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龙舞:中国龙舞之一绝

2017年05月09日 18:27:37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国龙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品种名目多达一千有余,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北方龙舞古朴苍劲,南方龙舞纤巧柔美。

  被誉为“中国龙舞之乡”的海安,其龙舞集两者于一身,形成龙灯舞、苍龙舞、扁担龙舞、人龙舞、手龙舞、草龙舞等系列龙舞,最著名的是苍龙舞、罗汉龙舞。

  苍龙舞 

  苍龙舞是海安龙舞的代表性舞种。我国各地的龙舞表演者多为男性,而海安的苍龙舞表演者则为女性。

  苍龙舞起源于曲塘镇东郊黄氏梁,传说很早以前,东海龙王敖广每逢生日之时,都要嬉水闹海,造成风雨交加,海水倒灌,禾苗受灾,殃及百姓。龙王三太子小苍龙一面劝谏老龙王,一面变成一位白面书生,来到黄氏梁,帮助百姓筑堤排涝,治水保苗。

  老龙王非常愤怒,派出雷公电母,把小苍龙打得现了原形,小苍龙匍匐的身体化成堤坝,永保海安免遭水患。此后海安曲塘一带常见“小苍龙”(即蝎子,也叫四脚龙)的踪影,成为吉祥丰收的象征。

  当地百姓为铭记小苍龙的恩德,每逢丰收时节,都要用草扎成苍龙,蒙上花布,长2米左右,龙头龙尾各有一柄,以童男持珠,童女执龙,辗转翻舞,点头摆尾。表演人则念唱吉祥语:“苍龙脸朝东,六畜兴旺五谷丰;苍龙脸朝西,风调雨顺如人意。”

  解放前,贫苦艺人常以此为生,走村串户,拜年祝节,攒钱糊口。解放后,县文艺工作者对苍龙舞数度整理加工,增以舞蹈动作,6己以乡音锣鼓,赋予情真意切的表演内容“龙出海”、“龙戏水”、“龙腾飞”,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

  在紧锣密鼓声中,先由“龙珠”飞舞出场,再引出一条条彩龙,舞者轻盈游动,伴和着民间吹打乐,踏着戏曲旦角的碎步,走圆场,布阵图,穿花戏逗,情趣盎然,似溪水回流,彩云游弋,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歌舞升平的喜庆景象。

  7尺小苍龙在姑娘们的手中挥舞自如,节奏疾徐有致,优雅柔美。群龙竞舞,似飞燕凌空,如鱼跃碧波。舞姿融汇了水乡人行船、摇橹、撒网时“双臂甩圆”和“小翻腕”等动作,以膀送胯走台步,轻盈波俏,充满浓郁的水乡气息,令人陶醉。

  罗汉龙舞 

  罗汉龙舞是海安镇北郊新丰村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于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叠罗汉而得名《罗汉龙》。

  《罗汉龙》使用的龙具富有中国南方龙舞的典型特征,为竹篾扎制而成的布龙。龙身直径30~40厘米,龙头至第一节“把子”的距离为250公分,其余每节的间距为220公分,全长24米左右。由“引龙人”、“龙头”、“龙尾”和9个“把子”参加表演,另有“架子”8人参与叠罗汉。

  据《罗汉龙》的老辈艺人丁建才、王万富、丁祥林的回忆,这条神奇的《罗汉龙》已经经历了“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现在的舞龙人已经是第18代传人。怎么说它的历史距今也有300多年,可作考证的记载最少是在明末清初。虽然时过数百年之久,但是,《罗汉龙》的造型、色彩、规格始终一脉相。因此,尽管使用的龙具不仅不能与北方龙舞使用龙具的高大威武相比,就是在南方龙舞中也称是“轻量级”的。但是它的制作极为考究,龙头双叉玉角、浑圆龙口、齿不出唇、双目传神、彩绘淡雅,龙身龙尾皆湖蓝色线条彩绘于白色龙衣之上,唯有胡须殷红似火,极为引人入目。

  《罗汉龙》不以龙具的气势迎人,而以动作形态的灵活多样和阵图变化丰富多彩吸引人,在南方龙舞中独树一帜。这也许就是《罗汉龙》使用的“小白龙”龙具的“改革”、“创新”精神吧。

  海安龙舞与海安花鼓一样,已成为南通市、海安县经贸洽谈会开幕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保留节目,是展示海安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张精美名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