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大会即将开幕,由吴中木渎女企业家施冬梅及其团队完成的红木雕版《姑苏繁华图》将作为苏州代表作品之一亮相。
1.2万多人、2140栋房屋建筑、400多艘船只、200余块商号招牌、50多座桥梁、10多处文化场景……这件耗时11年完成的巨作,总长40.47米、高2.13米,耗料45吨红酸枝、25吨大叶紫檀。为了完成它,施冬梅辗转江浙两省聘请了60多位能工巧匠,几乎用尽二十余年积蓄。
大 红木雕版《姑苏繁华图》在原作的基础上放大三倍。光是原材料,就耗费了45吨红酸枝、25吨大叶紫檀。
多 共雕刻各色人物1.2万多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栋,各种桥梁50多座,各种客货船只400多艘,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文化场景10余处。
细 在林立的商号中,丝绸、染料、粮食、金银铜铁器、珠宝玉器等小件应有尽有,树木、瓦片等其他图案难以计数。
巧 原作局部层次多达三十余层,工匠们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方式,用上了木雕独特的浮雕、圆雕、镂空雕、立体雕等技法。
精 雕刻不能急于求成,速度过快,木材容易出现开叉;雕刻瓦片就得像盖房子一样,一片片推进。打磨也极其费工夫,打磨一块板要花一年时间。原本规划5至6年完成的工程整整花了11年。
巨作 长40.47米、高2.13米,原材料用了70吨
刺绣版、石雕版、缂丝版……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的巨幅画作《姑苏繁华图》,近年来有了多种形式的呈现。这次,施冬梅是以红木雕刻的形式,让画作从平面到立体,一刀一凿间展现吴地风情。
2016年9月,在施冬梅位于木渎的工作室内,她与她的团队完成了红木雕版《姑苏繁华图》。
在半个篮球场大的陈列室里,这件总长40.47米、高2.13米的苏作木雕巨制在紫檀座架上巍然矗立。古城苏州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木上。
施冬梅团队运用苏作传统的浅雕、深雕、镂空雕、立体雕等技艺,将原作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细节都全面复刻,共雕刻各色人物1.2万多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栋,各种桥梁50多座,各种客货船只400多艘,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文化场景10余处……此外,在林立的商号中,丝绸、染料、粮食、金银铜铁器、珠宝玉器等小件应有尽有,树木、瓦片等其他图案难以计数。
红木雕版《姑苏繁华图》在原作的基础上放大了三倍,光是原材料,就耗费了45吨红酸枝、25吨大叶紫檀。
细工 一根细枝“挨”上百刀,一块板打磨一年
如此繁复庞杂的吴中风物、食色声香都雕刻于木面,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根细小的枝丫就得雕镂上百刀。”施冬梅创作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原作层数多、红木材质硬、木材易开叉……种种问题,让施冬梅和她的团队费尽心思。
“我和师傅们常去故宫博物院、西山雕花楼、东山紫金庵等地观摩学习,研究前人的雕刻技艺。有时候,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都要花一天、甚至更久。”施冬梅告诉记者,徐扬的这幅画作,局部层次多达三十余层,如何在雕刻中展现画作的层次线条就成了一个难点。在探讨中,他们决定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方式,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立体雕等雕刻技法再现《姑苏繁华图》。
施冬梅表示,雕刻不能急于求成:速度过快,木材容易开叉;雕刻瓦片,就得像盖房子一样,一片片推进。不仅雕刻见真工,打磨也是极其费工夫,打磨一块板通常要花上一年时间。因此,原本规划5至6年完成的工程整整花费了11年。
为了让作品再现“乾隆盛世”,施冬梅辗转江浙两省,先后聘请了60多位雕刻艺人组成团队,耗尽创业二十余年的积蓄,完成这件作品。其间,施冬梅南下广州,北上东北,奔波在红木市场、博物馆间。
溯源 她出生的山前村,就是《姑苏繁华图》起笔的地方
施冬梅生长在木渎灵岩山脚下的山前村,而这里就是徐扬的《姑苏繁华图》起笔的地方。小时候,施冬梅曾陪着母亲在灵岩山寺做义工,饱览了灵岩山的各种木雕珍藏,古刹里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令她心驰神往。
改革开放后,20多岁的施冬梅在木渎镇一家村办企业做漆包线,后来这家企业转制成12个小厂,她靠着勤奋和诚信,承包了一个小厂,一直发展到今天。
施冬梅第一次见到《姑苏繁华图》是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时,当时她就被深深吸引了。画面自灵岩山起,由山前村向东,一路转入山塘街,至虎丘山止,“这是从我家所在的山前村画起的,画上的山前村共有40余人,这中间也许就有我的祖辈。”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许是作为苏州人的使命感,许是对家乡的深情,施冬梅再创作的念头油然而生,“我要将前贤描绘的长卷《姑苏繁华图》用苏作木雕的形式传承下去。”
雕刻完成后,施冬梅并没有考虑从中获利,而是希望将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留给后人。她说,艺术不属于某个人,应该无私地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