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不断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现对全省未来10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加快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1.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98,形成网络泛在普惠、技术创新活跃、服务丰富全面、资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有力的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更高水平、更有优势、更具活力的智慧江苏。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城镇和农村家庭宽带达到千兆接入能力,4G无线网络城乡全覆盖,建成一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总量达到4万亿元,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三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65%,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45%,智能制造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和一批示范智能工厂。四是信息内容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五是大数据成为社会治理重要手段,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政府和社会数据开放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六是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显著,建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网络空间正能量进一步汇聚增强。七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全国领先,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网络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新增相关行业从业人员50万人。
2. 信息化发展远景目标。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智慧江苏建设有力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国际领先,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数字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总量达到65万亿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高端化、特色化产业发展高地。智能制造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引领全国智能制造发展。建立“数据创新、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数据决策”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治理等各领域实现全面融合和创新应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本世纪中叶,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和智慧江苏建设全面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全面实现。
二、强化信息化能力支撑,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3.统筹布局信息网络设施。大力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在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基础上加大带宽扩容力度,加快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打造面向区域级骨干网络互联的区域交换中心、信息交互中心。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动空间系统与地面设施互联互通、同步发展。统筹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善现代空间基准体系。科学配置无线电频率资源,规范开展军队与地方及相邻地区的无线电协调。
4.建立完善应用支撑平台。集约化建设覆盖省市县的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全面提升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各领域信息化支撑服务水平。加快推动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领域公共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促进全省重点领域关键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时空信息云”建设,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搭建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
5.加快宽带网络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光网城市”工程,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大幅提升城乡光纤覆盖水平。加快实现4G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支持5G技术的研发和布局,率先实施5G实验和商务服务。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建设,全面推进江苏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
6.超前布局下一代网络。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信息基础设施的IPv6升级改造。持续跟踪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发展,推动宁苏量子干线建设。鼓励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窄带物联网协同应用。支持南京、苏州等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化基地。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基础设施物联网运管平台,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
7.构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实施“企企通”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工业智能终端普及,推广智能制造、精准营销、能耗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应用。
8.持续提升普遍服务水平。加快苏中、苏北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完善以光纤宽带为重点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支持运营商为农村用户提供实用、价优的终端、业务。加快推进苏北地区三网融合工作,实现三网融合全面普及。
9.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研制E级(每秒百亿亿次)高性能计算系统,加快推进行业操作系统研发应用,着力攻克感知、传输、处理等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并行计算、海量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一批云计算大数据核心技术,积极研发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下一代技术。重点推进传感网、集成电路、未来网络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10.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物联网产业核心区,打造世界物联网发展新高地。大力支持“软件名城”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大数据产业园。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打造天地一体现代通信产业链。大力推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研发和产业化。优化特色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园区布局,推进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高端发展。
11.构建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产学研用高效整合的产业集群,打造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衔接。加快培育一批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新为方向的“独角兽”企业和小微企业。
12.建立信息资源制度体系。加快完善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构建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省级部门与各设区市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多方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13.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公共信用、人口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区域布局,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区域性大型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涵盖全省政务、经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灾备中心、安全认证中心及服务平台。
14.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建立政府数据开放标准体系,不断扩大数据开放范围,保证动态及时更新。研究编制数据资源特许使用管理办法。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加强政府数据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
15.培养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加大“双创计划”的集成支持力度,培养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鼓励省内外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专家带技术、带项目在江苏创新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突出人才优先,加强与省内外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
16.壮大IT专业人才队伍。实施人才“育鹰计划”“中坚精英培养工程”和“网英聚苏”引智工程,培养壮大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吸引国内外创新型高端互联网人才到江苏发展。建设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育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推行CIO(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管理人才体系。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i创杯”等大赛,发现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团队。
