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江苏发展大会】江苏发展大会参会嘉宾陆续抵宁 归家乡叙旧日时光 赴盛会筑江苏未来

2017年05月18日 19:01:07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dbc00028003574eba6f

  “欢迎回家!”随着江苏发展大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来自海内外的参会嘉宾陆续抵达南京。期待着未来几日畅叙故园情深、共谋江苏发展。 

  江苏台记者吕莹莹: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机场接待组已经为来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嘉宾开辟了专门的接机通道,今天上午十点开始,海内外嘉宾陆续抵达。

  孙博华,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教授,南非科学院院士,地道的徐州人。离家几十年,孙博华双鬓染白,却乡音不改。孙博华说,自己是徐州铜山人,曾经在徐州侯集中学求学,至今依然很怀念。

  孙院士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和他同车返回驻地,一路他都在和我们聊江苏的变化和发展。这次来南京,他不仅带来了对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还要再到熟悉的中山门、孝陵卫、中山陵转一转,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感受家乡的变化。

  江苏台记者尹美又:在高铁南京南站,今天中午11:50分,天南海北江苏老乡集中抵达南京的时间。

  中午12点,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携夫人乘坐高铁抵达南京南站。踏上家乡的土地,两位老人难掩心中的激动。沙祖康说,已经好久不回来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杜林离乡多年,依然最惦记着家乡菜:地锅鸡、烤串。这次回来,他不仅要“重温”地道的家乡美食,还将积极促进美式教育落户江苏。

  杜林说,徐州缺少一流中学的资源,希望仿建美国小学、初中,整个12年教育能落地徐州,助推淮海经济发展。

  国家一级作曲家兼演奏家卞留念一下火车,就直奔自己心心念念的汤包店,寻找家乡的味道。卞留念说,那种汤包吃一口到嘴里,一切都满意了。

  江苏台记者罗聪懿:黄埔宾馆是本次江苏发展大会的嘉宾住地之一,目前一切准备已经就绪,未来几天里,荣归故地的江苏游子们会在这里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情谊。

  83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是第一个前来报到的嘉宾,来到酒店他第一时间就要来一张南京地图,细细数着玄武湖、解放门、北极阁这些熟悉的地名。66年前他从淮安来到南京参加军干校,南京成为他革命生活的第一站,一年半后赴朝参战,之后就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一待就是半个世纪。借着此次机会,他特意早早来到南京,探亲访友,重走故地,追寻过往的记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 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说,自己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次重新回来看一看,联想起当年那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真是激动人心。马绍孟说,当年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不怕困难的精神,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

  在南京金陵饭店,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师张军刚一抵达,就迫不及待来到房间窗边,寻找记忆中的景象。张军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的家就住在南京新街口一带,如今往外看去,高楼更多了、城市更美了,但记忆中家的位置依稀还能寻到。离家三十年,张军依然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这次回来,他也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更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去”献计献策。

  张军说,特别期待未来几天跟来自全球各地的同行们交流切磋,把江苏企业在海外发生发展遇到的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都能跟大家来分享。

  遇见美国侨界领袖邱岭时,她正兴致勃勃地为赶来相聚的亲友介绍着大会的相关情况。离开南京近30年,邱岭依然还带着些家乡口音,在她看来,这次发展大会不仅让她有机会重回家乡、感受发展巨变,更为海内外江苏人提供了一个共叙乡情、共谋发展的好机会。

  或长或短的留驻,让这些的“江苏人”心系桑梓、情牵故园。这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寻找人生的根,探访成长的足迹……回家真好!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朱晓莹 周雷 李俊彦 曹鹏 黄蒙 亓晨 罗聪懿 刘堃 尹美又 康睿博 方晨 李杨 吕莹莹 孙博华 于涛 周忱)

layer
快乐分享