17岁。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王国庆数次提到北大荒。北大荒1077个日夜深深地烙在他的生命里。
48年前,一趟知青专列驶出上海彭浦车站,火车走了三天四夜,1969年5月18日午夜,王国庆在竖着“兴凯站”站牌的小站,被通知下了车,开始了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三连的知青岁月。
王国庆在上海长大,刚到北大荒时,他觉得新鲜:天亮得特早,小马驹到炕头边拱他起床,田野一望无际,山岭连绵起伏。很快,新鲜感被顿顿吃的碴子饭、玉米面窝头、大葱蘸酱替代。
“北大荒人相信实干!你能扛起大麻袋,他们就佩服你!你干活不惜力不叫苦,他们就认可你接纳你。”王国庆回忆,在粮库,收粮入库扛麻袋,他没偷过懒;出口大豆装车皮,他没耍过滑;早晚“打突击”,他更没拉过空;在酒厂,烧锅炉、粉碎烧酒料,他常是白天连着黑夜干。
在北大荒的日子里,王国庆入了团、入了党,被推荐第一个离开连队,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
时隔多年,在《闪亮的岁月》一书中,王国庆深情地怀念了当时对他倍加关照的老排长曾昭瑜。这位老实厚道、有担当的排长不仅教会了王国庆许多实用的技能,还教会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王国庆离开连队去上海读书以及后来到了北京工作的岁月,曾昭瑜一直和王国庆保持通信,对王国庆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关心有加,对王国庆以及其他知青当成弟弟一样看待和照顾。
“如果没有踏上社会之初北大荒那三年打下的深深烙印,没有在黑土地上流汗流血的艰苦磨练,或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王国庆说,归根结底,在那里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越是敏感问题越要说清楚
王国庆和媒体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是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五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曾长期担任中央外宣办主任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
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媒体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整整25年。
“没有驻站经验的记者生涯是不完整的。”王国庆庆幸自己有一段驻外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为他日后诸多工作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2000到2003年,在国务院新闻办任职的王国庆带领团队探索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前期进展缓慢,直到2003年,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面前,主管部门“失声”了,权威信息“缺位”了,信息严重不对称,人们恐慌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遭到了“重创”。后来,疫情透明了,信息对称了,老百姓也不慌了,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抗击“非典”。痛定思痛,大家都觉得及时主动的新闻发布非常重要。
自那以后,该制度就慢慢被提上了议程。至今,新闻发布制已经基本普及,虽然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
退休后王国庆到了政协,随后他自己也成为一名新闻发言人。
初任新闻发言人的时候他也曾婉拒,最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个角色,拒绝的原因是担任发言人难度高、压力大,“不过自己一直在倡导的东西,没有理由自己拒绝。”
新闻是多元的,新闻发言人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王国庆认为,越是敏感问题越要说清楚。他举例说,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对每年政协大会的第一场发布会要求就非常明确,强调要主动回应关切、主动引导舆论,新闻发言人要敢于说话,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说错一两句没关系。所以很多情况下上级授权不是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需要发言人团队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闻发言人是“代言人”,他代表一个部门、一个机构或一个单位说话。政府新闻发言人,他代表的是政府,是政治“代言”。所以,政府新闻发言人必须有扎实的政治功底,他讲政治、懂政策、知底线。此外,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他要熟悉所代表的部门、机构、单位的业务工作,还要懂得媒体运作规律、信息传播规律、舆论形成规律。当然还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
王国庆心目中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是有过媒体从业经验的,知道记者会问些什么,知道媒体想报道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媒体,回应公众。
“领导干部应该全面提升媒介素养,这是我这两年一直在呼吁的。新闻发言人应该专职化,团队也应该专职人员协作。同时,媒体和社会也应该更包容,要容忍他有时可能说错一句话。有了这样一种环境,才会更敢于说话。”王国庆说。
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代言人
谈及无锡的发展,王国庆认为,无锡的快速发展与临近上海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大有关联。“无锡是上海的后花园”,在产业发展方面,无锡承接了上海的“溢出”。
此外,作为太湖明珠,无锡的发展也离不开太湖一带的山水资源,太湖前些年蓝藻泛滥、水质污染,于是政府下大力气改变这一状况,这些年里,太湖周边的重污染化工企业大部分不见了踪影。“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王国庆说。
王国庆的眼中,无锡的发展很长时间内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当别的地方还在进行粗放型发展时,无锡已经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当有些地方还在用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下一般性的工业企业的时候,无锡政府已经着手将这些企业“请出去”了。“经济发展是梯级的,无锡的发展水平比很多地方都高了一个台阶。”王国庆说。
王国庆也给家乡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城市发展应该避免折腾,无锡总体上发展的思路应该有一个延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他希望无锡的各级政府都能坚持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让无锡经济在平稳中不断前进。同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锡人那种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需要继续发扬,希望无锡能够继续保持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巩固取得的成果,重振产业雄风。“只要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我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代言人。”王国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