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火饺是地方传统小吃,又被称为油饺、油饺儿。
吕四火饺与其他地方的饺子形状不同,自成一派,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据传,吕四火饺源自于“吕祖四至”的神话传说。
吕四火饺
吕洞宾的火饺传说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终南山得道成仙后,决计云游四海,济世度人。吕洞宾驾鹤东游,一路施医问诊治病救人,他乐善好施救人于危难,还拜佛访道广结道缘,经常施展仙术惩恶扬善。
一日,路过“白水荡”(吕四地区古称)时,但见白水荡那里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吕仙人来到岛上,轻摇手中拂尘,顿时,洪水退去了十里开外。但洪水过后,岛上瘟疫又开始流行。吕洞宾走到一户人家,见门开着,便扣门道:“我乃一云游的道人,路遇此处欲讨口水喝喝”。
屋里一个老婆婆起身招呼他喝茶,礼数周到,并叹息说:“家中子孙和很多邻舍都病了,先生能否施治呢?”
道士说:“明天早晨在东南角灵岩树下等我来。”
第二天清晨老婆婆便等在那里,看见那道士提来一只竹蓝,上面盖着一块白布,打开白布后,发现竹篮里装得满满的一个个色泽金黄,形如偃月的东西。
老婆婆问:“这是什么?”
道士说:“这个我们北方人叫角子,你把这些分发给岛上的人吃,吃过后保管个个身强体健,百病全无”。
道士递过竹篮,转身就走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子孙病好之后,又拿来给邻居们吃,吃过的人果然都好了。说来也奇怪,一只小小的竹篮里取之不尽,但等每个人都吃到后,竹篮也就见底了,只见底下垫的白布上写着“吕洞宾”三个字。
这些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在家供起了吕洞宾,并且众人筹款在城东南灵岩树旁建了吕祖祠,塑了吕祖像,香火旺盛。白水荡的民众为了感念吕祖悬壶济世的恩泽,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节那天,除了祭祀先祖,家家户户还要做饺子、吃饺子,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因为吕祖当时提来的角子是扁的,所以,吕四人家的七月半饺子也都做成扁的形状了。又因为金黄色的饺子是用油炸的,所以叫火饺。
吕四火饺的制作工艺
吕四火饺的和面方法与水饺不同,水饺用冷水和面,而火饺则用沸水和面,将面粉倒入面缸,倒入沸水,用大锅铲迅速拌匀成块。然后,倒在案板上,切开成小块。用风扇吹出面团中的热气,再揉成团,用湿面布盖好待用。
火饺的馅选用鲜猪肉茸,加入适量酱油拌匀,再放入皮汤、生姜、吕四老白酒、白糖、盐,搅拌上劲,最后加入味精、葱花,拌和均匀而成。将面团搓条,揪成一两三只的剂子,擀成圆皮。
吕四街面上的火饺手艺人使用的擀面棒也很奇特,该套擀面棒为纯铜打磨成的、两根两头尖中间粗的擀面棒,长约16厘米,中粗直径约2厘米,传说是从吕祖的拂尘上的马尾变化而来的,故称之为‘铜掸子’。使用时两根并拢同时擀面,擀动起来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一张张饺皮在掸子下转如飞轮,绵绵不断,主要动作有扫、按、劈、缠、推、拉、抖等,一气呵成。
如两三个人同时擀皮,铜掸子相互敲击的叮当声,和着杵击摩擦案板的声响,犹如在演奏道家的仙乐一般,令旁观者赏心悦目。擀好的圆形饺皮,包入馅心,对折成半圆形,用拇指和食指推捏成瓦楞形花纹,成火饺的生坯。架起油锅,加热到油的表面轻微的冒烟时,把饺子生坯顺着锅边一一滑下,用金属笊篱翻动饺子,使之两边一色,待到油锅里发出哧啦啦的爆油声时,就能用笊篱捞火饺起锅了。
刚出锅的吕四火饺,色泽金黄,形如偃月,外香脆,内软糯,馅心鲜嫩,富有卤汁,独有一番风味。火饺圆弧上的瓦楞形花边像极了吕四古民居檐口上的瓦楞,连绵起伏。细看火饺又像是条船,劈风斩浪,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