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徐州如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17年05月14日 11:24:52 | 来源: 今日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马当先, “百年煤城”勇跨“增长陷阱”

《云龙山水甲天下》 摄影:季金玉 

  经济学界有个“资源诅咒”理论,以此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无论是中东产油国的由盛而衰,还是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转型困境,概莫例外。

  淮海经济区尤其如此。上天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创造了一时的经济繁荣。当资源耗尽时,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增长陷阱”凸显。

  “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不但要转型,更要示范。带着穷兄弟们一起打破资源诅咒,跨越增长陷阱,实现凤凰涅槃,把淮海经济区打造成四省边界的全新增长极。”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耀说,2016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达5808亿元,在淮海经济区遥遥领先,是毫无争议的经济“龙头”。必须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丢掉“小推车”, 不用旧武器打今天的仗 

  徐州身上有两个“标签”,全省唯一: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

  去年10月20日,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拥有58年光荣开采史的旗山煤矿正式关停。至此,徐州市区再无煤矿,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终结,更昭示新一轮产业转型的大时代到来。

  “淮海战役中,支前小推车居功至伟,一战定江山;解放后,挖煤小推车川流不息,造就数十年繁荣;现如今,跑道换了,任务变了,不能再用旧武器打今天的仗。”说起转型,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的思路清晰: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即区域性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形成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动能、新的竞争优势,实现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行稳致远。

  丢掉传统产业的“小推车”,组建创新驱动的“火箭军”,徐州人“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去年以来,《徐州市优化生产力布局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方案》接踵出炉,徐州要在淮海大地“换个姿势领跑”,要在创新转型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徐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只有两年,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11亿,同比大增160%,成为中国环保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徐州市泉山区信息谷创新中心,是中关村在全国布点的第三家,落地两年引来企业186家一条条喜讯,见证徐州经济的“涅槃”。如今,徐州构建起“6+6”先进制造业体系,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等8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其中徐工集团跻身世界同行业前10强,中能硅业多晶硅产能稳居全球第一。到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

  华为来了、微软来了、软通动力来了一批IT企业进驻,让徐州更加“智慧”。环保装备、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让徐州的“经济家底”更加厚实,“产业面孔”更加多元。

  “徐州的产业发展已经摆脱了对煤炭工业的主导路径依赖,走向产业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提升了在淮海经济区的地位和城市首位度,率先进入到引领区域发展的4.0时代。”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如是评价。

   5月5日,工作人员在徐工集团生产车间进行回转支承部件装配。集团坚持“技术领先、用不毁”的金标准,今年一季度企业主机销售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0%以上,各项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目前,徐工已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强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徐工集团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契机,在外施工项目逐渐落地,销售实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徐工产品出口17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在主营收入中占比在25%左右,品牌主机出口总额一直居国内行业第一,在巴西、德国、奥地利、印度、美国拥有制造基地,在德国、巴西、美国拥有研发中心,将支撑起徐工实现全球化开拓的新目标。 

图为协鑫光伏电力位于徐州青山泉镇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这是国内最早并网发电的同类项目,是全国大型太阳能发电的典范工程。秉承“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理念,协鑫集团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拥有多晶硅、切片组件、太阳能发电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及新能源开发、建设、运营商。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 萍摄 

  老工业基地转型 有了“全国样本”

  兄弟省媒看徐州) 

  过去,徐州给人的印象是一座煤城。不过,这次来到徐州,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老工业基地有了新面貌。

  作为城市名片,徐工集团早已声名远扬。走进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偌大的厂房内,一个个“机器人”正在对机械的关键部位进行焊接,整条生产线十分现代化。工作人员说,他们的产品定位中高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连7月份的订单都已经预定满了。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方向,徐工是很好的践行者,展现了世界级企业的风采,也体现了徐州工业的雄厚实力。

  徐州不仅是工程机械之都,还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曾经,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土地塌陷等问题给徐州带来很多“历史包袱”,但现在经过生态修复和产业结构升级,徐州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现在的徐州变化很大,到处碧波环绕、绿树成荫、赏心悦目,不愧是“一城青山半城湖”。比如在贾汪区,他们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强区、生态立区、旅游富民”的战略,在煤炭塌陷区崛起一座干净、现代、红火的新城,难怪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称赞“挖煤贾汪,旅游真旺”。

  在淮海经济区,同样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山东济宁、枣庄也面临着资源衰退、转型升级、环境治理等问题。徐州将贫困落后的采煤塌陷区打造为旅游胜地,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也给山东带来启示,更会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本。(大众日报记者 周 艳) 

  聚力“创新”, 引领淮海绿色发展 

  (兄弟省媒看徐州) 

  在徐州采访,两个现场让我很震撼,也见证了徐州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是在徐工集团的生产车间,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醒目标语:“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展现出一个老牌国企的“大国重器”风范。其实,多年前,我就知晓徐工。“徐工,徐工,祝您成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这一次,我感受到徐工的成功并非偶然。如今的徐工不仅“体量大”,更聚力“创新”。该企业老总王民说的好,“一个大型企业,不能总在中低端浅水区游泳,要去高精尖深海里遨游。”

  而走进徐州工业园区,扑面而来的是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新兴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园活力迸发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源。

  记者翻看徐州的产业战略规划,让人眼前一亮。当前徐州正积极构建以6个优势产业为主体、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6+6”先进制造业体系,带动淮海经济区向智能制造发展阶段迈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进数字文化创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四新经济”茁壮成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成功的背后是不懈创新和聚力开放等发展理念的内化。这些年来,徐州在聚力创新上做了相当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下一步,希望徐州充分发挥自己的发展优势,带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绿色崛起,相信徐州会有更大的作为!(安徽日报记者 郑 莉) 

  抹上绿色底色 协同联动发展 

  (兄弟省媒看徐州) 

  漫步在徐州市新城区,记者深切感受到这座工业城市的内生力。气势宏大的行政中心、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丝毫不逊色于很多省会城市。各类传统工厂以及开采百年的煤矿,曾经是徐州工业的主力,近年来,徐州在产业升级中,抹上了鲜明的绿色发展底色,为资源城市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最早跨省联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自1986年成立以来,其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取得了区域内城市的广泛认同。如今,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基本形成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协调运作机制,在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统一的规划引导,目前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进程仍较为缓慢,特别是受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自身的发展对于带动引领整个经济区、辐射周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争取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徐州要探索在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等方面如何突破,真正发挥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作用,调动区域内各城市积极性和能动性,力争实现淮海经济区协同联动发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