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夫笔下的丰县味道

2017年05月09日 14:33:50 | 来源:精彩丰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04年起,电影《天下无贼》让小城丰县变得比往日更加热闹,这部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作品正是出自当地的一位作家——赵本夫。这部透着质朴和善良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了这位钟情书写土地的乡土作家。但对于他本人而言,小城最值得记忆的依然是那些让他身在异乡也无法舍弃的家乡味道。

re041220019.jpg

                                         

  家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或许是作品中最容易渗透的元素,养育作家的一方水土,自然会让一个作家的作品带有这种被称作为家乡的味道。

  “天生的家乡胃口,

  满桌的佳肴盛宴,

  抵不上家乡的一口烙馍。

  ——赵本夫”

20140324132528-969888056.jpg

  小城丰县,位于江苏版图的最西北部,被称为江苏的西伯利亚。远离了江南水乡,丰县的城市性格中多了一层北方色彩。丰县处于苏北地区,是苏鲁豫皖四省的结合部,属于中原地区。丰县本地有两句话,叫“地近邹鲁,民风淳朴”。丰县靠近孔孟之乡,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

fe991bd630a2445ebc5209dd7ca72a72_th.jpeg

  临近孔孟之乡对丰县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反应在饮食习惯上,不同于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在这个城市,像烙馍这样,用面粉制作而成的食物,更符合人们的口味。

601c675ag77fdeabce7f3&690.jpg

  “烙馍卷鸭蛋

  细嚼慢咽

  不亦快哉

  ——赵本夫《不亦快哉》”

  赵本夫曾在书中提到烙馍卷鸭蛋,其实烙馍在丰县的历史很悠久,从秦汉时代开始流传的。烙馍是圆的,代表团团圆圆,和和气气,表示家庭团结的意思。鸭蛋也是圆的,和烙馍有异曲同工之妙。

res12_attpic_brief.jpg

  烙馍的制作离不开三件工具:鏊子、烙馍轴子、翻馍批子。先说鏊子,一般为生铁铸成,圆形,平面中间略往上凸,直径35-40公分,边缘下面有3个爪,做烙馍时用3块砖支起来。下面烧柴,上面放烙馍。为什么要三条腿,学过几何的都知道,有三点的稳定性,人们站立时就是有三块骨头着地,鏊子就是仿生而做成。烙馍轴子比擀面杖短,细,两头尖,长可50公分,用梨木做成的最好,是用镟刀做成。最后谈谈翻馍批子,一般用竹批子做成,也有用木片做成的,形状似剑,没有护手,剑尖最薄,用以翻烙馍。

  烙馍大多是要两人同时做,一人烙馍,一人烧火和翻馍,多为姑嫂、婆媳、妯娌、母女、姊妹、也有夫妻在一起做烙馍的,不多见。烙馍的做法,看似很简单,做多少馍,放多少面,加多少水,和成面块,饧上一会,掐成一两左右的面季,用烙馍轴子擀薄,搭上鏊子,一翻一正,熟了。

rdn_5322a61734487.jpg

  赵本夫到现在为止内心还是有一个结,那就是家乡情结,也许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情结,但是赵本夫最值得欣慰和怀念的,就是他的童年生活,那种淳朴的农村风情。

  赵集是赵本夫故乡的村子,有四五千人口,是丰县出名的同姓古村,也是一座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古寨,丰县地处黄范区,历史上多战乱,赵集的祠堂能有幸存下来,已显十分珍贵。或许是因为家族庞大、历史悠远,作家赵本夫有着浓厚的家族观念,他怀念着家乡的味道,也在作品中表达着家乡的味道。

201162711334415032.jpg

  赵本夫儿时玩伴说道:“赵本夫的家乡气息特别浓厚,像他的成名作《卖驴》以及他的《狐仙择偶记》都是我们村里发生过的事,《卖驴》里的庙会那就是我们村的庙会,特别庙会上的那些小吃,包子、油条、羊肉汤、羊排等等都是我们家乡的菜。”

  《卖驴》是赵本夫八十年代的作品,文章中卖驴者在牲口市场上的情景,正是取材于赵本夫儿时的记忆。今天的丰县可能很难再遇见这些庙会,但那些曾经出现在庙会上的特色小食,依然存在于家乡人的生活里。