17.不断提高公众信息技能。加大对企业家、企业高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开展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能力。深入开展全省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实现农村信息化知识宣传无死角,农村基层信息化服务全覆盖。
18.加快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加速信息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搭建软件产业人才服务联盟等一批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定,对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整合人才、科技、产业等资源,完善信息化人才发展专项规划。
1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以色列、芬兰等国家与地区的信息产业研发合作,拓展与美、英、俄、德、法等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项目。推动中德智能制造与工业40合作应用中心、APEC中小企业创新示范区和信息化促进中心落地江苏。积极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动中以常州创新园、中韩盐城产业园、中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南京江北新区等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园区和创新型园区。
20.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省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重点支持物联网企业及研究机构主导制定国际物联网相关标准。支持企业参与互联网国际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融入国际开源社区。
21.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化企业培育,提高企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互联网企业与通信网络制造企业及电信运营商合作,在海外建设运营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并购海外高端信息技术要素。搭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平台,完善企业国际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开拓市场的扶持力度。构建信息技术企业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网络。
三、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22.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支持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促进企业关键管控软件的普及推广应用。加快生产设备、装备的互联互通(M2M),推进工业网络、智能机器制造单元、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和智能对接,建立智能工厂(车间)与柔性化制造系统。强化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双创”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
23.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推动互联网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高端要素集聚。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模式,支持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化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网络生产新模式。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
2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引导“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向园区、基地集聚,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和智能化水平。建立国家涉农大数据省级分中心,建设江苏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农业智能化决策管理体系。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构建高效便民的为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慧粮食”“智慧渔业”工程建设。
25.加快培育智慧服务业。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打造分享经济平台,发展以开放、便捷、节约、绿色为特征的分享经济。培育金融租赁、节能环保、家庭服务、网络教育等新型业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加快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北斗导航、地理信息产业等发展。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大数据中心和运行监管平台建设,打造以智慧景区为核心的智慧旅游集聚区。鼓励金融机构融入互联网,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业务。
26.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开发园区、进商贸物流、进专业市场、进国际贸易,引导、支持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电子商务提质升级。支持大型商城和特色市场建设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建立完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引导有条件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依法合规开展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电子交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进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推动生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网络定制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27.推进“互联网+”交通物流。推进“互联网+”综合交通,建成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加快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的“货运一单制”建设,构建多式联运信息通道。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物流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化物流体系。推动交通物流协作,支持城市配送、农村物流、邮政快递信息服务。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江苏智检口岸执法平台建设,加大对寄递渠道的安全监管力度。
28.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统筹优化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总体布局,促进城镇运行智慧化、城镇管理精细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着力打造苏南智慧城市群。统筹规范市政、通信、广电等管线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共建共享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拓展数字化城管平台功能,加快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管理。推动小城镇发展智慧小镇、特色小镇。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支持苏州、南京等有条件地区先行探索建设“城市大脑”。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29.大力扶持互联网经济发展。深化省市共建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和互联网众创园,提供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公共服务、资源对接、资本引入等全方位服务。搭建创新项目产业化平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发挥省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互联网企业。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首次入围全国互联网百强或全国软件百强的服务型企业支持力度。
30.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化拓展党委核心业务应用,为有效履行党委综合调研、信息服务、督促检查和运转保障等提供支撑。发挥党委门户网站及新型社交媒体的重要作用,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完善机关党建信息化平台,运用新兴媒体打造机关网上社区。建设覆盖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的信息平台,促进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能力提升,全面提高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级党的部门工作信息化水平。
31.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提升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应用、管理、评价水平。加快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政务服务云平台、交换数据服务平台、12345在线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五级互联贯通”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促进电子文件规范应用。优化完善核心征管信息系统,推进江苏省电子税务局建设。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统一共享的全省人口基础资源库,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管理精准有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一张图”,建成住房城乡建设协同应用一体化平台。加强地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布局全省气象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各类地质环境应用系统。全面推进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32.服务民主法治建设。加强人大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和完善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政协办公平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建设全省政法共享平台,实现政法系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构建“网上、掌上、实体”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检察院,全面提升检察机关实战能力。加快打造“智慧法院”,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法院。完善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共享应用系统平台。完善“智慧法务”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33.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实施“数据强警”战略行动,加快推进“警务大数据”和“警务云”建设,深化微警务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新型村级治理平台,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建立全省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应急处置与动态信息管理、调度及可视化能力。加快推进智能边防、海防建设。推动“阳光信访”系统深度应用,建立健全信访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
