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都”已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

2017年05月10日 10:36:03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创办人建议无锡搭建开放的物联网产业平台,打造成“物联网生活实验室”,吸引更多企业来研发

  今年48岁的郑立荣,曾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信息与通信技术院媒体电子学首席教授、瑞典智能包装和物联网国家创新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他是浙江绍兴人,但是在2009年从瑞典回国,担任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后接手的第一件重要工作便与无锡产生了交集,创办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主持了一系列物联网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缘分。

  作为通信和媒体电子专家,郑立荣英俊儒雅、平和亲切,在他的科研履历面前,许多同辈及后辈们感到惊叹。他从浙江大学毕业到中科院读研的三年里,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27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因此获得机会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读博,期间通过产学研项目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远……回顾这些经历,郑立荣只当寻常事。无论在国外获得多么高的学术成就,郑立荣一直挂念着祖国的科研发展,起初他常常不辞辛劳地往返于中国与瑞典之间。他没有感到很累,他觉得能用自己的学术成就为祖国做一点贡献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爱玩的孩子后劲足,他开始并不拔尖但越学越好

  郑立荣是浙江绍兴上虞人。家里共有兄妹四个,他是最小的一个,活泼好动、脑筋聪明。

  小时候,父母对郑立荣的学习并不过多干涉,不过哥哥姐姐的成绩都很好,这给郑立荣树立了榜样。当时整体的学习压力小、比较自由。“那时学习主要凭兴趣,学得很轻松。”郑立荣回忆,小学、中学的学习对他来说,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郑立荣高中上的是春晖中学(当地一所比较有名的高中),刚入春晖时,他的各科成绩并不显得突出,英语成绩勉强过关,他意识到需要努力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排在前10名左右。并不算是很突出,但他的后劲很足,属于越读越好的那种类型。

  大学填志愿时,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的光电子专业,本科毕业后保送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里的科研氛围非常好,有的老前辈甚至直接把床搬到实验室里,给年轻人做了榜样。”郑立荣本身动手能力很强,他自己搭建实验设备,缺什么就去找旧的零件组装。三年共在各类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27篇论文,其中有10篇是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这个数字放在今天都是惊人的。

  也正是这些论文,引起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注意,郑立荣获得了到瑞典留学的机会,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出国深造的念头。“瑞典的导师希望我做个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该怎么把研究成果理论化。”刚到瑞典时,郑立荣感觉国内外差距很大,在条件、设备方面是天壤之别。然而,他的出色成绩却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认可,一位跟他一同进来的德国博士生主动找郑立荣聊天,“他说我做研究的速度太快了,搞得他很有压力。”

  求学期间,郑立荣不仅以成绩优异而深受关注,还因在社团活动中才华显露众所瞩目。他曾担任浙江大学三分部学生会主席、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生会主席等,一直活跃在学术领域与社团内外。出国留学后,他活跃于留学生和华侨团体促进中瑞合作,曾任瑞典华人联合会召集人等,此外,担任过多家企业的科技顾问,显示出他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

  在产学研合作中,研究方向不断向纵深拓展

  郑立荣到瑞典一年以后,当地的一个生产喷墨打印头的高科技企业遇到了麻烦:几年来,他们生产线上的成品率一直不高,只有30%,而且始终找不出原因在哪里,处于破产边缘。

  于是该企业找到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郑立荣被导师派过去,他在一个月时间内就找出了原因:一个金属架子影响电离子的分布,只要换成塑料的就可以了。

  这一改造,使得该企业成品率达到90%,扭亏为盈。一年多后,郑立荣重新回到学校。社会上的实践经历为他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

  “其实我对他们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没什么兴趣,但对那条生产线上使用的芯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回学校以后,他改变了研究方向,转向电路设计领域。

