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饮食,会发现它真的被低估了

2017年05月15日 08:55:05 |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对于普通常州人而言,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这个城市的底蕴和富庶,而是常州那种独有的味道。无形的常州味道,是常州人那谦谦君子、温情脉脉、包容接纳的性格;有形的味道,则当属让无数去到异乡仍无比怀念的常州小吃,大麻糕、四喜汤团、豆腐汤、麻油面 ……

  常州人在饮食方面喜欢寻根问典,谈古论今,而品质上则连一碗小馄饨,都要讲究到葱花的配比。

  

  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常州最好的吃食,不归大菜,而是点心。一条官保巷,一条县直街,名字溯源于几百年前不远处大名鼎鼎的武进府衙门;中间夹的就是常州糕团店。

  常州糕团店发源于 1927 年,每天不到六点,店门口就都是乌泱泱买早饭的人群。玻璃柜里的糕团洋洋上百种,正餐也好,零食也好,男女老少皆可得偿所愿,这里也少有地保留了餐券的模式。

  一个北方人,在糕团店的橱窗里看到的最稀奇的东西,莫不是一个“油端子”一样的炸食上粘着一撮河虾。这小吃叫虾饼,并非今人新造。《随园食单》曾记载:“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糕团店里,虾饼的做法如古,从这一件小吃上,可以嗅到常州的一丝水汽,一点古味了。

  啃着虾饼,往人多处行,常州的老景渐浓,双桂坊已在面前。此地是常州旧市,也是谈及美味绕不开的地方。自明清时,马复兴、义隆素菜馆、长兴楼等一派老字号便在这里发家引名。如今百年过去了,老店们随着大楼的重建,多已散佚。幸而八年前,“双桂坊”小吃街的招牌重新打响。原址的地下一层,热气腾腾;老师傅们双手油亮,济济一堂。

  如果要让偏居异乡的常州人挑选寄托思乡之情的物品,只能一样,他的答案,非常州大麻糕莫属。常州人、语言学家周有光,年逾百岁,就感叹:“多少年离别故乡,最难忘常州麻糕香。”

  实际上,与其说大麻糕是“糕”,不如说是一种“升级版”的烧饼。在双桂坊,大麻糕的口味分为两甜两咸,甜的是糖肉和果仁儿,咸的是香葱和肉松。而其出名之处在于“桶贴大麻糕”,“桶贴”是最老的手艺,贴麻糕的“桶”不是桶,发挥妙处的内胆,其实是一个挖掉底的,没有上釉的陶缸。相比于烤箱,陶缸气孔多,易于令饼体酥脆,更易于自如地感受和改变温度。

  大麻糕和豆腐汤是绝配。取熟鸭血、百叶、生榨菜、香菜等切成丝,舀一勺鸡汤下去一冲,滚滚烫烫,好不惬意。这豆腐汤里,有一样金金黄惹人眼:“豆斋饼”,其实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那个豆渣饼。本是粮食短缺时的发明,但豆斋饼朴实的质地,足让整碗汤的“鲜”,有了一个重心。

  午

  江南温土,又濒临太湖,常州人自然要把自己养在四季野蔬里、养在冬鱼秋蟹等一干湖鲜里边。常州菜,没有苏州、无锡的那么甜,没有扬州菜给人的那种“文胜质则史”的刻意,又远比苏北菜肴精细、敏锐。你可以说它“没个性”,但更值得说它有品位,经历过时间打磨的品位。

  比如说常州本帮菜管子“老润兴”店里一道菜叫“红烧划水”,在常州它还有另一个叫法,“红烧甩水”,指的是青鱼三寸不到鲜活的尾巴。鱼尾肉活、精肉多,吃口易柴,只有到了冬天,成熟青鱼尾巴才进入肥瘦适度的境界。选至少 12 斤重的鱼,15-18 斤者更佳,单鱼尾两三斤重。剁下鱼尾,前后改刀腌渍,以去腥入味。烧制的手法,则是淮扬菜传统的红烧,一遍火先笃后煨,收汁的时挑起锅、前后甩动,一保证鱼肉全面入味,二保证鱼皮不粘锅底。起锅上桌,鱼油的纤维没有一丝破坏,有着再煮一分、就不完整的那种嫩度。提起筷子一戳,蒜瓣形的鱼肉簌簌滚落酱汁,如雪霁初晴。