34.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全面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完善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多部门网上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服务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监管和智慧服务。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积极共建“信用长三角”平台,加强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应用。建立社会组织法人库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提高监管透明度。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实现预测预判预警及智能化控制。推进智慧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建立优化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平台。
35.建立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推动政务服务与便民服务相互衔接、协同联动,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加强基于电子芯片卡的各类公共服务功能整合。建立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推进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电子证照互认共享。
36.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统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全媒体传输服务平台,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覆盖各类终端用户。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一体化综合管理工程。推动主流媒体开展网络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具有江苏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出版、数字影视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
37.增强网络文化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江苏网络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新媒体城乡传播平台,重点建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客户端,江苏广电总台“荔枝云”平台、“荔枝新闻”客户端、“微啵云”跨媒体交互运营平台及客户端,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平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全媒体出版、全版权运营项目,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实施优秀文化网络传播工程。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健全媒体网上宣传联动协作机制、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广机制。
38.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做大做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规范引导商业网站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扶持一批重点网络媒体,建设移动微媒体矩阵。加快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推动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多元网络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优秀互联网企业和文化企业强强联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新型文化集团、媒体集团。
39.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分级分类管理各类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微博客、微信等移动平台管理,健全互联网群组管理,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综合管理,强化网络直播等媒体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扫黄打非”综合管理监测平台。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网络文化管理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40.构建智慧民生服务体系。推进民生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的多方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创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智慧民生建设。
41.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统筹教育专网和各级教育网群,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全省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的共建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苏派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建设,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持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开展在线教育。
42.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布局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托科教资源密集的高新区、创新核心区、中心城市主城区等,持续推进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和特色服务基地建设,集聚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专业人员和品牌业务,构建区域创新服务生态系统。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整合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创建科技服务资质与品牌。
43.推进智慧健康和智慧养老。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规范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实施“健康江苏”云服务计划,构建健康医疗服务集成平台,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加快推行“虚拟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建设,发展老龄人口决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体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
4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全省集中的人员、单位和社保卡基础信息库和人社业务资源数据库,推进源头化管理、精确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同步推进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服务“一网通”、社保卡“一卡通”、12333咨询服务“一号通”,实现全业务线上线下自助办理、跨地区就医联网结算。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构建残疾人综合信息大数据中心,打造“互联网+”助残服务新模式。加强无障碍能力建设,推进和完善网站信息无障碍服务。
45.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健全精准扶贫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江苏省社会扶贫网和扶贫开发网,利用扶贫网大数据平台建立数字化档案。搭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贫困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点。组织实施网络扶贫工程,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鼓励特色农产品网上定制化销售,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鼓励网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帮助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步伐。
46.创新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实施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信息工程,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监管系统。深化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应用与共享服务,促进自然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积极推进能源领域互联网应用,构建“互联网+”智能电网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大力推动“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7.建设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的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建立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管理信息数据库,强化污染源信息管理。构建环保大数据公众服务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民间团体等开放共享环保大数据。建设企业环保信用智能实时评价系统,提升企业自我环境行为修复能力。积极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
48.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智慧水利”,完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防旱指挥系统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监测与辅助决策。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建立海洋综合管控平台,实现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全覆盖动态监管。