  在瑞典的留学期间,郑立荣还与爱立信集团进行了很多产学研合作,跟爱立信合作研发芯片,博士论文由爱立信资助完成,并担任爱立信网络研发部专家。2001年毕业以后,导师将他留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那时正值全球“IT危机”。于是,郑立荣就试着去跟IT以外的企业进行交流,了解它们的需求。一些传统的包装企业提出一个问题,包装其实也属于信息技术,只是比较传统,那么这种传统企业如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郑立荣的兴趣。

  经过研究,郑立荣建议传统印刷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包装上,使得企业不仅卖包装,而且卖信息服务,比如产品信息追溯等。

  他又一次改变了研究方向,转而研究媒体电子领域。

  2003年,瑞典的一些包装企业资助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希望学院设立“媒体电子学”的教授,以牵头研究传统印刷企业转型。“国外很多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产学研合作的要义,应该是产业提出需求,高校再做基础研究。”郑立荣说。

  于是,瑞典皇家学院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在全球范围内列出了80个教授候选人,郑立荣通过公开竞争成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媒体电子学首席教授,助力传统媒体、信息行业转型。

  经过近年来的学术积累,郑立荣在通信电子系统设计和媒体电子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并为国际同行所瞩目。其中无线系统封装模块、片上网络技术、UWB无线传感和物联网技术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得较为广泛的国际认可。他是SiP/SoP概念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研究成果部分直接转换成工业应用,部分研究成果转变成科技创新企业。智能纸张的泛在智能和媒体电子学研究,实现了以印制传感器和天线为基础的智能纸张和包装技术,发展了全定制电子印制技术和与硅半导体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打印电子技术。

  郑立荣提出通过打印电子技术把以纸张为基础平面媒体与信息多媒体相互联的混合媒体新概念,为世界范围内的泛在智能研究和媒体电子学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成果。他的可降解电子技术解决了电子产品大量应用带来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他还开发出可降解的RFID产品与电子玩具,在泛在智能和物联网产品领域内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物联网之都”来之不易,希望无锡保持战略定力

  “成立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的目的是研发物联网核心芯片、制定相关应用的标准,将无锡作为一个研发基地,占领物联网领域制高点,研发出来的技术和成果向全国推广。”郑立荣在这方面花费了许多心血,尽管很忙,但他通常每周都要在无锡待上两天。

  目前,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在农业物联网、医疗物联网、核心芯片等领域都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并且很多技术都拥有自主产权。研究院第一个产学研孵化的公司江苏博普与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还参与商务部牵头的重要产品追溯及体系建设项目,产品将在上海、山东、宁夏等地推广应用。

  谈及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郑立荣表示,无锡作为“物联网之都”已经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每次他参加国际会议时,提到物联网,大家都会提到无锡。“知名度来之不易,希望无锡不要在成长期内打退堂鼓,那样会让我们行内人觉得很可惜。”他表示,新兴产业都会先经历高潮,再经历低谷,进而调整、优胜劣汰,通过资源整合、积蓄能量,最后迎来爆发期。无锡目前属于积累期、调整期,看似有些低迷,但决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物联网产业发展不能着急。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联网并不像我国这么热火朝天。欧美很清楚目前需要做的是一些基础的研发。这就是为什么我国那么多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发现做的低端,赚的是短平快的钱,而且利润很薄。原因是考虑的不够长远,没有向核心价值方面投入研发,既然没有掌握技术的核心,那就只能在低端徘徊。在研究方面,应要避免浪费与低水平重复的研究,不能戴着研究的帽子不做研究的事情,导致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投入、资源转化的效率低下。

  “物联网不应该是短期看到社会效益与利益回报的产业。科研领域更不能短视、着急,假如不能静下心来安安稳稳地把事情做好,那么结果就是效率低下,甚至到最后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郑立荣认为目前无锡物联网最缺的就是生态体统、生态链,无锡可以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先做物联网产业的体系架构。将无锡打造为“物联网生活实验室”,由政府提供标准体系,吸引企业过来搞研发,如果有好的东西研发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采购的形式将技术应用起来,而不是直接拨款给企业去做项目,“可以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学习,它的‘移动谷’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全世界做移动通信的企业都会到那边去搞研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