3242873206783942742.jpg

  “大人如果从庙会捎来一串包子

  包子用高粱杆,串成一串,

  油嘟嘟的,让人发馋。

  ——赵本夫《童年拾趣》”

  每天早上喝粥吃煎包已经成了丰县人的饮食习惯。煎包,在各地都很常见,但在赵本夫眼里,这种喜欢在肉馅里拌入粉丝,必须先用水煮熟再用油将他三面煎黄的食物,确是同类中无可比拟的。

  商家每天凌晨两点开始准备食材,把馅搅出来,馅要新鲜的才好吃,味道鲜,隔天做就失去这个味道了。论起肉馅里放粉丝,是有说头的,因为粉丝是会吸水的,在煎制的过程中,可以把肉馅中的水分吸收更多,让馅更干一点。赵本夫说,相比起其他地区的包子,丰县的煎包更饱含一种情感,更觉得美味。

  “我家乡的煎包,委实是好吃的,

  有肉包和素包两种,外皮是发面的

  里面都会加入粉丝,在平底锅里煎做。

  ——赵本夫《童年拾零》”

a044ad345982b2b7c4eb577f31adcbef76099b10.jpg

  “家乡的煎包,出锅时,带着薄亮的油翅,

  胖胖的,黄黄的,咬一口,

  外酥内软,口感极好。

  ——赵本夫《童年拾零》”

562c11dfa9ec8a13fe60eff7f703918fa0ecc0ab.jpg

  “我一直对乡村 田野 土地怀着浓厚的兴趣,

  因为我对这些有感情,

  我出生在乡村,又在乡村长大。

  几年来,我跑过的地方不算太少了,

  但没有什么地方能留住我,

  没有什么比泥土的气息更能让我沉醉。”

  这篇《寻找自己的世界》似乎是作家赵本夫对内心的追问,他清晰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也不避讳这种眷恋在自己创作中的渗透。

4343435435.jpg

  丰县处于孔子文化圈,可以说在丰县人的血液中就流淌着儒家文化的元素,赵本夫也是如此。儒家文化中的温良似乎也影响着丰县人对肉食的选择。丰县人对温性的羊肉有着明显高于别处的偏爱。“伏羊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炎热的夏季依然食羊肉而且冠以节庆的概念,足以看出本地人的重视。

    丰县人做羊肉汤讲究个真材实料,用本地青山羊配羊骨头熬出来,羊肉从杀到下过不超过两个小时,讲究一个新鲜的口感。青山羊是丰县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山羊,以食草为生,度过青草茂盛的春季,在夏季就刚好吃上膘肥肉嫩的羊肉,相比其他羊肉有一个特点——不膻。过去有一个说法:彭祖伏羊一碗汤,胜似神仙开药方。可见在伏天也就是头伏、中伏、末伏,三伏的时候都要喝一碗羊肉汤,驱驱寒气,甚至可以把冬天的病根治愈。人们似乎很难将丰县人骨子里温良的性格和喜食羊肉的口味直接画上等号,但这种吃羊肉的传统的确是深深印刻在了丰县人的饮食习惯中。

2012226259548.jpg

  “羊肉,要煮成烂泥,一搅一拌,

  全流进汁水里,出锅后,一碗汤,

  半碗辣椒,喝的哧哧溜溜,才过瘾。

  ——赵本夫《历史,民风,乡情》”

  不惑之年离开家乡的赵本夫虽然现在定居南京,依然执着选择家乡口味的他如今开始尝试在自家院子里种上这些熟悉的家乡味道。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也是缓解思乡情绪的一种方法 。

83025aafa40f4bfb2fc7bdd20b4f78f0f7361824.jpg

  当问起赵本夫什么是家乡味道时,他说:“所谓家乡的味道,我想,当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饮食的味道。但其实家乡是很复杂的事情,家乡的味道其实包括很多,像空气的味道、亲人的味道、土地的味道。那种气息,甚至包括我的童年时代让我记忆犹新的牛粪马粪的味道,都感觉很新鲜。所以这一切很熟悉的味道构成了我对家乡、对童年、对过去的一种回忆。都是很美好的事情。”

  从丰县到外地,赵本夫随身携带的不止是一颗游子的心,还有那份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这种味道早已扎根在他的血脉中,在这个家族,传承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