49.推进军地信息化融合发展。围绕军民融合信息化重点领域加大推进力度,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引导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军队信息化建设,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军地建设成果,组织“智慧动员”建设,按照“军队统筹需求、地方组织建设、共同管理使用”的方式,围绕国防动员基础网络、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和运维机制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领域深度应用。科学引导社会资源在军队信息化领域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推动企业成为融合式发展的主体。
50.支持军民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立军民融合科研协同机制,构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体系。建立军民科技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等开放共享。开展军民两用网络信息技术联合攻关,重点突破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轨道交通、物联网等领域一批军民两用信息技术。完善民企参军平台,组织企业参与重大信息装备研发。组织实施国家第二代卫星导航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
51.大力推进军民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军民两用科技项目建设,推进军民共享共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深化天基通信系统融合发展。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加快培育军民融合企业。建设军地产学研用战略联盟,以科技创新引领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军民两用的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军民结合型企业,建成一批军民结合类产业园区和创新平台。
四、优化信息化环境,构筑网信协调发展新体系
52.完善信息化法规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有关网络基础设施保护、网络用户权利保护、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推动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信用征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规规章,加快网络空间制度体系建设。
53.推进信息化地方立法工作。坚持急用先行,加快出台急需的信息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修订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围绕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电信、电子商务、密码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围绕加强网络用户权利保护,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围绕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制定互联网信息、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54.加强信息化执法建设。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创新执法手段,形成执法合力。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明确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内容。
55.强化互联网管理。建立健全用户信用管理体系,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制度。强化主体责任,加强互联网域名注册、地址分配、网站备案等网络基础资源管理。制定互联网站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依法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监管、处罚一体化管理体系,加强对重点类别网站及其新业务新应用的审核。严格网络媒体资本准入和资质认定。加强新闻信息采编转载资质管理,规范商业网站转载行为和网络转载版权秩序。
56.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网,加快建立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技术管控手段建设,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引导企业公平竞争、自我管理和改善服务。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各类网络公益活动。持续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组织开展“阳光网络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加强社会力量引导,倡导行业自律、网站自律、网民自律,积极培育“中国好网民”“江苏好网民”。
57.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开展全民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各行业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营造互联网公平竞争环境。
58.积极服务国家网络安全。依法管理属地范围内的网络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通过网络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破坏统一、窃密泄密等行为。建立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大力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建设,指导推进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落实安全审计措施,完善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应急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9.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加快构建全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防护和管理、安全评估和检测。将党政机关、金融、能源、水利、电力、通信、交通、地理信息等重要信息系统纳入监管范围,建立政府、行业与企业网络安全信息有序共享机制。全面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定级备案、测评整改,推动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制度和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审查制度。强化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
60.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手段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密钥管理、电子认证等密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电子签章等信任服务设施。推进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推进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开展自主可控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构建省市两级网络信息安全指挥体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容灾备份和应急协同处置机制。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推动全省中、小学开设网络信息安全课程,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加强密码管理,推进符合国家标准的密码应用。
61.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网络信息安全高端领军人才。支持省内高等院校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建设,加快高层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推动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省信息安全产业联盟合作,建设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提升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省互联网应急中心等机构的攻防能力和技术水平。在重点领域全面施行信息安全员上岗证制度。举办信息安全技能竞赛、专业论坛和培训等活动,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库。
62.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产品创新研发、应用和推广,形成自主发展的生态链。加大对数据安全、工控信息安全、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高端咨询和测评服务等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信息安全品牌和骨干企业。加强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推动符合安全可控要求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密码产业扶持力度,支持重要领域密码应用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示范、检测认证。
五、健全信息化保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
63. 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网信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统筹,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各市县协同推进,全面抓好本意见的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贯彻措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制定工作计划,确保落实到位。
64. 加大建设投入。省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快落实产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汇聚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江苏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统筹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探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服务外包等模式,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
65. 加强督促落实。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体系,推进顶层设计的分类分层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对信息化顶层设计、推进实施等开展咨询和指导。建立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框架和面向各领域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推动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交换共享、业务协同应用。健全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统计监测、管理评估和运营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