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建中:苏州是我心中的“文化之都”

2017年05月18日 17:11:07 | 来源:看江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博物馆,东廊尽头的紫藤园内,两藤虬龙盘旋,在空中交错相会,形成一个天然的“顶篷”。

  中午时分,阳光从“顶棚”倾泻而下,紫藤叶绿的发光。

  “又见面了,苏州。”望着垂在空中摇曳生姿的紫藤,贝聿铭次子、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走进紫藤苑,带着迷人的“贝式笑容”向记者打招呼。

  温和,有礼,谦逊,儒雅,这是贝建中予人的第一印象。

  苏州博物馆对贝家而言很特别

        再过几天,贝建中将代表贝聿铭和贝氏家族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事实上,5月15日,贝建中就携夫人回到苏州,他说,上一次来苏州是四五年前。

  “我好几次来苏州了,第一次是1976年,那是一个很大的惊喜。”问及回到苏州的感受,贝建中爽朗一笑,他说苏州很干净的,让人很舒服,苏州很好。而且苏州的发展很快,相信它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十年前,贝建中与父亲贝聿铭联袂完成的作品苏州博物馆开馆。这座现代建筑,独特的几何造型,充满了苏州元素,与周边的拙政园等历史景观交相辉映,体现的是“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

  “你看苏州的天气很好,天蓝蓝的,蓝天和假山倒映在水中,很美。”贝建中领着记者走在苏州博物馆内,一边介绍说。

  浏览中,面对要求合影的参观者,贝建中从不拒绝,总是带着温和可亲的微笑。

  贝聿铭和太太陆书华共有三子一女4个孩子。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3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女儿的名字为贝莲。

  贝聿铭曾将苏州博物馆比喻为自己的“小女儿”,这包含了他对建筑的理解,对故乡的热爱。对此,贝建中十分认同。

  “我父亲在三个儿子之后,迎来了一个女儿,可以想象女儿对父亲来说是多么特别。苏州博物馆又是那么地特别,所以父亲说她是‘小女儿’。”贝建中告诉看苏州记者,苏州博物馆,不仅对父亲,对他们整个家庭而言,都是特别的。

  苏州就是我心中的“文化之都”

  今年4月26日,贝聿铭百岁诞辰,同时也收到了来自老家苏州的祝福——贺卡。

  这些贺卡,是在“贝聿铭文献展”中收集的,从1525张贺卡中挑选出100张具有代表性的卡片,放入精心制作的锦盒内,由策展人林兵先生亲手转交给贝聿铭。

  “派对那天,他收到了很多礼物,对老家的祝福他很认真地看,也很开心。”贝建中回忆说,父亲对苏州有着深刻的感情,在家中常常想起苏州、讲起苏州。

  贝聿铭的三个儿子,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去世的长子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和贝礼中是建筑设计师。

贝建中最初学的专业并不是建筑,而是物理。

  “学习物理对于建筑师非常有用,因为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包括方方面面。”贝建中说,他在学物理时,也在学习建筑,在哈佛大学,大学的系统很灵活,不经意间选了很多与建筑、艺术有关的课程,但这些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亲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母亲在卫斯理的专业是艺术史。

  贝聿铭在中国出生并长大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对他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虽然贝建中是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对中国文化不了解。

  “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这样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强大的,是宝贵的。苏州就是我心中的‘文化之都’。”贝建中说,1976年,30岁的他第一次回到苏州,就被苏州的一切所吸引。

  贝聿铭的弟子林兵曾经回忆说,贝聿铭喜欢唐诗宋词,有时甚至会用广东话朗诵诗歌。他很欣赏“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所以苏州博物馆内,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借拙政园素墙为纸,选泰山石切片高低错落,砌于墙前,营造北宋米芾水墨山水画意境。

采访时,贝建中也提到了宋朝。

  “宋朝的苏州,比唐代时更繁华,那时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我知道宋朝是一个文风鼎盛的朝代,而苏州在那时候是非常强大的。”贝建中说。

(看苏州记者团队与贝建中合影)

  对于参加江苏发展大会,贝建中表示,通过大会他能了解到苏州的未来,因为这场盛会是关于未来的。

  最近,弟弟贝礼中刚刚完成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项目。贝建中表示,如果家乡需要的话,很愿意为江苏、为苏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将来与苏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