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我把南京视为自己的故乡| 天涯咫尺江苏人

2017年05月06日 10:53:31 | 来源:江苏国际频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4月27日,瑞士和法国的边境处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每三个月一次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例会正在进行,与会的科学家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而大会的主持,正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他认真地聆听每个人的报告,偶尔打断,指出自己的疑问,严谨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例会

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例会

  这是《天涯咫尺江苏人》摄制组第一次见到丁肇中教授。为了让摄制组更加了解AMS实验,丁肇中精心制作了一份81页的中文版演示文档,还带领摄制组参观了AMS实验的总控制室,简朴洁净的办公室,中间有个大屏幕显示器,显示着各种复杂的数据,这里正在进行着的是人与太空的实时对话。

丁肇中教授在AMS实验的总控制室

丁肇中教授在AMS实验楼

  从1994年起,丁肇中就开始领导AMS实验,目的是在空间寻找暗物质,这是世界首个也是迄今唯一被批准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大型科学实验,总共汇集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600余位科学家,历时近20年、花费20亿美元才得以研制成功。

  一个小时的采访,从与江苏的缘分,到对科学未来的展望,丁肇中娓娓道来,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传奇科学家的人生景观。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出生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一家人只好四处迁徙,而后远赴台湾,去美国求学、工作,1976年,40岁的丁肇中因对粒子物理的新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高能实验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方面,丁肇中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

1955年 丁肇中(前排右)与父亲 弟弟 妹妹

1976年 诺贝尔颁奖现场

2011年 丁肇中在AMS发射前留影

  直至今天,丁肇中印象最深的还是1946年到1948年的两年间,他在南京度过的童年时光。他清楚地记得,许府巷、南昌路等老南京地名,还有在夫子庙听说书、吃小吃的经历。他说,“南京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把南京当做自己的故乡”。

  这份“乡情”,一直延续到现在。去采访丁肇中教授之前,摄制组去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参观了国内唯一的AMS数据处理中心,具有3500核和500TB计算能力达37万亿次的最先进的云计算平台,拜访当日,实验室还在扩建,扩建后,计算能力还将提升一个档次。当时很难想象,硕大的机器,正在接收着来自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收集的数据,然后又将计算结果返回千里之外瑞法边境的AMS实验楼,而我们摄制组又追随着这些数据,来到了AMS控制室。

  丁肇中指着大屏幕说,这些数据是一秒钟前从太空发回的,其中就有来自东南大学的。丁肇中称赞道,东大对AMS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网络做得非常好”。每年丁肇中还会邀请东南大学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到自己的实验室进行交流,这些江苏学子在专业领域的表现,也都受到了好评。

  丁肇中的工作,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他正在领导的AMS实验,无疑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物理实验,它看似虚无缥缈,却通往未知世界,关系着整个人类的未来。也正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实验项目,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们为之奉献,也让中国和江苏,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丁肇中教授接受《天涯咫尺江苏人》摄制组专访

丁肇中教授开车回家

丁肇中教授在家门口留影

  在这个异常复杂、尖端,涉及到多方力量和国际合作的实验中,丁肇中,是绝对的权威,这样一位领袖式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颇具风度的绅士。AMS实验团队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丁肇中本人也基本没有假期和周末,但是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教授热情相邀,并在第二日,81岁的他亲自开车,载着摄制组来到他位于法国境内的家中,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顶级科学家的普通一天。

  田园风情的小屋周边,是一小片森林和草地,可以望见远方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丁肇中喜欢在这里散步,一边思考着实验。他说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总是比较小心,多数时间都是这样一个人静静地想。看得出,丁教授的生活非常纯粹,然而,在周而复始的简单生活中,不改追寻的初心,方能铸就伟大。

  采访中,丁肇中教授告诉我们,他已欣然接受了江苏发展大会的邀请,并于5月19日回到他视作故乡的南京。

丁肇中与《天涯咫尺江苏人》摄制组合影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