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这里倾听——《乡音乡情》之南京城墙文化↑↑↑
每个城市从历史中走来,都凝练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又赋予城市无限魅力,滋养一方水土一方人。江苏新闻广播系列报道《乡音乡情》第三篇章《文化》,今天为你讲述第一篇《南京城墙》。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南京童谣,说的就是环绕南京600多年的明城墙。
薛冰
城走国,墙走方,城墙都是方方正正的,这个传统却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儿走成了“自由式”。南京城市史专家薛冰说,南京城墙依山傍水,跟山水的自然融合关系非常好,水在城外就像对城墙自然形成一个防护屏障。
“环城”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老传统,一天之内,沿着南京城墙走完一圈,磨练意志,也更接近、更了解这个城市。
穆丹(左一)
穆丹是南外78级的学生,也是南外最早参加环城的一批人。穆丹说,集体活动不好意思掉队,只能硬撑着从天不亮,一直走到天色都黑透了。那是南京人穆丹第一次感受到城墙在历史和现代交互时扑面而来的冲击。
在穆丹的记忆中,“环城”不仅会走过整齐、优雅的地方,还会穿过棚户区。棚户区的小巷子,按照现在人的想法,一辈子也不会走到那里去。但当真正经过的时候会发觉,原来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人们可以在城墙下,枕着历史睡觉。
穆丹导演的音乐电影《环城七十里》是一个与城墙有关的故事,也是穆丹对青春的记录。南京的每一分钟所具有的韵律和美感,穆丹都太熟悉,他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在台城城墙的城垛子上,永远积了厚厚的土和衰草,躺在上面看,特别漂亮。
2014年,南京城墙的发展与保护迎来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突破。经过修缮和连通的明城墙全线开放,城墙从静态的“文物”,转变为可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在老南京眼中,和城市里很多拔地而起的大楼不同,城墙身上始终有一种历史的体温。
文化信息驻留在每一块城砖上。现在,从遍布城墙各处的8家书吧散发出的“满城书香”,到300多种好玩、易用、可以吃的城墙文创产品,再到每年四季的“环城七十里健步走”。
在南京城市史专家薛冰看来,南京的城墙就像一根线,把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部贯穿起来,在城上可以看到城下,看到城里,看到城外。南京人对于城墙的感情很深,看到城墙就好像进了城,而进了城了就好像到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