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系主任过敏意为家乡发展建言

2017年05月12日 11:06:49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日本高校已成为教授的过敏意依然“傻乎乎”地回国了,他为祖国效劳的心太热切了。

  过敏意中等个头,圆脸蛋,小眼睛,眯着眼睛笑容可掬的样子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办公桌旁放着好多老照片,其中有个人照片、家人照片,还有几个在日本桥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冠军的纪念品。他研究的是计算机,但业余喜爱桥牌,前者给人的感觉严肃而枯燥,后者给人的感觉则比较轻松,在过敏意看来,驾驭好这两个东西都离不开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 

  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过敏意积极实施教改试验,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提高,教师们的意见得到充分尊重,而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服务者,决不揽权”。 

  过敏意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 

  十六岁从高一考入南京大学 

  过敏意在无锡出生,家在人民路上如今三阳广场的位置。谈起家乡,过敏意说有几样东西给他留下的印象十分深,比如油面筋塞肉、清炒蚕豆等美食。 

  随着过敏意的回忆,时光飘到了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 

  1968年,过敏意进入了原无锡市培红小学学习,六年后进入原三十六中上了两年的初中,接着该校并入原八中,他又来到了八中。到现在,初中的具体位置他还记得十分清楚。 

  从小学起,过敏意的学习成绩便十分优秀,成绩低于95分都比较少见。他尤其引以为豪的是原八中这一届校友,同学们考出了极好的学习成绩。那时候,该校并不是无锡最好的中学,但就是在过敏意那一年,他们的高考成绩却异常出色,当时在无锡,以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一共考上20多个,其中一半都是过敏意的高中校友。 

  1977年,高考恢复时,时局还不算太稳定,老师提醒学生们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高考机会,老师的提醒过敏意谨记在心。过敏意每天很早起床,勤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过敏意在高一的那一年成功考入南京大学。 

  当时,应届毕业生的分数线要达到325分,在校生参加高考要达到400分才能考中,过敏意就是考中的20多人之一。十六岁就上了南京大学的他至今难掩自豪。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过敏意感怀那个时代给了他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 

  他的父母都在棉纺织厂工作,由于公共交通不便利,父母上班只能走路,从家走到工厂要四十来分钟,他也由此学会了洗衣做饭等生活技能,从小比较自律。“马拉松从不是在起跑线上开始冲刺的。”过敏意说,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学习的韧劲都比较足,这一点在后来的学习、科研道路上,他感觉越发明显。 

  在日本担任正教授之后毅然回国 

  院系管理改革让广大教师深入参与 

  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过敏意一口气读到硕士,然后留校任教。七八年后,系领导安排过敏意去当时信息技术先进的日本留学,他在东北师范学习了一年的日语后到了日本学习超级计算。 

  1998年,过敏意在日本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会津大学工作,一路升至正教授,高校正教授在日本社会享有较高的地位,处处受人尊重。 

  当上海交通大学来联系过敏意时,早就有回国意向的过敏意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 

  “大抵是心中有种报国情节。”过敏意说,他想,在日本培养了这么多人才,为什么不回去为祖国培养人才呢? 

  过敏意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该系从原先相对薄弱,发展到现在国际排名靠前,这期间,过敏意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外国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系主任过敏意,做了许多有别于传统高校管理体制的探索,比如民主化的决策过程。 

  过敏意担任系主任后,系里招聘全部公开了,招聘信息登到了全世界最好的杂志、招聘网站上。流程比从前更加标准,招聘委员会进行第一轮“海选”,通过者进行面试,在招聘委员会公布的候选人员名单里,接着教授委员会进行投票,最后再决定去留。这套程序的好处在于公平公开,关口很多,考察后留下来的人就不会太有偏差。对于过敏意来说,这是一次结合了中国国情和外国优秀经验的成功探索。 