  常州“府前楼”里的一道“水晶河虾仁”也是名声在外:除了三四段葱,没有任何配菜,二十年来几乎桌桌客人必点。光靠这道菜,府前楼每年虾仁就用去超过两吨。水晶河虾仁基本的框架是淮扬菜,但又胜过淮扬菜这个系统。

  之所以这么说,与虾仁炒制的奥秘有关。菜肴在锅里成型,只需五六秒,却足以体现常州菜对温度的理解。这五六秒,有淮扬菜看重的油温:厨师以目测气泡的方式,将油烧到 100 摄氏度上下,此时推入虾仁,肉质不松。这五六秒,还有粤菜的技术:控制炉温。“锅气”,是炉温的最直接体现,代指明火燎过锅面的效果,这是水晶河虾仁的成败关键。“要炒出‘水晶’一般的剔透,必须敢用明火,火头要稳,锅气要足”,如此才能保证出菜亮堂,入口清爽。

  “蟹粉鱼肚”是另一道经典,鱼肚取自于黄鱼,原料是鱼泡。一盘儿菜,一两干鱼肚足矣,蟹粉是饭店买来新鲜的河蟹手剥出来的,再与鱼肚一同下锅之前,必有一个去腥过程。在蟹粉下热豆油,加姜、葱、料酒,小火煲得不腥不焦,考验着厨师的功底。

  另一道“松鼠桂鱼”中的鳜鱼,是从太湖里直接捞上来的。一斤七八两的鳜鱼,花刀剞成松鼠的样子,腌制、排粉,下油三次,一次烈过一次,在高温的刺激下,汁水全部吸收到鱼的身体里,鱼油透明发亮。

  

  下班之后,“老润兴”的生意会比别家店来得早一些。这不是晚饭,而是晚饭的前奏。生意来自于老润兴提供的一种常州传统小吃——网油卷。网油卷,如今在常州的大部分小吃店里都难觅踪影了,只因为它太荤太油;但仍有一小撮食客悄悄经营着自己的记忆。当身体被一天的工作抽空,这时候若能窝藏一个烫烫的网油卷,背着家人的批评啃掉,绝对是私有的快乐。

  网油卷因用猪网油制作而得名。猪网油,是猪器官隔膜上网状的油脂,薄如蝉翼,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紫砂色的豆沙糯米团,以猪网油包住,外面覆一层打发的蛋清,油炸即成为酥脆可口的点心。那层外衣,因质地轻盈酥脆,像雪一样在嘴里慢慢融化,故古人谓之“雪衣”,是网油卷的亮点所在。

  刚炸好的网油卷金黄浑圆,外表能透出一抹浅浅的亮棕色,这是里面的豆沙透过蛋清糊而透现出来的美景。感受到外皮的美妙,必须趁热吃啊——网油卷一回锅,“雪衣”就老了。

  常州还有一种家常小吃很受追捧,那就是“四喜汤团”。通常是两甜两咸,馅料分别为芝麻、豆沙、荠菜、鲜肉。常州人把四种不同口味的汤团拼在一起,都称之为“四喜”,虽然馅料一直在变化,但这四只汤团各不相同的形状、以及不同形状对应的“福禄寿喜”四重含义一直未变。

  实在无人作陪,在常州吃一顿独食,也可以有滋有味。不妨去尝尝迎桂卖了一百多年的加蟹小馒头,一客馒头,一碗粉丝汤,足以消解寂寞。迎桂馒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这里的老师傅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做包子,做了一辈子。

  江苏有如此多家“蟹黄汤包”,靖江、镇江、无锡 …… 到底有何区别?其实在常州一尝便知。一是迎桂的小笼包,面的质感很有个性,小笼包皮经过稍许发酵,吃口柔和,还有点儿甜;二是常州加蟹小笼包,相比于靖江等地的蟹黄汤包,平价许多。8 块一笼,6 个小包子;“小归小,当领导”,一只包子的面胚只有两钱多,馅儿心却达三钱,又有蟹粉五分。蒸熟之后,皮冻融化,猪油向上走,将蟹黄熬成的蟹油、蟹肉,顶在包子口上面,看上去十分诱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