  “将海外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并且在单位探索逐步推广实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过敏意说,相比国内大学教师,高层次海归学者不仅熟悉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还有更多机会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加之开明的校领导乐于采纳他们的改进方案。“高层次海归学者虽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定力量,但也是一股活跃的推动力量。”过敏意说。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速度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教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他认为可以先从局部开始。 

  “在一个大学里,可以先做学院的改革试验。”过敏意曾在日本会津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怎样管理好一个系”是他经常琢磨的事。 

  现在的大学越来越重视管理的量化——有哪些出彩项目、发表多少篇论文,这类科研成果容易量化;但是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却很难得到量化,导致大学呈现偏重科研导向,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的局面。 

  IT领域发展迅速,计算机学科教师能否跟上步伐,使用新知识来教育学生,很有挑战意味。过敏意遗憾地看到,大学里本学科领域花时间改进教材、琢磨因材施教的老师并不多。 

  “如果每天都有一批教授来考虑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且这些人和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带头人等一样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我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可以解决的。”过敏意说,如果能建立此类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引导,许多优秀教师会花更多精力在教学上,国内大学教育也许能够快速进步。 

  在过敏意的主持下,上海交大的计算机系与很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也有合作。比如阿里、腾讯的资深工程师会为交大的学生讲解实战经验,使学生们更充实。 

  过敏意毅然回国,放弃了更好的待遇,终于能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物联网产业发展应让老百姓感受得到 

  大数据结合医疗、交通是个好方向 

  过敏意认为,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无锡许多企业对前沿技术的掌控很不错,未来需要保持定力继续发力,将新兴技术与改善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 

  大数据的概念提出多年,全球范围内诸多探索中有过成果也有不少失败,许多关于大数据改变生活的设想还没有能付诸实践。大数据产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取得进展,但是在某些细分的领域取得突破是有希望的。 

  “无锡做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的项目还不多。”过敏意认为,无锡下一步应考虑,大数据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上开展探索,这个方向尚处起步阶段,未来拥有不错的前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大数据与医疗的结合未来可以实现让机器人有自学功能,根据庞大的数据库自行推导出病因,进行精准医疗。各个国家根据国情的不同,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助出诊,也可以作为医生的助手。 

  交通大数据也大有可为。交通大数据目前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崭露头角,与广大老百姓的出行密切相关,比如购买火车票和地图导航还有地铁换乘以及交通疏导等都用到大数据。这些领域无锡都应该加紧探索步伐。“无锡作为智慧城市试点是有这个条件的。”过敏意说。 

  围绕产业强市,重振制造业产业雄风,过敏意建议家乡关注“工业互联网”这个发展契机。日前《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出炉,确立了“到2018年,打造30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300个创新发展应用项目”以及“力争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等发展目标。这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重要举措。 

  工业互联网平台既是整合资源的工具,也是未来产业生态体系竞争的核心。眼下,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了“巨头”们的最爱,西门子、库卡、德国博世、美国洛克威尔自动化公司,都对工业互联网保持了巨大兴趣。经过数字化、互联网化改造的生产线,更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一个口味、包装等都独具个性的产品,这种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也有望带来新的消费风口。因此,当下工业互联网也成为了不少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筹码。 

  突破的关键在于聚焦“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创新”。其中人工智能芯片和高端传感器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元件,而且是当前投资增幅最为迅猛的行业。能否发展出具有超高运算能力又符合市场需求的芯片和高端传感器,是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完成了工业互联网升级之后,其商业模式也有可能发生改变。以设备制造商为例,接入了工业互联网之后,更能够远程实时掌控设备在客户方的运营状况,进而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更好地保持设备的稳定,并持续地交付给客户。过敏意建议家乡建立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形成生态系统,通过互联网将大数据和企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无锡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完整的工业生产配套体系、较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贴近消费市场的终端渠道都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当务之急是找准互联网与工业的契合点,以平台发展带动项目应用、占领标准体系的制高点,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